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0月18日 星期五

財經 > 收藏 > 業界聚焦 > 正文

字號:  

看不懂的藝術屢現低迷拍場

  • 發佈時間:2014-12-22 09:37:14  來源:人民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畢曉娟
原標題:看不懂的藝術屢現低迷拍場

蔡國強 《金圓券-招財平安符》(火藥爆破)

蔡國強 《金圓券-招財平安符》(火藥爆破)

蔡國強 《金圓券-招財平安符》(火藥爆破)

蔡國強 《金圓券-招財平安符》(火藥爆破)

王天德作品

王天德作品

  火藥爆炸過的金圓券、煙蒂燙出的“山水畫”現身中國秋拍市場,裝置作品“三個小便池”在紐約拍出352萬美元高價……“看不懂的藝術”在中外市場上均引起了熱烈的爭論。有評論家認為,藝術品市場的標準變成了時尚、價格和炒作,也有收藏者責其“少見多怪”、“不懂行”。“市場不好,拍賣行必須做出一些亮點來咬牙扛住。”一個行家坦言,“這不是藝術,這是市場,是資本的決鬥場。”

  當代藝術進

  拍場引爭議

  近日,蔡國強的《金圓券-招財平安符》以6萬~10萬元的估價現身上海某拍賣會。據悉,這件作品是兩張經過蔡國強和主持人蔡康永使用火藥爆破的50元金圓券,共有66份,部分被以每份9.9萬元新台幣的價格搶購。同場拍賣會中還出現了藝術家王天德用煙蒂燙出的山水畫,以及藝術家谷文達、邱志傑等人的“獨門藝術”。無獨有偶,在近日紐約佳士得的當代藝術品拍賣會中,羅伯特·戈貝爾1988年的裝置作品“三個小便池”以352萬美元成交。有評論者戲謔:“平均下來每個小便池價格略高於100萬美元。”

  有報道對此評論:“很多當代藝術雖然當時嘩眾取寵甚至紅極一時,但過後如何,是否能被社會接受和重視,最終是否能寫進當代藝術史,還需要時間檢驗。”而藝術史學家本德·格羅夫納更在評論裏提出:“我們集體喪失了根據藝術品本身的價值獨立評判藝術品的能力。我們所依據的是時尚、價格以及炒作等指標。”他認為,藝術品市場已找到方法來確保價格上漲,或者至少看上去會上漲,通過“美化數據,從而讓下一個傻瓜相信,另一件類似于戈貝爾小便池的作品也‘值’幾百萬美元”。

  網路上對該類新聞的意見不一,有人感嘆“不理智”:“什麼人都敢稱自己是藝術家,什麼東西都敢拿出來説是藝術。”也有人認為某些人“少見多怪”:“只能説不懂的人越來越多。”

  市場上演

  “皇帝的新衣”?

  “今年的拍賣市場特別不好,可能還是沒有到底。”縱橫藝術品市場20年的余先生坦言,“拍賣行的日子都不好過,所以他們在拼命找出一些出彩的、有亮點的拍品來吸引眼球。”

  不過,他個人對這些拍品不感興趣。“我不覺得它們是藝術的發展方向,也不承認它們體現了真正的市場價格,尤其是在今年的市場狀況下,在我們看到那麼多假像的情況下。”他説。他用“皇帝的新衣”來形容當下的藝術品市場,“很多人都演得很high,不停在朋友圈炫耀自己的成績,但是沒有人去點破,因為大家都是一條繩上的‘螞蚱’,如果這個泡沫破了,大家都沒飯吃。”他透露,某地一家拍賣行近日拍賣,在有“操控”的情況下,流拍率竟然還達到四五成。他用“自欺欺人”來形容目前的拍賣市場,“他們很清楚,如果今年拍不好,明年客戶就不會到府了,會變成惡性迴圈,所以要咬牙往上扛”。

  “藝術市場被金融資本所左右,已經沒有了底線。賺錢是唯一的目的,沒有情懷。”余先生覺得自己並沒有説過分,“在這個市場裏,早晚受罪的還是他們。如果藝術市場繼續往下跌,還會讓更多的書畫家、拍賣行清醒,因為他們都過高估計了價格。”隨之,他又無可奈何地表示:“無論是在中國藝術史還是在西方美術史上,始終只有那麼寥寥幾顆星,而現在大家都把自己當巨星了。”

  對於現狀,余先生憂心忡忡:“如今的中國藝術品市場,真實的情況恐怕不到三四成。不要説‘奇葩’藝術了,連某些看都沒法看的當代傳統書畫也能賣好幾十萬元一平方尺。市場中人都心知肚明是怎麼一回事,彼此掩耳盜鈴罷了。”

  “怪現象”或是市場個案

  “任何一種收藏,本質上收集的都是文明和文化的碎片,過去的、流逝的變成碎片,有的永遠消失了,有的被後人發現了並蒐集起來。我們看到碎片,就會認為它與過去有一種直接的聯繫,而沒有直接接觸的人是無法感受其中的奇妙的。所以,所有人類的收藏習性,都是從這個角度衡量價值。碎片裏麵包含過去的資訊越多,碎片的文明越高,價值就越高。” 藝術批評家吳楊波説。對於市場上質疑的聲音,他有自己的理解:“藝術品有兩種:一種是即時消費的藝術品,像快餐一樣,被現在的人們所消費,比如流行音樂、大芬村的油畫。這些東西某種程度上不是藝術品,而是文化消費品;另一類,確實代表文化的殘留物,有各種各樣的形態,但只要包含了某種文化的因子,就是值錢的。”

  他認為,某些荒誕不經但又確實賣出高價的作品,在特定的時空裏是獨一無二的、被人所知道的,並確實對某個時空的人産生過某種影響,“比如行為藝術家,他們的行為藝術過去了,可能其他都沒留下,只留下手稿,或者某一個證明那個事件經歷的物品,這些都有收藏價值”。

  江先生多年來致力於藝術品的收藏和研究,直言對當代藝術的心情是認可藝術的實驗、創新和嘗試,但是無法認可其在市場上的流通。“他們僅僅只是半成品,一種實驗,不是成熟的作品,或者説他們可以作為具有啟發性的、藝術性的公眾藝術,但不應該成為商品,並且被賦予如此的高價,這往往會成為過度引導公眾意識和審美的誤區。”他説道,“坦白説,當代藝術中很大一部分我看不懂,如果他們作為探索和實驗絕對沒有問題,我們要理解和支援這種嘗試,但是如果只是嘩眾取寵,一定經不住考驗。”

  某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孟繁韶最近正在進行青年藝術家生態調查,對於結果,他不由感嘆“藝術品市場就是資本的決鬥場”。“曾經的幾大天王如果沒有資金炒作,能成為天王嗎?”他認為,當藝術品已經跟金融和資本深度結合,就不應該再把它們當作藝術品來看,而應該看作商品,“所以請遵照金融市場的規律,而不應該遵照藝術品市場的規律”。

  在孟繁韶看來,藝術可以有很多分類的方法,但是在藝術本質上沒有區別,“幾千年前跟幾千年後創作的東西,表達的精髓和創作理念是共通的,主線條是一樣的”。他認為,中國當代藝術品可能造就了很多概念,但是歸根到底還是無法完全擺脫傳統的根基,這個傳統的根基就是晉、唐、宋、元、明、清的文化傳承,“所以站在市場的角度,創新概念、噱頭都可以理解”。

  但是另一方面,他認為,縱觀歷史發展到現在,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能流傳千古的藝術都是能經得住時間和學術考驗的,在某個階段靠某種炒作而紅極一時的,用三五年的時間還不足以分辨,“在中國當今的藝術品市場下,只有商業個案,而沒有共通的商業模式”。

  當代藝術擅長結合藝術和商業

  在吳楊波看來,市場跟藝術要區分開來,“對於市場來説,一件藝術品的價值由東西的稀缺性決定,而離開藝術談市場,我們不懷疑市場中存在運作的方式和策略,而核心問題是過度渲染稀缺性,讓不明就裏的人認為某些藝術品很值錢,或者採取‘饑餓行銷’的方式,我認為這種是過度的商業渲染。相信了商業渲染並成為購買者的人,有可能會從‘冤大頭’變成一起鼓吹稀缺性的‘合謀者’,而藝術本身是無辜的。”

  “當代藝術的創作、經營本來就應該分開,藝術家只管創作,經紀人去實現作品與市場的掛鉤。”吳楊波認為兩者並不矛盾,“比如蔡國強,他的煙火上天,所有人都能欣賞,而與此同時,這些視頻在網路上被所有人分享,越多的人分享就越有利於其作品在市場上得到高價。全體人民看了一場煙火很高興,而有錢的人把遺留下來的痕跡納入囊中,各得其所。對此,我們只能説蔡國強把藝術跟商業結合得太好了。”

  對於藝術品的稀缺性,吳楊波的解釋是“不可替代性”:“比如蔡國強爆破的金圓券就是獨一無二的,因為第二個人爆破的金圓券肯定不可能賣出這個價格。蔡國強有這麼多年的積累,他的每一次爆炸都是獨一無二的,根據事件、地點來設計,作品也因此有高低價格之分,可以説價格決定於背後的文化。”

  當然,民眾有可能會被市場的高價所誤導。“畢竟普羅大眾在接觸一件藝術品的時候,因為看不懂,往往是先了解作品的價格,而常常忽略藝術的本意。但反過來,如果作品價格很高,民眾又會第一時間對藝術家産生敬重。”吳楊波認為從這個角度看,市場還是存在一定的積極意義。

  至於購買了當代藝術品的買家該如何看待這些有爭議的作品,吳楊波反問:“如果作者夠有名,我經濟又沒問題,買了作品還可以炫耀,這有何不可?如果我有錢買作品,過幾年作品增值還能賺到錢,又為何不買?”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