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9月18日 星期三

財經 > 收藏 > 業界聚焦 > 正文

字號:  

民國老北京拍賣行:花頭門道勝似今日

  • 發佈時間:2014-09-28 10:18:20  來源:人民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田燕

  光緒末年,北京出現了最早的拍賣行,是在崇文門內大街路東的魯麟洋行,經理是德國人。後來德國人回國,洋行賣給了中國兩兄弟。據李大鵬先生在《北京前事今聲》仲介紹,當時東交民巷附近外僑比較集中,常將回國前不願帶走的衣物、傢具、擺設之類送到魯麟洋行出售。魯麟洋行不願佔用過多資金收購,就採取擇日當眾拍賣的做法。

  

  

(圖注1:1902年,北京城。)

  洋行選一個口齒伶俐、手疾眼快的夥計當拍賣師,站在桌子上,一手持木槌、一手持木板,先用三言兩語把這件物品作一介紹,圍觀的買主隨口喊價,競相抬高,抬到一定程度,沒人再多出的時候,站在桌上的拍賣師,用木槌敲響木板,算是“拍板”成交。買主當場交款,賣主結賬領錢,拍賣行按比例抽得佣金。買賣雙方心明眼亮,拍賣行只起著中間人的作用,所以生意比較興隆。自此,京城許多人群起仿傚。先後在西單牌樓、東安門大街、一王府大街等處出現了中國人開設的公易、福和、恒茂等多家拍賣行。

  法國人平德曾于19世紀末在北京開設了一家“平德拍賣洋行”,專門主持王公大臣、高官顯宦家藏的珍奇文物、古董字畫的拍賣。其操作辦法是:拍賣會前3天,由拍賣行在賣主家中劃出一塊地方,將全部拍賣物品對外公開展示。與此同時,拍賣行在京城各種報紙上和街巷中大肆刊登、張挂關於拍賣的廣告、招貼和傳單,吸引買主前往看貨。拍賣舉行時。平德親任主拍,將一件件拍品過手成交。通常,這家拍賣行都要向賣主提取約20%的拍賣佣金。

  

  

(圖注2:19世紀末,北京瓷器古玩。)

  當時拍賣行的經營方式一般可分為三種:一是當場拍賣,幾次賣不出去的由賣方取走;二是兼帶委託寄售,這需要有較大的鋪面陳列;三是以低價收購後自賣。因為怕拍賣品中混進來路不明的贓物,因此經營寄售物品營業牌照須先經過警察局批准。北洋軍閥時代,政權更疊頻繁,一些達官顯宦下臺後離京外走,臨行前要將傢具陳設,甚至古董書畫出手。遇到這種機會,拍賣行常下戶就地拍賣。

  

  

(圖注3:20世紀30、40年代,北京的古玩店主。)

  有些古玩店趁機去買幾件“俏貨”,叫做“裝行的”,也確實能撿到便宜。像盧溝橋事變後,宋哲元撤走,日偽官方將中南海內宋哲元所有的東西大拍賣,就有不少人買了便宜貨。投機的拍賣行見到“下戶拍賣”有吸引力,就借用某些破落世家的府第,以拍賣“祖傳”、“御賜”的珍貴文物和家藏的皮貨細軟為幌子,事先和這家主人談好分成辦法,然後到“挂貨屋子”搜尋些假古董、字畫之類,搭配上自己滯銷的“臥貨”,到時候再找一些同行裝成闊綽買主在拍賣現場抬價。北京的行裏人管這種人叫做“搭架子”或“架秧子”的。他們把價錢抬到接近“底價”,便不再多添,凈等局外人的“秧子”遞價,上面的拍賣師立刻“拍板”。

  北京另一家比較早的拍賣行是外國人開的馬凱拍賣行,地點在崇文門內大街路東,現在的同仁醫院對面。由於它迎門面對東交民巷老北京的使館區,所以當時的各國駐華使館、兵營以及在北京經商的外國人成了拍賣行的客戶。拍賣的物品主要是外國人從海外帶來的東西以及外國人家裏淘汰的生活用品。

  此外,也有老北京跑街的、“打鼓兒的”(收舊貨的)在城內大戶人家“大宅門”裏收上來的傳統國貨,也有典當行的死當物。拍賣行的執槌者是俄國人米茲金。他是個看上去比較隨和的老外。1942年,在東單米市大街開挂貨鋪經營地毯的朱家寶與米茲金合夥,開了一家福和拍賣行,仍由米茲金執槌,另聘一位叫祝德康的當經理。這時的拍賣行開始以拍國貨為主了。

  

  

(圖注4:20世紀30、40年代,北京街頭。)

  2002年夏天,北京晚報記者劉一達先生曾隨朱家寶的女兒朱燕鸞來到崇內大街探尋老拍賣行的蹤跡。據朱燕鸞回憶,福和拍賣行的門臉兒在崇內大街98號到100號中間的夾道,旁邊是一座三層高的歐式灰樓。老拍賣行的拍賣場和貨場是一排高大的灰瓦房,現在這些房子早巳成為民居。經過近一個世紀的風雨,原來的格局已面目全非。朱燕鸞的父親和米茲金合開福和拍賣行時,她還只是10多歲的中學生,而今已是滿頭白髮的老太太了。她的祖籍是江蘇揚州,祖父是個古玩商,父親是做地毯生意的。由於跟外國商人接觸多了,了解了拍賣行的門道,所以才和米茲金合夥開拍賣行。不過,時值抗戰時期,拍賣行的生意並不好做,一年以後,朱家寶便將股份讓給米茲金。從此,福和拍賣行便由米茲金獨立經營。

  1945年,日本投降後,設在東交民巷美國兵營的人數增多,米茲金將瀕臨倒閉的拍賣行改成飛利福斯西餐廳,內設舞廳,成為美國兵的娛樂場所。1949年北京解放後,米茲金帶著家眷回到前蘇聯,西餐廳也改為了商行。

  

  

(圖注5:1946年,北京街頭。)

  據朱燕鸞介紹,老北京有五六家拍賣行,主要集中在東城和西城。她的姑父高兆庸曾在蘇州衚同125號德商開辦的魯麟洋行當過經理,這家洋行在1945年前後改稱魯麟拍賣行。魯麟洋行的遺址現在已成為了《北京日報》社的職工宿舍。

  據朱燕鸞回憶,早年這個大院的院門為中式格局。朱漆大門,旁邊有一對石獅,院內有一座歐式洋樓,後邊有個大花園,置有假山和亭榭。洋樓為德商和她姑父辦公及住宿用,院內有多間平房為貨場和拍賣場。當時的拍賣會經常不定期舉辦。開拍前先在電臺和報紙做廣告,然後將拍品陳列于貨場,編上號,任人參觀挑選。拍賣時,拍賣師站在高臺上,身前放一方桌,手持木槌唱拍,形式跟現在的拍賣行沒有大的差別。

  魯麟拍賣行到北京解放前夕便關張了。這座老宅後來成為《北京日報》社的産業,建國後成了《北京日報》社的一個辦公場所。以後,老宅成了報社的宿舍。時過境遷,如今的老宅已成亂無章法的大雜院,原有的格局早巳不復存在,花園亭榭只能從記憶中尋覓了。只有六十多年前種下的老槐樹依然以它粗壯的枝幹和濃蔭,印證著老宅的變遷。

  民國時期,在西長安街路北雙塔寺西側有個公易拍賣行,原經理叫張金水,河北雄縣人,他原本是跑街買賣舊貨的。後來“公易”被京城有名的玩家、平易銀號的魏子丹盤了過去。魏子丹聘請張德甫和梅雨田為正副經理,並請了幾位古玩商當顧問。

  公易拍賣行最露臉的一次拍賣是在1925年。馮玉祥把溥儀驅出皇宮後,該行拍賣過宮中的一些不易長期保存的物資。當時紫禁城改為故宮博物院,主要展出歷史文物,但禦膳房、緞庫、太醫院所存的山珍海味和各種調料以及綢、緞、綾、錦、各種中藥材等物品都無法長期保存,只好在神武門外設立售品所,公開向社會出售。公易拍賣行抓住這個機會,與故宮售品所協商,將一些物品如綢、緞、綾、錦等,由公易拍賣行拍賣。

  

  

(圖注6:20世紀40年代,街頭古玩攤。)

  此舉不但讓“公易”獲了大利,也使其揚了名。從這以後,每當清朝王公大臣的後代將府邸出賣後,家裏的傢具什物都來找公易拍賣行代為拍賣。如洵貝勒府的後人將府邸賣給原黑龍江省主席萬福麟,公易拍賣行將府內的傢具什物拍賣了十多天。山東軍閥張宗昌被韓復榘槍斃後,他在西四北石老娘衚同宅子裏的所有傢具及他自己府內的物資都是“公易”拍賣的。公易拍賣行還接受“地方法院”委託,代“法院”執行拍賣債務人的動産和不動産。企業資不抵債,向“法院”申請破産,公易拍賣行也拍賣債務人的破産財産。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政府開始全面接收位於北京的敵偽物資産業,並成立了“清查接收處理敵偽物資團”,對大批敵偽資産進行拍賣處理,以便充裕國庫。據統計,當時拍賣的敵偽資産總值為5萬億元。遣返回國的日本僑民將“大袍”(和服)、棉被、傢具、收音機、留聲機等賤價甩賣。日偽統治機構多年搜剮囤積的戰略物資如軍毯、皮靴等也被國民黨接收大員拿到北京的拍賣行拋售。但由於當時國民黨官員腐敗行為相當嚴重,各級機構對敵偽資産拍賣頻做手腳,進行了形形色色的掠奪和貪污。

  

  (圖注7:1948年底,南京,搬運工守著準備準備運走的金錠。)

  在拍賣期間,以貶價、貶質、貶量,以及串通得標等舞弊方法,對拍賣物品實行變相竊取的現象比比皆是。海關是當時負責主持拍賣各種敵偽資産的經手者之一,但在拍賣中醜態百出。利用拍賣機會中飽私囊,堪稱當時國民黨政府的一大發明,這從而給舊北京拍賣業留下了極不光彩的一頁。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