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天

財經 > 收藏 > 業界聚焦 > 正文

字號:  

民營美術館如何破墻開門

  • 發佈時間:2014-09-22 09:13:35  來源:中國文化報  作者:蔡 萌  責任編輯:畢曉娟

  從1991年第一家民辦公助性質的炎黃美術館建成開館後,民營美術館開始在國內萌芽。2002年開始,以今日美術館為代表的第二輪民營美術館建設熱潮掀起,國內民營美術館的概念不斷拓展,美術館系統不斷強化。2008年後,由外資支援的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伊比利亞當代藝術中心進入中國,新的運作模式引發新一輪民營美術館建設熱潮,僅在上海,最近一兩年就新添了喜瑪拉雅美術館、震旦博物館、龍美術館、余德耀美術館等多家民營美術館。然而,在發展過程中,中國民營美術館遭遇著各種問題和困難,如何樹立自身品牌形象、如何進行可持續的營運管理、如何平衡經濟與社會效益……都是繞不開的話題。

  民營美術館對一座城市意味著什麼?近幾年來出現的民營美術館建館熱,在多大程度上延伸到了城市公眾的生活中?這股狂飆突進的浪漫主義熱情,又能持續多久?日前,“第二屆中國民營美術館發展論壇”在上海龍美術館(浦東館)舉行,論壇匯聚了國內外上百位美術館館長,共同為中國民營美術館的發展把脈、問藥。

  本屆論壇是在文化部藝術司和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的直接指導下,由上海市浦東新區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龍美術館主辦,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今日美術館、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民生現代美術館、華僑城當代藝術中心、震旦博物館等共同協辦,99藝術網發起並承辦。與會的國內外美術館掌門人呼籲:中國民營美術館需跳出自娛自樂的小圈子,在城市發展中承擔起社會責任。

  土豪遊戲?要把藝術推向公眾

  在很多中國人的印象裏,民營美術館不過是“土豪遊戲”——讓企業或個人的藝術財富有一個充分的展示空間;它往往還與投資方的經營目標有關——通過建立美術館,為企業或個人的形象帶來一般廣告所不及的影響力。對此,成都當代美術館館長呂澎直言:“如果僅僅因為投資藝術可以帶來金錢方面的收益,則大可不必建立美術館,只需修建一個倉庫並在電腦裏建立一個文件檔案夾就可以了。”

  在呂澎看來,民營美術館首先是美術館。“美術館需要將藏品、展覽以及其他藝術活動的知識、內容、意義傳遞給社會,而遠不止讓更多的觀眾來觀看展覽,並且不僅要傳遞已經有的資訊,還要通過不同的形式生産知識,讓已經有的價值衍生出新的價值。”呂澎認為,公共教育是美術館的重要功能之一,從很大程度上講,沒有公共教育的設計與安排,所謂美術館是不成立的。

  “文化藝術場館應建在城市最‘壓抑’的區域,給當地人們帶來希望和幫助,體現出最大的文化價值。”西班牙提森·博內米薩博物館館長埃韋利奧·阿塞韋多也表示,民營美術館肩負著非常重要的社會責任,不僅要展示,更要向公眾傳播藝術、開展文化教育。因此,民營美術館要和社會、社區融為一體,讓美術館和居民生活息息相關。“可持續發展不僅是經濟意義上的,也是認知上的。不管是國有還是民營的美術館,都應該遵循人們的價值認同。否則,會失去長期生存的土壤。”他表示。

  喜瑪拉雅美術館館長王純傑同樣提出,美術館在當代的意義是以人為核心的,而不僅僅是以藝術品為核心的。“時下,美術館更重要或者説最基本的任務,是如何把藝術推向公眾,如何用藝術推動整個城市文化的發展。”21世紀民生美術館副館長李峰認為,美術展覽不應是面向公眾的説教式普及,而應充分響應普通市民對藝術文化活動的新需求、新期待,體現先鋒性、社會性和國際性,成為公共記憶。在承擔社會責任、實現可持續發展方面,民營藝術場館不僅要成為國有文化機構的有益補充,更應有勇氣成為文化藝術的創造主體。

  人氣不足?推倒美術館的墻

  相比歐美發達國家美術館觀眾雲集的場面,國內大多數藝術場館的人氣不足,特別是民營美術館,由於幾乎均不在城市繁華地帶,觀眾少,社會影響力不大。因而,“參觀者”“公眾”“訪客”也成了本屆民營美術館論壇的熱詞。事實上,對於沒有財政撥款的民營美術館來説,相當一部分的收入要依賴於門票,所以,如何吸引觀眾走進美術館是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對此,來自國內外的美術館掌門人也各自分享了經驗。

  西安美術館館長楊超提出了“推倒美術館的墻”的辦館理念,即與政府、社區合作,將藝術展覽帶到城市廣場等公共區域,不要讓相關文藝展覽成為“圈內的事”。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館長王純傑認為,美術館應該是座開放的大學,如何讓藝術走出美術館是民營美術館的題中之意,據其介紹,喜瑪拉雅美術館很早就開始做“流動美術館”,到醫院、中小學、商場、機場等公共空間做藝術展覽,到高校進行巡講,帶著展覽、藝術家、策展人走進長三角的大學。“中國的民營美術館除了學術展覽之外,更要學會跟公眾説話、講故事,這要靠軟實力——人,需要培養更專業的人才。”英國藝術評論家策展人、OCAT西安館執行館長凱瑞恩·史密斯認為。

  銀川當代美術館藝術總監謝素貞則分享了自己的公眾互動原則:知名藝術家帶動年輕藝術家、兒童帶動家庭、活動帶動教育、跨領域帶動純視覺。她曾邀請1000個家庭到美術館參與創作,邀請市民穿著美術館的T恤衫圍著美術館騎車,她還打算做一個雕塑麵包活動,邀請市民到美術館用麵包做雕塑,做完後可以馬上吃掉……“希望通過這樣的活動,可以讓市民了解當代藝術。”謝素貞説。

  “自1998年以來,華僑城當代藝術中心已在深圳舉辦了8屆雕塑展,將當代藝術作品放入公共空間、放入社區,與居民和觀眾開展面對面交流、對話。藝術活動並不只是觀看,更多的要吸引觀眾參與,只有身心參與其中,才能真正提升大眾對藝術的關注度、對藝術的了解以及自身的文明修養。”深圳華僑城當代藝術中心館長欒倩呼籲,藝術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為了讓藝術更加接地氣、融入居民生活,本次論壇也結合上海市民文化節和2014浦東新區文化藝術節,推出一系列配套市民文化活動,如有關民營美術館發展的話題徵集、市民“美術館之旅”、上海美術館手繪地圖、“青年白領藝術之旅”系列修養講座、親子教育、公共文化服務雲等,激發公眾積極參與藝術的意識。

  可持續?無政策何其難

  不管建館初衷是什麼,資金是讓所有民營美術館經營者都頭疼的問題。事實上,在歐洲,由於經濟危機的影響,很多美術館的政府撥款大幅削減,也不得不開始考慮生存問題。比如作為西班牙三大博物館之一的提森·博內米薩博物館,過去主要靠政府撥款,可從2012年起,80%以上的運營費用要靠美術館自籌資金。在此背景下,很多美術館館長不再是人們慣常認為的藝術專業人士,而是有金融背景的管理人才,提森·博內米薩博物館館長 Evelio Acevedo就是其中的代表,他向中國同行分享了其商業管理模式與融資大數據,據了解,該館建立了基金會,以便關注博物館的經營效率,獲得更多的自負盈虧、自我經營的能力。

  與西方相比,民營美術館在國內尚未形成集群效應,訪客稀少是常態,面臨的生存考驗更為嚴峻。成立於2002年的北京今日美術館,一直在探索合理的融資結構,並於近期成立了公共基金,鼓勵企業和個人捐贈。據館長高鵬介紹,今年前8個月,他們實現收入1200萬元,略有盈餘,其中,45%的收入來自贊助商,40%來自展覽,12%來自門票。高鵬從開源、節流、品牌三個維度分享了今日美術館的可持續發展思路,並提出了溫度、能量與態度三個理念,既強調積極借鑒管理、運營經驗,也強調與本地跨界資源展開積極合作。

  “國內民營美術館可持續發展的更大難題在於相關制度的缺失,由於大多數民營美術館的建立是企業與政府合作的結果,當企業與政府之間的談判失敗,美術館的建與不建、持續與不持續就成了大問題。在政府與企業之間,建立美術館是一個之於社會的合法託詞。”呂澎表示。而另一方面,從美術館自身的架構建設來説,找一個稱職的館長又很難。“國外專家缺乏中國語境的經驗,國內的批評家根本沒有管理經驗,藝術學校也沒有培養專業人員,直到今天,沒有一家美術館是在確定了專業館長之後,在館長領導的團隊下建設完成的。”呂澎表示,建立董事會(理事會)決策下的館長負責制才是共通的國際經驗。“中國民營美術館的成熟需要‘70後’‘80後’乃至‘90後’的企業家,根本性的改變還需要三代人的時間。”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