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收藏 > 業界聚焦 > 正文

字號:  

藝術不一定得喜聞樂見:但要確保真善美

  • 發佈時間:2014-09-09 09:11:41  來源:東方網  作者:許詩雨  責任編輯:畢曉娟

  對大部分普通人來説,一件藝術作品能“Duang”地一下給大腦一記震撼,然後産生感動引發思考,就算實現其藝術價值了。但現實的情況是,我們通常只感受到了“Duang”。

  2011年,馮小剛曾經發過一條微網志諷刺北京藝術圈裏的行為藝術創作。他説,“北京郊區有個宋莊,因大批前衛藝術家的落戶而聞名。朋友的朋友的表哥想尋個地界擺攤修自行車謀生,陰錯陽差選在了宋莊。令表哥始料未及的是,每天出攤都能引來一批圍觀者,端詳、拍照,輾轉流連。表哥説,圍觀的洋人問的最多的一個問題是:你想表現的是什麼?久而久之,修車的表哥成為了行為藝術家。”

  馮導是個實在人兒啊。重提這條微網志,是因為最近有個叫周潔的女藝術家表示要在北京草場地藝術中心全裸睡鋼絲床36天,而且真的這麼做了。看過網上那組現場圖片,想必每個人都at狠狠地“Duang”了一下。首先周女士真的全裸!其次看上去真的非常痛啊。最後,就是馮導提到的圍觀外國人問表哥的問題:你想表現的是什麼?周潔對媒體的表述是,這是一則用36天完成的召喚全副身心參與的比喻,本體與喻體都有些混淆,但本體究竟指什麼,有待觀眾和我一起去發現……

  可能無法否認,一定有人真的從這個表演中發現了什麼。聽説現場人流不斷,大夥兒跑去主要看什麼,我們也心知肚明。那絕大多數網友呢,恐怕都是“Duang”完趕緊刷評論,看看大家都在怎麼吐槽—藝術啊,為什麼始終是一副我們看不懂的樣子呢?

  德國藝術家Britta Heidland曾經在《一個請求:不要去理解當代藝術》中特別善意地提醒我們這些門外漢,問題並不在於去理解一個藝術作品,而在於聆聽。“知道”或者“不知道”並不會妨礙人們被現代藝術作品打動。這話雖然説得有點飄忽,但也算在理,我們又何嘗不是時刻等著被打動啊,我們並不是來抬杠的呀。但內涵和感動,真的很難Get到。

  相信很多群眾其實都有這個疑問,但礙于藝術的情面吧,常常也沒有那麼願意表現自己其實看不懂甚至有點反感。也許是這兩年涌現出了越來越多實在讓人費解的行為或是裝置藝術,不明真相的群眾的膽才算是壯了一點:我就是看不懂我也得説兩句了,這藝術有點欺負人啊。藝術不應該首先是真善美嗎!

  著名作家納博科夫在接受《巴黎評論》的採訪時,就毫不諱言他對許多藝術的不滿:“庸俗最大的溫床要數藝術展覽會,所謂的雕塑家在那裏以拆卸舊車零件所用的工具製造出一堆不銹鋼曲軸蠢物、身歷聲、聚苯乙烯臭鳥以及公共廁所、炮彈和裝在廁所裏的球。”—這真是一段可以作為我們心聲的評論。

  的確,藝術可能是一種很難給出名詞解釋的東西,感性的成分更多一點,不應該拘泥于形式,屬於藝術家一種強烈的表達,完全有可能看不懂聽不懂。但好的藝術不能總是以讓人膈應為追求、以看不懂製造成就感、以彈眼落睛來製造效應吧?而且藝術家如果只是陶醉在這種自我表達裏,想讓大眾來一次真善美的共鳴恐怕也是強人所難啊。

  再退一步,看不懂和聽不懂其實的確不妨礙我們領略藝術和美,比如聽貝多芬的音樂或者對著梵谷的畫,覺得自己被感動了,那真不是矯情,因為那就是真善美啊。回頭看我們這裡遛白菜和睡鋼絲床的,真的不知道説什麼好。不過或許我們能這樣討論,對他們來説也算是目的達到了吧,真是又可怕又無奈。

  目前常見的藝術打法

  1 直接告訴人家“我這就是藝術”

  這是最簡單明瞭的方式啦。它最成功的例子應該是最近一個網友在論壇上發的帖子的截圖,在eBay[微網志]上以9.09萬美元的拍賣價成交。作者所做的,僅僅是將截圖列印出來,再用鏡框裱起來而已。而那條特別金貴的帖子上就寫了一句話:“過去,藝術是珍品。現在,一切皆藝術。這個帖子就是藝術。”所以,只要你挺起胸膛説“我這就是藝術。”人生就一定會燦爛起來的。

  2 定一個宏大的主題

  行為藝術通常會有一些宏大深邃的主題,以便藐視那些對它嗤之以鼻的人。往大了説,你可以試著探索宇宙、反思環境惡化、痛斥社會問題;往小了説,也可以説自己是在了解人是如何被環境影響的、探討人與外物之間的關係、證明人性本善或者人性本惡,這些都是比較基礎且容易掌握的。演員詹姆斯·弗蘭科的藝術項目“不可見藝術博物館”就是靠平行世界的概念讓人們掏1萬美元把看不見摸不著且無處不在的空氣特地買回家的。

  3 人數絕對不嫌多

  據説上海某藝術院校把讓學生拖著一模一樣的行李箱去德國參觀博物館都當做了一次藝術創作—一件正常的事,讓多到離譜的人一起做,就仿佛被注入了思想性,在行為藝術上特別奏效。當然,此理也可類推到裝置藝術可以嘗試大量重復到任何事物上。你看,艾未未都帶著3200隻陶瓷螃蟹去布魯克林博物館舉辦個展呢,更別説個頭更小的瓷瓜子兒啦。

  4 但衣服必須要少

  這一條是通過反推得來的。回想一下,當家里長輩憂心忡忡地指著電視鏡頭説,“這孩子咋穿這麼少呀?”的時候,作為小輩你是不是曾特別語重心長地告訴他們“這就是藝術”呢?對我們這些門外漢來説,它特別適合用來創作一些入門級的行為藝術。

  5 同時還需要博眼球

  都説藝術要高於生活,如果你的行為在大街上都不會被人家回頭看一眼,那基本上就只是在生活。所以,之前那些要素都具備了之後,接下來就得想一些大膽的事了。要麼超前,要麼復古,要麼另類。裝置藝術要敢於利用體積優勢做一些大的突破,就算不像大黃鴨那樣霸佔眾多城市的河灣,也起碼要有岳敏君的大笑人那樣因為笑得特別開而被人多看兩眼的效果。

  6 最好讓一些奇怪的東西跑進來

  這可能屬於“博眼球”下面的一個分支,要義在於錯位。杜尚把小便池放在美術館就是藝術作品,湖北美術館館長傅中望在展館中從不同樓層窗口支出來的鐵衣架、長竹竿上,挂滿了大小不一、色彩各異的數百件舊衣服也完成了一次裝置藝術創作。通常來説,“好像有什麼奇怪的東西跑進來了”已經被定義為一種溫柔的吐槽。

  7 找一些人愛你的作品

  畫家葉永青曾因為畫了一隻“碩大的身體、稀疏的羽毛、簡單的線條、神態憨憨看似塗鴉之作”卻拍出25萬元的鳥而引發了一波爭議。大家的中心思想就是:這幅我也能畫出來的畫值25萬元?上海一檔話題類節目還特別操心地請來藝術家為葉老師站臺,教導我們不應該只看到這幅畫中鳥的體態,還應該看到葉老多年來所磨煉出的畫技和功力—話題終於走向“你造他有多努力嗎”了……

  8 借一個成名藝術家來實現你的藝術夢想

  普通人遛一隻拖鞋乘地鐵只能成為微網志上的搞笑段子,但跟著行為藝術家韓冰在北京迷笛音樂節上集體遛一棵白菜就能直接被視作藝術創作,簡直不用很累很麻煩就能當一回藝術家。你甚至還可以響應一次藝術家的號召參與到集體創作中去,也可以向藝術家提出自己的建議,讓他代為實踐以獲取更高的公眾影響力。

  以下這些底線求別碰

  1 別讓觀眾産生生理不適

  澳大利亞行為藝術家斯蒂拉克·阿卡迪歐為了讓自己的意識和感覺變得“更靈敏”,在61歲高齡的時候後請科學家往他的左臂上移植了一隻通過細胞培養技術製造的“人造耳朵”。雖然這個話題挺偉大的,但那畫面太美我實在不敢看。類似會引起噁心反胃、産生密集恐懼症或是造成心理陰影的藝術,我們普通人類還是敬謝不敏,不碰為妙了。

  2 不能違背公序良俗啊

  這是社會生存的基本前提吧。尤其提醒那些已經魔怔了的藝術家,藝術創作並不能在犯罪問題上有任何豁免權。四川有個叫朱昱的所謂行為藝術家就曾經因為“侮辱屍體案”被告上法庭。他最噁心最極端的一次“創作”是讓狗把自己胎死腹中的孩子屍體吃掉。

  3 也別給環境造成破壞

  地球不缺這點兒藝術,但環境破壞修復的成本就大了。前陣子蔡國強在外灘放煙花的事遭到了不少污染環境的投訴,雖然事後得到澄清稱煙並無污染,但這件事還是給那些搞創作的小字輩藝術家敲了一下警鐘。蔡大師炸響了黃浦江才引來這麼多關注,你要是辛辛苦苦地破壞了地球的某個角落卻依然沒有走進人們心裏,那真是大地母親都替你不值。

  4 不要引發騷亂,也別給人添麻煩

  像紐約那種把地鐵站變成桑拿房的行為藝術,換北京、上海這種在地鐵站的換乘通道裏站一會兒都能被走路帶風的人撞倒在地的地方,就不要去瞎折騰了。前面提到的蔡大師雖然撇清了不環保嫌疑,但在當天上海的晚高峰時段造成了嚴重的交通擁堵以及不明真相群眾的心理恐慌是毫無疑問的。世界這麼亂,藝術給誰看?藝術要真要美,也必須善?啊。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