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3日 星期三

財經 > 收藏 > 業界聚焦 > 正文

字號:  

馬未都:我不是收藏專家只是一個布道者

  • 發佈時間:2014-09-09 08:57:58  來源:東方網  作者:顏亮  責任編輯:畢曉娟

馬未都

  馬未都

《馬未都説 收 藏》(精裝典藏本),馬未都著,中華書局20 14年8月版,588 .00元。

  《馬未都説 收 藏》(精裝典藏本),馬未都著,中華書局20 14年8月版,588 .00元。

  馬未都

  收藏家,觀復博物館創辦人及現任館長。曾任職于中國青年出版社,上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收藏並研究中國古代藝術品。1997年創立中國大陸地區第一傢俬立博物館———觀復博物館。

  ●樂趣來自於文化,而不是價值,價值是額外的,你要是有那福分,這價值就是你的;你要是沒那福分,那你也得不著。

  ●我現在身上有的世俗的事,主要是得把博物館做好,把制度建立起來,希望它能完整有效地留給社會。等我把世俗的事辦完,再去寫想寫的書。

  ●大的方面,就是希望我們能從民族文化和精神上來體現自我價值;小的方面,則是希望能從這些具體的物件中,獲得一部分生活樂趣。

  南國書香節期間,馬未都在廣州做了一場名為“收藏之道”的講座。

  誰知,馬未都開口卻説:“誰告訴你收藏有道,這個人就是一騙子,收藏是沒道的事兒。”提醒大家不要去趟江湖之道的渾水。

  “我覺得收藏最大一個道就是你‘生得好’,”馬未都調侃道:“像我這樣生的時間就剛剛好,二十幾歲時正是這些東西最不值錢的時候。廣州的招第街遍地都是清朝文物,一件假的都沒有,全是真的,還賣不出去。現在的年輕人,沒能看到遍地都是官窯的時代。”

  馬未都坦言,以前一直認為收藏是個小眾的事情。當下因為媒體的渲染,把收藏做成了大眾的事情。但是收藏“很麻煩”,大部分的人都會上當:“上當無非兩種,第一是買回來的東西不真,追悔莫及啊;第二是按照世俗的標準容易買貴,被人忽悠了。”

  所以馬未都認為,如果收藏有道,首先就是要先做好理論準備。“你可以就自己喜歡的領域去讀那些專業書,但是那些書有七八十萬字,讓你天天讀,你也受不了。我想有一簡單的辦法,你可以讀我這個書,它就是一套準工具書。”馬未都説。

  馬未都説的就是中華書局剛出版的《馬未都説收藏》典藏版。《馬未都説收藏》第一版出版于2008年,當時馬未都剛剛結束他在百家講壇的演講,可謂“一夜成名”。“這就是天時,現在你再叫人來做這件事,不可能有這樣的效果了,當時時候好,社會有需求,你突然喊一嗓子,人們就都聽到了。”馬未都説。

  新版《馬未都説收藏》內容更多

  南都:《馬未都説收藏》最早是在2008年出版的,今天這個精裝本,內容有什麼變化嗎?

  馬未都:增加了很多內容。以前的版本出的時候,當時百家講壇剛播,一共有五本,這次把它們合併成了三本:陶瓷合成了一本;傢具是一本,玉器和雜項也合成一本。雖説只有三本了,但內容比之前那個版本多了很多,傢具部分增加了很多過去寫的文章,主要還增加了大量的圖,為的也是適應讀圖時代讀者的閱讀習慣。

  應該説,整套書的修訂還是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有很多精心的小設計,比如説:每套書都準備了一套木頭樣本,這些樣本會很清楚地告訴你,它是從傢具的裏還是面取下來的,這就能方便讀者辨識木頭。

  南都:現在市面上關於收藏鑒賞的書其實非常多,尤其是近幾年。對於這類書的寫法,你是怎麼看的?

  馬未都:現在大部分書都有一個誤導,就是老是去談它(收藏)的經濟價值,引導它向某一個方向走,我是極為反對的。我覺得,對於如今剛開始入門的人來説,不應該先去注重市場,而是應該更多關注文物的自身。我從一開始就是這個立場,從《百家講壇》到出書,再到現在,都是本著一個目的:讓大家對文化感興趣。樂趣來自於文化,而不是價值,價值是額外的,你要是有那福分,這價值就是你的;你要是沒那福分,那你也得不著。

  我這套書實際也非常適合入門的人來讀:第一,它是口語的表達方式;第二,我不是一個從理論到理論的人,我有自己的實踐,能把我的經驗告訴他們,這個經驗對他們每個人來説都有好處,因為我也走過彎路;第三,這套書在橫向上也有聯繫,現在有些藏家,他可能很喜歡傢具,但對其他的一點興趣沒有,但其實應該都去看看,很多東西在橫向上都是貫通的,傢具、瓷器、玉器、雜項之間都有其內在關聯。所以當你去讀這套書,可能很多貌似你不感興趣的領域,可能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好處。

  世俗的事和理想的事

  南都:但現在一般專家談到收藏,都是希望藏家能更“精”,更多地積累經驗。

  馬未都:是,但我們大部分讀者不是要往學者的方向走;即便是學者,也應該要廣泛涉獵。過去受歷史情況限制,很多專家出問題就出在這裡。我早年去一些博物館和研究單位,發現裏邊的專家互相之間都不關聯,不關聯到什麼程度呢?這個組領著我去另一個組,在門口不進去。彼此之間有一種非常自覺的屏障。後來我跟一些前輩聊天時也發現,不是他的領域,他連看都不看,一無所知。

  我為這套典藏版寫了一個後記,裏邊就談到這一點。在鑒賞文物時,我們得知道三層:知道陶瓷之土,玉器之石,傢具之木為“皮”;知道陶瓷之火,玉器之琢,傢具之鑿為“瓤”,這説的是製作過程;知道陶瓷之魂,玉器之魄,傢具之蘊為“心”,這説的就是“心智”,“心智”指的是觀察敏感,判斷準確。但我們大部分人看到第一層就不往下走了,對於公眾而言,這也就夠了,但如果你還想往深裏走,就得花功夫。所以我説“器物之外觀在於悅目,而內在重在賞心”,意思是説,看到那個很漂亮的外表就是你感官的一個愉悅。重要的是你怎麼能夠從內心去欣賞它。智為本,技為末,本末不能倒置。

  南都:這些年你寫書其實還蠻頻繁的,也參加很多社會活動,平時的時間是怎樣去安排的?

  馬未都:這事沒別的,時間長度每人都一樣,都是擠出來的。我到現在還是用筆寫作,所有書都有書稿,這也是我現在唯一很得意的事兒。不過這就苦了我的助理。沒想到的是,現在手稿也變得有價值了。

  我現在的時間實際都是被安排的,都不是我自己安排的。我其實也不喜歡這種生活,有時候也想著能無所事事,睜開眼一天沒事情幹才好,我也總希望能解脫,我心裏真正想寫的書還不是這些關於收藏的。我想著等我把世俗的事辦完,再去寫。我現在身上有的世俗的事兒,主要是得把博物館做好,把制度建立起來,希望它能完整有效地留給社會。等這些事情都做完了,我才能靜下心來真正寫點我真正想寫的書。

  南都:哪一方面的書呢?

  馬未都:我真正想寫的書是社會學的。我老説收藏這玩意兒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兒。我在這套書的後記裏也明確寫了:人都需要大智小技,小技不算什麼大不了的事。至於具體想寫些什麼社會學的書,我只能説很多,但不敢説,沒寫我就説容易變成負擔。

  南都:你計劃出的收藏方面的書還有哪些?

  馬未都:《瓷之形》,一直沒寫,也沒敢寫,寫這本書得脫一層皮。這本書想説的是,瓷器為什麼會有這些個形狀,比如説盤子,多簡單一造型,但你要從遠古説到今天,盤子各個時代又是不一樣的。這個時代盤子大,那個時代盤子小,這都有一定的成因,但沒人想過這件事,《瓷之形》想解決這個問題。

  瓷器的形狀其實能説明很多社會情況,比如盤子,什麼時候開始變大了的?是蒙古人來的時候變大了,因為蒙古人是共産制,他們在分餐時得用大盤子。再有就是高足碗,為什麼要高足?為什麼遊牧民族稱這樣的碗叫靶碗,而你叫高足碗?這是因為漢民族重視的是它的供奉功能,而遊牧民族強調的則是實用價值,他攥著這個碗感覺就像是個靶,他們過去騎馬,只有這樣攥著才最踏實,所以這種碗也是從元朝時開始流行的。漢族人看到這種碗覺得很好,但它又跟高腳杯似的,底下一點擱在那裏很危險,所以只能供著,所以我們就叫貢碗。它裏邊是有這樣一條脈絡下來的。除了《瓷之形》,再有就是《瓷之色》和《瓷之文》,寫完這三本書,對於陶瓷的話,我就住嘴了。

  我只是一個布道者

  南都:你剛才提到觀復博物館,你覺得要等到建立一種怎樣的模式才意味著這個博物館真正立足了?

  馬未都:我們現在做的一個是觀復上海博物館,明年就開了。後年我們在深圳的博物館也會開。我希望它能是一個完整有效的,能夠留給社會,同觀眾親近的博物館。我也發誓要做服務最好的博物館。我們能做“服務好”的博物館,一大條件就是體制,我們畢竟是私人博物館,也有現代社會的名牌意識。

  接下來,除了上海、深圳,我們還會在廈門、哈爾濱都開起來,最後總共有六個博物館。我們原本計劃,希望能先做到十個博物館,實現彼此間的資源共用。簡單來説,如果十個博物館每個都做一個展覽,我轉動起來就有一百個展覽。我很希望博物館能變成觀眾常來常往的地方,所謂常來常往,説的是博物館能為觀眾終身服務,不是説去過一次就行了。這也是社會給我們的一個機會,能讓這個事情成為可能。

  南都:就是説希望做一個全國的規模。

  馬未都:我們希望是這樣,但現在不敢那麼説。目前我們在上海的博物館正在裝修,明年6月1日就會向社會開放。這個博物館在上海最高的建築“上海中心”大廈,也是全國最高的建築裏,我們在裏邊一共有兩層,一層是博物館服務,一層是商業服務。其次是在深圳,深圳政府現在在蛇口改一個文化藝術中心,引進了兩個博物館,一個是我們,還有一個英國的博物館。

  我還有一個理想,就是希望觀復博物館可以永續生存。我有一個態度是,人老了,身上不能背負明顯的資産。

  南都:觀復博物館在學術上會有怎樣的舉動嗎?現在對於國內藝術史的學生和研究者,無論是博物館還是私人藏家都很少能給他們提供一個上手的機會。

  馬未都:這個確實很難。我覺得對藝術的教育有兩類:一類就是我們喜歡,喜歡是作為一個修養;另外一類是很小眾的,就是專業人員作為一門技術,主要是為了生存。我覺得作為技術而生存,對於公眾來説是沒必要的也不可能,他們需要的是靠這種藝術教育來提高修養和素質。

  甚至對於我自己,我也一直説我不是專家,我只是一個布道者,大的方面來説,就是希望我們能從民族文化和精神上來體現自我價值;小的方面,則是希望能從這些具體的物件中,獲得一部分生活樂趣。這就是我們的一個追求。我們總説中華民族如何如何偉大,這些對老百姓來説,都是虛的,你必須得落實到一件件東西上。只有落實到每件東西上,我們才能感受到這個民族的真正魅力。

  南都:現在市民階層有點閒錢也想玩一下收藏,你對他們有什麼建議嗎?

  馬未都:首先是量力而行,千萬不能透支。我見過透支的,借錢玩收藏,把養老的本砸進去的都有,這是沒必要的。第二是千萬別想著走捷徑,沒有捷徑,只有彎路。我不提倡投機思維,你真喜歡它,那它就是你生活的樂趣。這個樂趣是可以陪伴你終身的,當你老了,八九十歲了,坐著輪椅,行將就木,別人跟你説:“哎呦,你這企業上市了!”這跟你都沒啥關係了,那時你最大的樂趣可能就是在電視裏聽一段粵劇,這就是文化的力量。所以我覺得不管你是工作之餘,還是退休之後,有這個願望了,想往這上面去靠,不管你是動手買,還是不買,都很好。我是提倡少買,多去看,通過看展覽,這種精神享受也照樣能夠獲得,不一定非得擁有。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