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財經 > 收藏 > 收藏新聞 > 正文

字號:  

川軍將領戰火中搶救文物383件 北朝隋唐碑拓重現

  • 發佈時間:2016-04-12 09:12:00  來源:人民網  作者:張元玲  責任編輯:畢曉娟

  原標題:川軍將領戰火中搶救文物383件 北朝隋唐碑拓重現

  李宗昉搶救的碑拓被整理成冊出版。

  4月9日下午,成都七道堰社區太陽正暖。在自家陽臺上,88歲的李子元拿著一本古樸厚重的大書仔細翻閱。他的手摩挲著淡黃色的絹布封面,上面寫著:李宗昉集北朝隋唐碑拓。他不禁思緒萬千,回想起那個戰火硝煙的年代。

  李宗昉是他的父親,昔日的川軍將領。

  在抗日戰爭時期,山河破碎,文物散落。征戰間隙,李宗昉留意蒐集西晉以來的碑刻,用自己的俸祿請人拓下三百多種北朝隋唐的碑拓,捐回故鄉彭州。

  歷經戰火、天災、蟲噬,這批碑拓仍完整地保存下來。一次偶然機會,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專家在彭州博物館的庫房裏發現了這批珍貴碑拓,遂將其整理成集,並輔以釋文。

  李子元期待著,躺在庫房裏的碑拓原件能夠復原後展出,這也是父親李宗昉的心願。

  抗戰烽火

  儒將李宗昉

  自幼接受傳統文化熏陶

  1891年,李宗昉出生於彭縣蒙陽東塔村。1909年,他考入四川陸軍小學堂第四期,與劉伯承是同學亦是好友。辛亥革命後,陸小第四、五兩期的學生轉為四川陸軍軍官學堂第一期,李宗昉畢業後在川軍中歷任排、連、營長……

  李子元回憶,聽家族裏的人説,李家曾經有過興旺的時期,也曾有人中過舉人。但是到父親李宗昉出生時,李家已經沒落。“當時爺爺因為考秀才一直未考取,瘋了;奶奶只是家庭婦女,家境已不太好。”

  雖然家境不佳,但按照家族重視教育的傳統,李宗昉自幼在私塾接受傳統文化的教育,學習《論語》、《百家姓》等。後來又進入陸軍軍官學堂學習,寫得一手漂亮的毛筆字。

  李子元回憶,父親十分重視對子女的教育,推崇儒家的“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

  抗戰期間,李宗昉僅回家探望過一次。“爺爺去世,母親病逝,父親都未趕得回來。”李子元説。

  軍紀嚴明

  所到之處深受百姓愛戴

  1937年,李宗昉出川抗日,成為四十七軍一七八師師長,是李家鈺的下屬。

  1938年2月,日軍逼近東陽關,李宗昉指揮所部在上灣、下灣兩側山頭和長寧、東陽關、洪峧河一線奮勇阻擊,日軍傷亡慘重。

  現年90多歲的老兵徐治安,是跟隨李宗昉多年的副官。據他回憶,李宗昉軍紀嚴明,所到之處深受百姓愛戴。“李師長是名儒將,他總是跟我們強調,要愛國、愛百姓,不怕死、不貪財,不要給老百姓添麻煩。哪怕是流散的士兵,也時刻謹記他的話。”

  1946年1月,李宗昉從河南鄭州請病假回家治病,一直到解放。新中國成立後,李宗昉曾任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員。

  搶救文物

  自費拓印碑刻搶送回川

  八年抗戰期間,李宗昉將軍率領所屬部隊轉戰于山西、河南、湖北等地,這些地方多是歷史底蘊厚重的地區,看到文物面臨戰爭破壞,他深感憂慮。他一邊作戰,一邊四處蒐求西晉以來的碑刻,並用自己的俸祿請最好的拓工拓下一套碑拓,共383件。這些碑拓的價值極高,曾得到著名書法家于右任的肯定。

  1938年,或許感到戰火可能將碑拓損毀,李宗昉提筆寫信給當時的彭縣圖書館,希望將碑拓交回故鄉妥善保管,讓家鄉的人們能夠一窺珍寶。

  天災來襲

  文博人員冒險轉運 383件碑拓躲過一劫

  彭縣圖書館收到這批碑拓後,將其妥善保管。然而,這批碑拓的命運並沒有從此安穩下來。

  文革時期,許多文物、古跡遭到嚴重破壞。為了將碑拓保存下來,當時人們頂住壓力,將碑拓偷偷藏了起來,由此倖免于難。

  然而,因為時代的原因等種種因素,碑拓一直被放置在歷史的角落,默默無聞。隨後,碑拓幾經輾轉,最後被彭州博物館放置在庫房保管。

  2008年,汶川大地震,彭州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創。據彭州博物館肖副館長介紹,5月12日當天,他們正在各處遺跡做文物普查,頃刻間地動山搖,所有文博工作者像條件反射一般奔回博物館。地下余震不斷,工作人員冒著生命危險,對庫房和展廳內的多種金銀器、陶瓷等大量文物進行了妥善轉移。這383件碑拓就是其中之一。

  時隔70年,經歷了重重磨難、歲月侵蝕,碑拓有的已經殘缺不全、字跡被水漬侵蝕、紙張發生霉變……一次偶然機會,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主任劉雨茂以及多位專家來到彭州博物館考察,在清點文物時,發現了這批珍貴的碑拓並找出了李宗昉的信件,碑拓才重見天日,展示出它的價值。

  專家觀點

  部分碑文從未見諸於世

  文學書法鐫刻研究價值極高

  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何崝説,李宗昉蒐集的碑拓有很大部分都曾見諸趙萬里的《漢魏南北朝墓誌集釋》、趙超的《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周紹良、趙超的《唐代墓誌彙編》等書籍。然而,還有一部分是從未見諸於世的。而這一部分,能夠進一步地補充當時的社會情況。

  何崝説,漢魏至隋唐墓誌已經出土大約有數千種,其學術價值日益被學者推崇。

  李宗昉蒐集的383件碑拓全是墓誌,墓誌作為一種特殊的文體,是當時人撰寫並鐫刻在石上的人物專輯。受到禮儀制度、風俗習慣的影響,不少墓誌表現出程式化的特徵,但是仍然具有一定的文學價值。

  “其一,墓誌中上層人物的墓誌居多,可以彌補史傳的不足,展示風土人情,供學術研究;其二,墓誌集文學與書法、鐫刻為一體,從書法史的角度來看,這些碑拓的書法造詣是相當高的,展示了書法從西晉的隸書至唐代楷書的過渡演變過程,有一個較為清晰的脈絡,為當代書法創作提供了養料;其三,可以糾正一些歷史謬誤之處。”

  傳承保護文化碑拓重新問世

  在《李宗昉集北朝隋唐碑拓》一書的序言中,何崝寫道:“此北朝隋唐墓誌凡三百餘拓,皆彭縣李宗昉先生所蒐集。宗昉先生昔任川軍將領,抗戰軍興,率軍出川,馳驅中原,出入生死。軫念山河殘破,文物曰就湮滅,于征戰之隙,留意蒐集,而不寶珠玉,不取鼎彝,以漠以來碑刻為我國文化所寄,學者所重,而外間頗不易覯,乃以私俸購得數百種,以贈鄉邦,遂為彭州博物館典藏之瑰寶。今展斯冊,諦觀諸拓,墨光爛然,能無追懷仰止之情乎!”

  在劉雨茂看來,從這批碑拓近80年的曆險中,他感受最深的是川人對於文物傳承與保護的擔當。

  “時隔70多年,無論是戰爭中的川軍將領,還是地震中的文博工作者,川人都表現出了極大的文化傳承意識和保護責任。”劉雨茂説,這些碑拓不僅展示了西晉以來的書法造詣,更見證了一代愛國將領對文物的重視與保護,見證了歷史的變遷,“現在將其付印並輔以釋文,也是將文化傳承發揚。”

  文物價值

  李宗昉碑拓糾正了文獻謬誤

  據了解,為了將383件碑拓編訂成集,專家們花費了大量精力撰寫釋文。

  “有的碑拓彙編只有石刻原文,沒有釋文,讀者難以讀懂;有的只有釋文,沒有原文,以至於有些註釋錯漏,以訛傳訛。這次編訂,讓我們對之前的一些謬誤之處進行了糾正。”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何崝舉例,北魏寇霄墓誌中有“遂能卷經操而不申,括胸懷而不避咎”這句話。古代編者疏忽,這句話中的“申”一直被以訛傳訛為“電”,直到這次看到了碑拓原件,專家們才有根據地認為,這個字是“申”。

  “這些墓誌對於考訂史實、人事、典章、糾正文獻的謬誤,有著很大的作用。”何崝説。

  李宗昉書信

  “敬啟者:竊宗昉去歲奉命北上抗戰,經歷陜、豫、冀、晉各省,皆我先民發祥之地與文化孕育之區。西安為漢唐都會,而漢唐又為我國國力最盛之時。故文化之所留存,今猶不少,而最可寶貴者莫如蔡中郎所書之石經及漢以來各種碑拓。凡此碑拓皆經金石名家及于院長右任等審定。原刻並有委員會保管,外間頗不易得,極可珍重。宗昉敬仰現代,低徊手跡。值抗戰之殷,發思古之感,是用購備全拓,公諸本縣,以供邦人君子觀摩之用。茲特派員將全拓本賚送前來,即乞查收,見覆為幸。”

  人物資料

  李宗昉(1891-1954)

  李宗昉,字仲曦,彭州市蒙陽鎮東塔村人,四川陸軍軍官學堂第一期畢業,歷任排長、連長、營長、旅長、師長、軍長、集團軍副總司令等職。

  1937年出川抗日,為四十七軍一七八師師長。1944年升任四十七軍軍長,同年9月升任二十二集團軍副總司令。

  八年抗戰,李宗昉將軍率領所屬部隊轉戰于山西、河南、湖北等地。

  1946年1月,他從河南鄭州請病假回家治病至解放。新中國成立後,曾任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員,1954年病逝。 (記者 張元玲 攝影報道)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