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財經 > 收藏 > 收藏新聞 > 正文

字號:  

騎鳳仙人丟失引關注 房檐兒凝聚耐心

  • 發佈時間:2016-02-29 09:38:05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回振岩  責任編輯:畢曉娟

  原標題:騎鳳仙人丟失引關注 房檐兒凝聚耐心

  近日,頤和園一古建築上的“騎鳳仙人”丟失,引發關注。不久,有網友爆料稱,乾清宮東南角上檐的“騎鳳仙人”也出現了缺失。對此,故宮回應稱,對於 缺失的各類琉璃構件進行統一登記並納入修繕計劃,在下一步的工作中一併進行定制、補配,以恢復景觀的完整性。古建築是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關於古建築 的修復與使用一直以來也備受公眾關注。天津的天后宮、玉皇閣、廣東會館等,都是極富特色的古建,它們也有不少“房檐兒”上的故事,在這背後,也凝結了文物 保護者們的耐心與勇氣。

  天津古建富有特色 寺廟建築保護較早

  就全國範圍來説,天津的明清建築在數量上並不突出,但是十分有特色。天津文物管理中心研究員、天津文物保護和古建築專家魏克晶介紹説:“天津的 古建多分佈在老城裏附近,人們比較熟悉的就是北有估衣街,東有古文化街。”天津的城市發展佈局是百姓“沿河而居”,從金代建立直沽寨之後,各種民居、寺廟 建築開始增多。天后宮是中國現存最重要的供奉媽祖的寺廟,如今已經建設成為民俗活動中心。魏克晶回憶,上個世紀80年代,來自南方的學者看到天后宮之後都 十分激動,認為這是可以與福建媽祖廟、台灣朝天宮齊名的媽祖寺廟,如今天后宮的地位已經被公認。魏克晶認為,明代的建築能夠如此好地保留,這是很不容易 的。廡殿頂、抱廈、鳳尾殿都保存完整。

  天津的文物保護工作開展較早。據魏克晶回憶,早在1954年,天津文化局就成立了“文物組”,除了文物保護工作,還參與當時海關的“驗關”工 作。同年,天津就公佈了4個文物保護單位。除了天后宮,還有天津清真大寺、文廟和廣東會館。到了1959年,考古隊成立,而魏克晶就是其中第一批考古隊 員。到了20世紀80年代,考古隊的工作日益繁重,就分成了“地上”和“地下”兩個部分,“地上”負責建築的保護,而“地下”部分則是一些古跡的發掘,魏 克晶就繼續鑽研古建築保護的工作。

  雖然在當時沒有列入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但是玉皇閣也是重要的古建築。魏克晶説,玉皇閣是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閣樓。他還記得當時參加修復工 作的時候,發現大樑上有“韆鞦帶”,一個個小木牌上記錄了從建造到翻修的種種大事記,其中就記載了修建時期是在明宣德年間,這與縣誌記載的明萬曆年始建是 有出入的。

  文廟“黃頂”玉皇閣“裁邊” 神奇“獸首”修舊如舊

  除此之外,天津的文廟也十分有特色。魏克晶總結文廟的特色是“府縣並存”“廟學合一”,天津文廟是唯一將“府廟”和“縣廟”合併在一起的文廟, 這是由歷史上天津地位的變更造就的。而兩廟的制式基本相同,從牌坊、照壁、院子到欞星門等順序都保持一致。而地位的不同就顯示在“頂子”上,府廟使用了黃 色,但縣廟就只能用普通的灰瓦。

  顏色代表等級,這在古代建築上有著明確的體現。無論是瓦片還是房檐的裝飾鳥獸,在材質上都有這樣的限制。魏克晶介紹説,只有皇宮和文廟可以用黃 色。他以天津文廟與玉皇閣為例解釋,文廟用的是黃色,而玉皇閣就不能使用,但作為道教供奉“玉皇大帝”的宮殿,也保留了部分黃色,所以在瓦片上使用了“裁 邊”做法,就是將“心”涂成明黃色,而“邊”則用了綠色,同時也用了綠色的鳥獸裝飾。

  而文廟的一大特色也就在上方的裝飾上。上個世紀60年代,文廟垂脊上的一處斷裂引起了魏克晶的注意。在過去的建築中,垂脊往往直接裝在“大吻” 上,但是文廟的這個介面處卻多了一個獸頭造型,這在以往的建築中是十分罕見的。經歷歲月的洗禮,獸頭部分已開裂。為了能夠修舊如舊,魏克晶到北京門頭溝尋 找師傅進行原樣燒制,但是當地的匠人卻從未見過相似的東西,只好回到天津“考察”測量,原樣燒出了這個奇特的獸頭。

  把家搬到“長城”腳下 用架子贏得獨樂寺修復

  古建築修復,在條件有限的年代裏,就需要文物保護者們開動腦筋、付出辛勞。天津黃崖關長城的修復從1984年開始一直持續到1994年,整整10年,而獨樂寺的修復從1990年開始用了8年。在這樣的日子裏,魏克晶和他的同事們幾乎就把家搬到了現場。

  他回憶當年獨樂寺的修復從開始就面臨著很大的困難,在專家論證階段,一位業內德高望重的老教授一直反對獨樂寺的修復,核心觀點就是:“獨樂寺的 價值太過重大,而天津本地的修復水準不能達到要求。”魏克晶説,為了能夠獲得支援,他們決定讓專家們“眼見為實”。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他們會同南方的 古建築修復專家,共同設計了一個當時在全國來説都堪稱先進的“腳手架”。這個架子不僅是一個施工架,也是一個文物保護架,同時也能進行文物修復工作。架子 上有工作品平臺,一些拆下來的文物可以不落地,直接放在平臺上進行修復。這個技術含量高、功能齊全的架子,讓專家們感到驚嘆,配合整個修復計劃,才通過了 對修復工作的論證。

  “騎鳳仙人”也叫“雞道士” 初期用來美化釘帽

  “騎鳳仙人”,漢族民間也叫做“仙人騎雞、雞道士”,民間對此有著各種各樣的傳説,傳説源自清代。殿宇頂上除正脊外,還有垂脊。垂脊上的吻獸名 稱較多,除叫垂脊吻外,還叫屋脊走獸、檐角走獸、仙人走獸等。檐角最前面的一個叫“騎鳳仙人”,也叫“仙人騎鳳”。它的作用是固定垂脊下端第一塊瓦件。在 未形成“仙人騎鳳”這一造型之前,是用一個大長釘來固定的。

  古建大都為土木結構,屋脊是由木材上覆蓋瓦片構成的。檐角最前端的瓦片因處於最前沿的位置,要承受上端整條垂脊的瓦片向下的一個“推力”;同 時,如毫無保護措施也易被大風吹落。因此,人們用瓦釘來固定住檐角最前端的瓦片,在對釘帽的美化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各種動物形象,在實用功能之外進一步被賦 予了裝飾和標示等級的作用。

  唐宋時,還只有一枚獸頭,以後逐漸增加了數目不等的蹲獸,到了清代形成了今天常見的“仙人騎鳳”領頭的小動物隊列形態。

  齜牙咧嘴滅火消災

  體現“龍文化”崇拜

  天津市國土資源和房屋職業學院客座教授、天津風貌建築專家金彭育介紹説,屋檐上的“獸形”裝飾有著不凡的出身,其中最出名的就是“螭吻”。龍有 九子,各不相同,赑屃身似龍,雅好斯文。螭吻又名鴟尾或鴟吻,口潤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兩端的吞脊獸,取其滅火消災。蒲牢,受擊就大聲吼叫,充作洪鐘提梁 的獸紐,助其鳴聲遠揚。金彭育介紹説,鼓樓的大鐘上就有一個蒲牢造型作為鐘紐。狴犴形似虎好訟,獄門或官衙正堂兩側有其像。饕餮形似狼,好飲食,鐘鼎彝器 上多雕刻其頭部形狀作為裝飾。囚牛是龍生九子中的老大,平生愛好音樂,它常常蹲在琴頭上欣賞彈撥弦拉的音樂。睚眥平生好鬥喜殺,刀環、刀柄、龍吞口便是它 的形象。狻猊形似獅子,排行第五,平生喜靜不喜動,好坐,又喜歡煙火,因此做了佛座上和香爐上的腳部裝飾。椒圖形似螺蚌,好閉口,因而人們常將其形象雕在 大門的鋪首上,或刻畫在門板上。當然,關於龍生九子也有不同的説法,但是不難看出,能夠“滅火消災”的螭吻自然成為建築上最好的標識。

  金彭育説:“龍文化,是中華民族圖騰文化的一種象徵,具有勇猛、奮勇、勇往直前的精神,無所畏懼。建築上獸形呈現齜牙咧嘴的樣子,在古代的民俗中,也有驅逐厲鬼、守護家園的寓意。對百姓來説,也寄託了豐衣足食、人丁興旺的希望。”

  螭吻降雨吞火

  因皇家專用而“變形”

  螭吻形狀像四腳蛇剪去了尾巴,這位龍子好在險要處東張西望,也喜歡吞火。相傳漢武帝建柏梁殿時,有人上疏説大海中有一種魚,虬尾似鴟鳥,也就是 鷂鷹,説虬尾是水精,噴浪降雨,可以防火,建議置於房頂上以避火災,於是便塑其形象在殿角、殿脊、屋頂之上。據北宋吳楚原《青箱雜記》記載:“海為魚,虬 尾似鴟,用以噴浪則降雨。”在房脊上安兩個相對的螭吻,能避火災。

  螭吻有鎮火的寓意,而魚龍的形象也有飛黃騰達的意義。螭吻的形象也在轉變,金彭育介紹説:“剛開始的時候還能看出魚的形象,比如翹起的魚尾。到 了明清,魚的形象慢慢變化,龍的屬性越來越明顯,張開的龍口,高昂的龍頭,讓人一眼望去更像是看到龍的圖騰。而龍作為皇家專用的形象,則讓這種螭吻造型越 發用來顯示皇權的威嚴。”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