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收藏 > 藏品熱點 > 正文

字號:  

歷史逾2200年的和田地毯迎來新契機

  • 發佈時間:2016-02-29 09:37:34  來源:人民網  作者:陳曉紅  責任編輯:畢曉娟

  原標題:歷史逾2200年的和田地毯迎來新契機

  新疆是世界地毯的發祥地。在新疆地區,民間使用地毯非常普遍,當地人自古席地而坐,時至今日仍舊延續著這種習俗,即使在定居者的房子裏也將地毯鋪在炕上盤腿而坐,也喜歡把毯子挂在墻上,一是為了禦寒、防潮,二是起到裝飾房間的作用。

  在清代,和田的地方官吏向朝廷進貢的貢品中就有地毯。至今故宮博物院及海外重要博物館均有陳列和田地毯。人們把塔裏木盆地周邊地區生産的地毯稱為和田毯,又稱新疆毯。也是中國五大古董地毯之一。

  “和田毯”歷史逾2200年

  近日,記者來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一條1800多年前的漢代地毯讓人印象深刻。

  方形,長78釐米、寬74釐米。周有邊框,內有四方連續圖案,以黃、紅、棕、白、藍草綠等色構成花紋,紋樣以樹葉為主,並飾有寬線、曲折線和花邊,毯的四角垂吊毛穗……這就是1800多年前的人們所編織的地毯。

  自治區博物館相關人員告訴記者,該地毯于1984年出土于洛浦縣山普拉墓葬群的四號馬坑中,是我國迄今發現保存最為完好的古代出土地毯,算是國寶級的珍貴文物。保存1800多年仍色艷如初,受到專家和學者們的關注。

  據歷史記載,早在兩千年前,和田就盛行地毯。1959年和田地區民豐縣的古精絕國故址的墓葬中,出土了一塊地毯殘片,經考證為東漢時期的物品,是我國發 現的歷史上最早的地毯實物。同時出土的一批怯盧文木簡上已有“地毯”“和田地毯”等字樣。考古發現證明,早在2200年以前和田栽絨地毯就已誕生,同時也 證明了地毯不是舶來品,而是地道的中國本土文化。

  踩在地上的軟黃金

  和田地毯最大的特點就是質地精良,除採用手工打 結、編織,圖面織工精緻細密(先後經過十數道複雜的工序)外,還得力於用來織毯的羊毛質地優良。這種羊毛粗而不黏,堅韌而富有彈性,具有耐拉、耐壓、光澤 好、強度大的優點。其圖素和設色更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和濃厚的地方色彩。特點是多層邊框,幾何圖形內填入品類繁多的紋飾,結構嚴整而富於韻律,活潑多變而 富於生活情趣。和田地毯十分注意將同類色或對比色並置排列,在對比中充分顯示各種色彩的個性。

  由於古董地毯純天然的毛料、手紡線,染色 的顏料又來自於純天然的植物與礦石,完全是手工製作,人們逐漸認識到其收藏價值所在,業內人士把它稱為“踩在地上的軟黃金”。一條純手工製作的地毯,從繪 圖、染線、挂經、編織到成毯後的平剪、水洗、挽穗,總共要經過數十道工序,一般耗時14至18個月才能完成,其繁複的工藝需要製作者具備出色的藝術欣賞能 力、高超的手工技藝和極強的毅力與耐心。

  從工藝上看,手工地毯根據工藝等的不同可分為純羊毛膠背地毯、男工地毯、波絲地毯、皇宮地毯、真絲地毯和倣絲地毯等;根據密度不同又分為90道、120道、160道、200道、300道、400道等,道數越高,工藝價值越高,檔次也越高,收藏價值就越高。

  手工地毯促成産業升級

  隨著收藏熱的升溫,人們也開始對地毯的收藏有了更系統的認識:他們把目標瞄準古董地毯,亦即距今百年以上的手工地毯。近20年來,在拍賣市場上古毯的成 交價節節攀升,其藝術價值和投資價值已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顯示出強勁的升值潛力。1996年中國嘉德拍賣會上,清晚期寧夏織花蝶紋地毯、民國初期包 頭織瓶花八吉祥紋地毯、清晚期寧夏織花卉紋地毯和民國初期青海織藏式地毯,分別以11萬、3.08萬、1.98萬和1.65萬元成交。1997年北京翰海 拍賣會上,6件18世紀的寧夏地毯全部成交,除了一條團花地毯的成交價格為9.9萬元外,其餘5件龍抱柱地毯的成交價格均在12.1萬到16.5萬元之 間。進入本世紀,地毯拍賣的價格更是大幅上揚。在2003年香港佳士得和北京翰海拍賣會上,一件清乾隆御用龍紋絲絨地毯和一件清乾隆御用如意紋絲絨地毯, 分別以77.062萬和75萬元的高價成交。2006年在東方博物拍賣會上,一件罕見的清中期絲織地毯更是以220萬元的成交價格傲視群雄。

  隨著收藏市場的升溫,新地毯的消費市場也進入升級換代的階段,昂貴的手工地毯開始受到國內消費者的青睞。記者在和田採訪了新疆和田羊手工地毯集團股份有 限公司總經理玉塞音·斯拉木。他表示:“現在是和田地毯發展最好的時期,和田既有地毯編織的基礎又有面向中亞的地緣優勢,在‘一帶一路’戰略支撐和‘短平 快’項目的支援下,和田地毯機遇空前,可以説現在是走出去的最好時機。”他指出,和田地毯將借中國推進“一帶一路”戰略的東風,進入市場開發的快車道。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