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收藏 > 收藏新聞 > 正文

字號:  

張獻忠寶藏傳奇:順治時沉銀 咸豐帝曾下旨撈掘

  • 發佈時間:2016-01-14 09:48:03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畢曉娟

  原標題:張獻忠寶藏傳奇:順治時沉銀 咸豐帝曾下旨撈掘

  陳建生

  新聞背景

  近來,有關張獻忠“寶藏”的消息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一批權威考古專家聚集四川眉山市彭山區,宣佈基本確定彭山“江口沉銀遺址”為張獻忠沉銀中心區域之一。

  張獻忠“寶藏”到底是怎麼回事兒?三百多年來,圍繞它又發生了哪些故事?這裡我們就為讀者一一道來。

  提起“寶藏”、“尋寶”,或許最能刺激人們心底某種原始的慾望,因此在全世界都大行其道。

  中國的“寶藏”傳奇,最有名的應該就算張獻忠“寶藏”了。這事兒後來被演繹得越來越神奇,甚至有人有鼻子有眼地宣稱,這筆財富的價值位居世界第 三、亞洲第一。還有人演繹了這樣的故事:張獻忠的後人逃往海外,在印度洋上建立了國王島、酋長國,幾百年來一直沒停止過尋寶行動……

  演繹歸演繹。歷史上,到底真的發生了什麼?

  張獻忠確實有寶

  張獻忠其人,大多數讀者都很熟悉。明朝末年,在延安府當捕快的張獻忠參加了起義軍,和李自成同屬高迎祥麾下。後來,各股起義軍中,只有張獻忠和 李自成的勢力越來越大,李自成主要在北方黃河流域發展,張獻忠則轉頭向南進攻長江流域。1643年,張獻忠攻下武昌,稱大西王;1644年8月9日,張獻 忠攻破成都,8月16日登基成為大西皇帝,改元大順,以成都為西京。

  史料中,對於張獻忠的評價主要集中于兩點,一是説他“嗜殺”,二是説他“掠財”。應該説,這裡有後來的統治者對“反賊”刻意抹黑的成分,但也不全是空穴來風。

  據史料記載,張獻忠攻下武昌後,將明朝的楚王塞進竹轎,拋入湖中溺死,自己則“盡取王宮中金銀上百萬,載車數百輛”。還有人説,張獻忠在四川, 從各州郡的富商大賈處掠取的錢財,少則數千兩黃金,多則上萬,拿到錢後還會殺人滅口。同時,他還對搶掠所得財産進行嚴格的控制,立下規矩:部下若私藏金銀 一兩,斬全家;藏十兩,本人剝皮,斬全家。如此一來,整個四川之財盡歸張獻忠一人。

  國家清史纂修領導小組辦公室的張建斌先生撰文記載了這樣的説法:崇禎皇帝和張獻忠相比也只能算是“小戶”。張獻忠曾在成都舉辦鬥寶大會,得意洋 洋地炫耀自己的富有——24間屋子擺滿奇珍異寶、金錠銀錠,令人目不暇接、瞠目結舌。有歷史學家粗略估算了一下,張獻忠至少擁有千萬兩白銀。按明末一兩白 銀折合購買力相當於現在的300元人民幣計算,在那個年代,他擁有相當於現在30億人民幣的財富。

  但是張獻忠的大西皇帝沒有做多久。1646年,肅親王豪格和吳三桂率清軍由陜南入川,攻打張獻忠。同年11月,大西軍被清軍包圍。張獻忠匆忙出城迎戰,被清將雅布蘭射死在鳳凰山(今四川南溪縣北)。

  張獻忠死了,他的起義軍後來也都被清朝剿滅了。但張獻忠聚斂的那些財寶,清朝廷好像並沒有收上來多少。這自然就留下了疑團:那些寶物都去哪兒了?

  不知從哪傳出了這樣一首歌謠:“石牛對石鼓,銀子萬萬五。有人識得破,買盡成都府。”人們認為這是破解張獻忠藏寶之地的“密咒”,此後一直在成都一帶流傳。

  江口發現的銀錠、金封冊、銅錢等。

  江口沉銀史上有據

  不久前,一批權威考古專家宣佈,基本確定彭山“江口沉銀遺址”為張獻忠沉銀中心區域之一。

  事實上,300多年來,這裡也是最可信的張獻忠藏寶地。不過,這裡的“寶藏”很可能不是張獻忠主動“藏”的,更可能是他無奈“撒”的。

  與此相關的事件,在史料中有明確記載。

  1646年,也就是順治三年的時候,大清軍隊壓境,張獻忠已經明確意識到自己在成都的地位岌岌可危了。因此當年年初,張獻忠曾經進行過一次大的 戰略行動,他親率大西軍十多萬人馬,乘坐數百艘木船,並且帶上了他的大部分金銀財寶,從成都啟程沿錦江南下。關於此行的目的,史料上説法不一,但從當時的 形勢看,張獻忠南下轉移圖存的可能性更大。

  然而,當船隊來到錦江匯入岷江的彭山縣江口境內時,卻遭到明朝故將、當地地主武裝楊展部隊的伏擊,幾乎全軍覆滅。張獻忠只帶少數親軍敗歸成都,而許多載滿金銀的木船則沉入江底。至於這些金銀到底有多少,誰也説不清。

  很神秘的是,江口鎮石盤山的石龍溝中,真的有“石龍對石虎”,就是對面的兩座山,一座很像石龍,一座很像石虎,至於這是否是後人的演繹,就不得而知了。

  當時的史料中,對沉銀有更多細節的記載:張獻忠部隊從水路出川時,由於銀兩太多,木船載不下,於是張獻忠命令工匠做了許多木頭的夾槽,把銀錠放 在裏面,讓其漂流而下。打算在巫山附近江流狹窄的地段再打撈上來。但是後來張獻忠部隊遭到了阻擊,江船阻塞了江道,所以大部分銀兩沉入江中。

  據説,楊展得勝後,一開始並沒有意識到那些沉船裏裝的是金銀財寶,後來是從張獻忠部下逃脫出來的船夫口中得知此事,才開始組織士兵在江口打撈遺 金。針對木鞘裝銀的特點,楊展採用的打撈方法是用長槍“釘而出之”,所獲巨大。得益於這一筆飛來橫財,楊展“自是富強甲諸將”。

  不過,楊展得了這筆外財的説法,也被很多人惦記上了。此後幾年中,四川陷入各種武裝混戰中,順治六年(1649年),楊展被人殺害,袁韜、武大 定等武裝力量瓜分了楊展的部眾、地盤。這兩個人都認為楊展得了張獻忠的“寶藏”,一心要把這筆“寶藏”挖出來,不惜嚴刑拷問楊展的夫人,但最終卻一無所 獲,令二人大失所望。

  自此以後,江口沉銀一直被各方人士所覬覦,從來沒被忘卻。據《彭山縣誌》記載:“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冬季,漁者于江口河中獲刀鞘一具,轉報總督孫士毅,派員赴江口打撈數日,獲銀萬兩並珠寶玉器等物。”

  咸豐三年(1853年),翰林院編修陳泰初説,他親眼看到彭山、眉山居民撈到江中銀子。當時正值太平天國鬧事、財政困難,咸豐皇帝下旨給成都將軍裕瑞,讓他“悉心訪察,設法撈掘”,但最終也是空費心機,毫無結果。

  四川綿陽市梓潼縣七曲山大廟內的張獻忠塑像。

  錦江藏寶真假莫辨

  關於張獻忠江中藏寶,還有一個更有戲劇性的説法,就是張獻忠在成都城外的錦江,主動藏下了大量金銀。

  這個説法乍聽上去聳人聽聞,殊不可信,然而卻影響巨大,主要因為它在清朝的官修正史《明史·張獻忠傳》中有明確記載,這裡我們就抄錄如下:

  “(張獻忠)又用法移錦江,涸而闊之,深數丈,埋金寶億萬計,然後決堤放流,名‘水藏’,曰:‘無為後人有也’。”

  “用法移錦江”,好像是神仙做的事兒。後人給出了“科學”的解釋:張獻忠曾經出動大量人力,以治理水災為名,在錦江築起高堤,然後在堤壩下游的 泥沙中挖了個數丈深的大坑,將無數金銀財寶埋入坑中。再重新決堤放水,淹沒埋藏珠寶的地方。甚至很可能在坑旁築起石牛和石鼓,並以此為記號,這也是那個著 名歌謠的來源。

  至於做這件事的時間,也是説法不一,有人認為是發生在“江口沉銀”之前,也有人認為是發生在“江口沉銀”之後,各有各的理由。

  長期以來,這事兒不過是説説而已。但到了抗戰時期,卻真有人成立了錦江淘金公司,在錦江上轟轟烈烈開展了一番打撈事業。

  這裡的核心人物,是曾任四川省府秘書長的楊白鹿。1937年,抗日戰爭的爆發,讓人們日常的生活秩序都被打破,在和平年代生活中人們不太會想不太會做的一些事兒,這時候也可能被人們嘗試。就在這一年的冬天,楊白鹿拿出了一張藏寶圖。

  關於這張圖的來歷也有很多説法,最有戲劇性的説法是:民國時期,一位姓杜的清朝遺老因犯案走投無路,受到楊白鹿接濟,在楊家一住就是幾年。為報 恩,臨別前,杜將多年來隨身攜帶的一個檀木匣轉贈與楊白鹿,並説,匣內所藏是張獻忠埋銀的地點圖樣,由當時參與埋銀的一名石匠偷偷繪製,幾經輾轉流落杜 家,希望楊白鹿能“善為運用”。此後多年,楊白鹿一直珍藏木匣,從未向任何人透露。

  至於楊白鹿在1937年冬,把這張藏寶圖拿給誰看,也有不同説法,有人説是在川軍當過師長的好友馬昆山。但最終的結果是一樣的,川軍將領們被這 張圖深深打動,出資組建了錦江淘金公司,準備把“寶藏”打撈出來獻給國家,以為抗戰所用。而作為川軍師長的幸蜀峰,被推選負責整個工程。

  他們照原圖紙方位丈量、細密探索,終於推斷出埋藏金銀的地點是望江樓下游對岸原石佛寺下面三角地段的交叉點左側接近江心的地方,於是在1938 年冬季趁河水較小,加速開挖,結果一無所獲。第二年秋水退後又繼續,上百人前後歷時十多個月的辛勤勞動,果真挖出一個大石牛,還挖出了大石鼓!打撈主辦方 宣稱:“石牛、石鼓都出來了,‘萬萬五’還跑得脫嗎?”不久,又傳來特大“喜訊”:坑旁安置的金屬探測儀“突突”直響。沒有金銀,哪來的響聲?旋即,狂熱 的浪潮席捲整個成都。然而,早已作古的張獻忠其實是和川軍將領們開了個大玩笑:工人們奮力挖出來的不是金銀,只是3大籮筐小銅錢!轟轟烈烈的挖銀事件,最 終成了一場鬧劇。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