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收藏 > 收藏新聞 > 正文

字號:  

清代將軍墓現盜坑最深有2米:古錢幣玉器等失竊

  • 發佈時間:2015-12-30 09:38:03  來源:人民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田燕

  原標題:清代將軍墓現盜坑最深有2米:古錢幣玉器等失竊

由探洞發展成的盜坑,最深有兩米

  

由探洞發展成的盜坑,最深有兩米

  昨日,有朝陽群眾反映,在北石家村一片拆遷廢墟中,發現多處深淺不一的盜坑。盜坑集中的方位,拆房前係北石家村8號院。

  在兩個月前,《法制晚報》就曾曝光過此處探洞頻現一事。當地住戶證實,從探洞發展成盜坑,盜墓人之所以會前赴後繼,只因該區域曾埋葬一位清代官員。如今小規模的探洞已經發展為大型盜坑,最深有2米。

  盜墓史學者指出,拆遷村人去樓空、基本不設防,挖寶人、盜墓人正好乘虛而入。

  新聞回顧 拆遷村空宅現多處探洞

  北石家村係朝陽區將臺鄉東八間房村屬自然村,現正進行騰退拆遷。兩個月前,有文物愛好者發現,北石家村8號院的空房內外,出現了多處探挖痕跡,其中 洛陽鏟留下的探洞多達20余處。據記者了解,此地曾是清代福州將軍石文炳墓,地表建築已經無存。當地村民證實,有人在夜幕的掩護下,來這裡探挖寶物,但村 民沒人願意“多事”,只聽偷盜當晚狗一直在叫。

  昨日,有朝陽群眾發現,北石家村盜挖寶物的現象並未得到扼制,而且又進一步發展了。

  現場回訪 探洞變大盜坑均鎖定同一方位

  根據群眾舉報,記者又回訪了北石家村。和兩個月前的探洞不一樣,這次村裏發現的全部是盜坑,數量將近10處,集中在同一區域,大小不同、深淺不一。小盜洞有半米深,洞口直徑約50釐米,表面覆蓋有積雪,應該挖開至少1周,而大的盜坑足以鑽進一個人。

  記者看到,最大的盜坑深約兩米,普通人蹲在坑內可輕鬆自如地輾轉騰挪,在大坑的底部一側,是一處向斜下方掏進去的小洞,但有回填跡象,因此小洞深不可測,挖到過什麼也不得而知。從濕潤的土壤來看,此盜洞挖開時間不長。

  曾經住在這裡的居民張琳告訴記者,最大盜坑所在方位,正是北石家村8號東屋的墻下,兩個月前住戶交了鑰匙、但房子還沒拆的時候,這裡就曾被挖開過。他曾聽村裏老人講,這裡過去的清代古墓,有三座寶頂。最大的盜坑,應該是東寶頂的位置。

  記者觀察,盜洞所在的位置,在東五環路環鐵橋以東50米左右。

  史料記載 此地曾埋葬清代將軍

  《北京市朝陽區地名志》記載,北石家村,曾用名北石家墳村。因村落內原有清代福州將軍石文炳墓,為與其父定南將軍華善墓所在地南石家墳相對應,故名。

  已故學者馮其利所著《京郊清墓探尋》中記載,石文炳墓沒起墻圈,樹也不多,看墳戶也姓石。選擇墓穴時,風水先生一句“鳳凰不落無寶之地”的原則,找鳳凰落腳之地,正趕上兩隻喜鵲吵架,墓址就這樣選定了。石文炳墓園破壞較早,久已無存。

  當地村民證實,被挖開的位置,正是古墓曾經的方位。

  學者分析 拆遷村不設防給挖寶製造機會

  中國盜墓史研究學者,《千年盜墓筆記》、《中國人盜墓史》作者倪方六分析,先垂直下挖、再向四週探挖,從而擴大範圍,這是盜墓人常見的探挖手段。

  如果按村民描述,其方位尋找準確,可能真的發現了文物。而且這些挖寶人武裝得很厲害,有使用金屬探測器、GPS定位之類的現代化工具。這些人留下的“淘寶坑”,可以用慘不忍睹來形容。挖出古錢幣、玉器、煙嘴是常有的事。

  倪方六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地下、內水和領海中遺存的一切文物,屬於國家所有。地下埋藏的文物,任何單位或 者個人都不得私自發掘。盜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的,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倪方六説,拆遷村基本不設防,而且現場並非文物保護單位,從而給了這些 挖寶人可乘之機。

  官方回應 會再次加強保護工作

  今天上午,記者致電將臺鄉政府辦公室,一名男工作人員稱,會將此情況傳達給領導。

  隨 後記者又聯繫了朝陽區文委文物科,一名女工作人員説,兩個月前在北石家村發現探洞,他們已經和地方鄉政府溝通,希望加強防控,根據相關規定他們不能進行主 動發掘。同時,這名工作人員建議,一旦發現挖寶的情況,市民可立即報警,她也會再次通知鄉政府、加強拆遷村的相關保護工作。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