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收藏 > 收藏新聞 > 正文

字號:  

普通木茶几經鑒寶公司鑒定搖身一變值千萬?

  • 發佈時間:2015-09-01 08:53:28  來源:羊城晚報  作者:李鋼  責任編輯:鄭夢琦

  舒先生給相關機構估價的茶几

  明明只是普通的原木茶几,卻被鑒定成天價海黃,然後慫恿茶几主人去拍賣;一枚現代倣造古錢幣,被吹噓成價值數百萬……當發現事實並非如此時,當事人卻遭遇維權難。

  羊城晚報記者發現,這類隱藏在藝術品行業內的“陷阱”近年內屢見不鮮,而且不少人深陷其中。有業內人士提醒,這種行為就是鑽了法律的空子,收藏家一定要擦亮眼睛,不要輕易被蒙蔽。

  茶几材質鑒定為“海黃”

  廣州的舒先生委託律師,向廣州的一家大型藝術品公司發出律師函,他要求對方能夠退還自己支付的9萬多元費用。他告訴記者,如果對方不願意,那麼他就要將對方告上法庭,為自己討個説法。

  舒先生告訴記者,事情緣起于去年自己收的一套木製茶几。當時,一個朋友因為欠他的錢,就將這個木製茶几套件給了他抵債。

  舒先生的朋友自己也説不清楚這套木茶几的材質,舒先生於是上網檢索,發現有不少藝術品公司可以提供鑒定服務。

  舒先生選擇了一家名為廣州×鼎藝術品有限公司的機構,在將圖片發給對方看後,對方回應説,應該是海南黃花梨,但是要見到實物之後才能確認。

  眾所週知,海南黃花梨木現已絕跡,海南黃花梨的傢具價值不菲。

  其後,×鼎公司一名黃姓經理接待了舒先生,他經過初步查看後稱,這套茶几的材質基本可以確定為海南黃花梨,並且為其估出了至少上千萬的價格,他還告訴舒先生,可以通過他們公司,將這套茶几以拍賣的形式出售。

  聽到這套茶几居然可以值幾千萬,舒先生自然喜出望外。

  後來,黃經理又説,這件茶几價值太高,所以還要請示上級,於是,又將一名被稱為吳總的女士請了出來見舒先生。

  吳總出場,為這套茶几做正式的評估,而最終的評估也與黃經理的説法相一致——這是一套價值不菲的海南黃花梨木茶几。

  雙方簽訂的合同中茶几估價4800萬

  鑒寶大師也稱是“海黃”

  舒先生告訴記者,在這次評估之後,自己心裏還是有些疑問的,但是中間一個小插曲,讓自己相信了這家公司的説法。

  大約是在去年12月,舒先生為了茶几的事情又去了×鼎藝術品有限公司,沒想到,恰逢兩位在國內頗為知名的鑒寶專家在那裏,這兩位專家看到舒先生的茶几之後,也説這就是海南黃花梨。看到大師級的人物都給出了明確的説法,舒先生沒有理由再不相信。

  根據雙方簽訂的合同,舒先生委託該公司對茶几進行銷售,並且給出了自己的估價4800萬元,而公司需收取基礎服務費共計73萬餘元,根據合同,這些費用將用於網路及實體展覽展示、赴香港出關費、大型藝術品展覽會、宣傳推廣服務費。除此以外,如果成交,舒先生還要支付成交價的8%作為佣金。

  由於舒先生無法承擔如此高昂的基礎費用,最後,在雙方協商之後,舒先生東拼西湊了9萬多元,算是繳納了費用。

  再做鑒定卻不是“海黃”

  經過一段時間後,茶几沒有賣出去,舒先生倒是收到了對方的通知,讓舒先生把茶几拿回去。

  此時,舒先生起了疑心,他仔細翻閱合同後發現,在合同的描述中,他的茶几並沒有被明確標示為“海南黃花梨”,而是標示為“花梨木茶几套件”。

  於是,放心不下的舒先生又在網上找了多家藝術品公司進行鑒定。一家深圳的公司看了照片後説很像海南黃花梨,但是依然要求見到實物。

  舒先生將茶几運到深圳後,這家公司的人員鑒定後明確告訴舒先生,這套茶几只是外觀很像,但不是海南黃花梨,因為木料的密度不符,極有可能是櫸木。

  記者通過淘寶網查詢,一件櫸木的茶几傢具價格為千元左右。

  發財夢一場空。舒先生只能又與×鼎公司進行聯繫,此時,這家公司承認這套茶几不是海南黃花梨。為了挽回損失,舒先生提出將自己的另外一套金絲楠木茶几進行拍賣,但是折騰一番後,7月9日在香港舉行的拍賣會上,這套金絲楠木茶几無人問津。

  對於×鼎公司的行為,舒先生自然感到非常氣憤。他懷疑,這家藝術品公司為了收取高昂的前期費用,故意將茶几説成是海南黃花梨。

  回應

  ×鼎公司:不接受採訪

  那麼,這一事件,是否如舒先生所述?記者首先與此事的經辦人黃經理進行了聯繫,在多次聯繫後,黃先生一開始只説和舒先生是合作關係,隨後,明確表示不接受採訪。

  記者又聯繫上了×鼎公司的吳總監,在了解到記者來意之後,吳總監也宣稱他本人不接受採訪。隨後,無論記者問什麼,他都只回應“我不是公關人員,不接受採訪”,重復三遍後就挂斷了電話。

  其後,記者又與該公司的客服熱線進行了聯繫,在聽到記者表明身份和採訪意願後,客服小姐立刻回應説公司沒空,不接受採訪。

  同場加演

  現代倣幣被“吹成”值百萬

  深圳江先生的遭遇有些不同——他掉進了同一個坑裏兩次。

  江先生告訴記者,他從家中找到了一枚“乾隆金寶”的古幣,於是到深圳的一家藝術品公司做鑒定,沒想到,這家公司的鑒定專家告訴他,這枚古幣的市場價值達數百萬。

  於是,江先生就委託該公司售賣這枚古幣。由於該公司稱不成交不收取任何費用,這一點贏得了江先生的信任。

  沒過多久,公司就與江先生聯繫,稱已經有買家看上了這枚古幣,並且開價368萬元,還告訴江先生,對方已經將30%的定金打到了公司賬上。

  但是,公司方面告訴江先生,買家要求必須出具權威機構的物理檢測報告,為了成交,江先生就繳納了12000元的檢測費。

  後來,自然是這枚古幣被檢測出來為現代倣品,值不了幾個錢。

  心有不甘的江先生,又將家中3枚確定為古幣的錢幣拿了出來,同樣委託了這間公司進行銷售。於是,前述的流程又來了一遍,江先生除了又花了一萬多元以外,一無所獲。

  聲音  

  業內行家:

  不少人因“貪”被騙

  廣東省拍賣協會秘書長鄭曉星在接受羊城晚報記者採訪時提醒,類似的現象如今屢見不鮮。從收藏家角度來看,手中藏品被估了高值,就以為自己發財了,寧願花點小錢委託人家去賣,不知道這有可能是個騙局。鄭曉星提醒那些手中有“寶”的藏家,凡是拍賣前要收費的,多是假的,正規的拍賣行一般是拍賣完了才收費。

  “如果委託了那些所謂的鑒寶類公司,你們簽了個合同,你把東西拿去給他賣,他收取你的費用,這是你情我願的事情,公安也拿他沒辦法。”鄭曉星説。

  法律專家:

  可能涉嫌合同詐騙

  廣州資深刑事律師、廣東中澤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卿愛國表示,在這一事件中,關鍵要看拍賣公司有沒有虛構古董的價格,有沒有故意欺騙客戶,將古董的價格故意鑒定為比實際價格高得多,從而引誘客戶簽訂合同交納高額的服務費,如果確實有這樣的行為和動機,那麼就涉嫌合同詐騙,遭遇詐騙的客戶可以向當地公安報案,通過法律手段去維權。(文/圖 記者 李鋼 實習生 歐楚欣)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