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8月15日 星期四

財經 > 收藏 > 收藏新聞 > 正文

字號:  

清代罕見字塚藏深山無人識 周圍佈滿枯葉(圖)

  • 發佈時間:2015-03-23 10:55:44  來源:廣州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張明江

 “字塚”藏身深山無人識,專家希望儘快調研保護。

  “字塚”藏身深山無人識,專家希望儘快調研保護。

  三年前江門發現一處罕見埋葬字的字冢 而今墓碑周圍佈滿枯葉也無保護措施

  石碑上有“字塚”二字,據了解,“塚”是“冢”的異體字。新會文史研究者林福傑介紹説,塚者,就是大墳墓的意思。“塚不單有葬人的,過去,還有葬字的、葬花的;顧名思義,‘字塚’埋葬的就是字——印在紙上的字。”

  清明節將至,江門各地的人們紛紛出門,拜祭祖先。然而,在圭峰山玉臺寺廣場棧道旁,卻有一處“孤墳”,雜草叢生,枯葉滿地,十分冷清。這座“孤墳”有一塊特殊的墓碑,上面寫著“字塚”兩個大字,“字塚”是葬字的墳墓。專家稱它反映了古代先人對“字”的一種崇敬,這是省內首次發現,可能是國內唯一的字塚。

  昨天,記者現場走訪發現,這個字塚仍默默無聞地豎立在山林中,沒有任何保護措施,而知道這裡有字塚的人更少之又少。

  發現:清代“字塚”現身江門

  記者了解到,位於江門市新會區圭峰山玉臺寺廣場附近新修棧道旁的字塚,早在2012年就被當地人無意間發現。昨天,記者來到該處,撥開墳墓上的枯葉,只見這個字塚為饅頭形墳頭,長約1.7米、高1米多,石碑上有“字塚”二字。據當地文史專家稱,附近另有一塊石碑刻著“咸豐七年字紙灰七埕”,以石樁形式豎于其東南約1米處,“咸豐七年”即1857年,因此,專家斷定這個字塚建於清代。

  據新會文史研究者林福傑先生介紹,字塚比較少見。“可以説在國內都是難得一見。”他還表示:“這座字塚是一個反映當年文人生活的物證。”而記者通過各種資料調查“字塚”發現,只有在百度上有關於新會“字塚”的介紹,而國內其他地方沒有相關介紹。

  遺憾:價值如何至今無人識

  從字塚被人發現到現在,已經過去近3年時間,然而,昨天記者在現場看到,與別的墳墓迎來祭奠高峰相比,這裡仍然冷冷清清。

  記者看到,雖然新修的棧道就在字塚旁邊經過,但是,從棧道行過的人,沒有一個人看一眼字塚;記者隨機採訪了幾位路過的行人,他們都稱不知道有字塚這回事,覺得很新鮮。

  而在字塚的周圍,記者看到,它仍有一半被埋在泥土中,並沒有被挖掘出來;而在字塚的周圍也沒有任何關於字塚介紹或者提醒的標示,它顯得十分落寞,並不為人所知。

  “直到現在,也沒有人來研究過它的文物價值怎麼樣,到底有沒有保護價值;這可是全國少見的歷史東西。”林福傑先生説。

  專家:

  字塚印證“敬惜字紙”

  林福傑稱,在明清以至民國,曾有一種特有的文化現象——“敬惜字紙”:對寫有字的紙張不亂扔,不拿來包食物、墊屁股,不和錢放在一起。“清代此風最盛,還編印不少書,勸誡人們不但自己要敬惜,還要去收集丟棄的字紙,鼓吹是否敬惜字紙,將會有報應,可見先人對字的敬仰。”林福傑説。

  “圭峰山上的‘字塚’是‘敬惜字紙’的歷史文物,可與這段歷史互相印證。”林福傑説。

  據江門市文廣新局有關部門負責人介紹,這是在江門地區首次發現字塚,至於文物價值如何,如何保護,有沒有必要列入重點文物保護序列,需專家來鑒定。

  典故

  新會“字紙榮” 曾拾字紙行善

  對於新會出現“字塚”,林福傑認為並不是偶然現象,它體現了當時新會歷史風俗,文化氛圍。

  林福傑告訴記者,“敬惜字紙”也是當時民間慈善組織的工作之一。“新會在清末民國時期,就有一個有名的‘字紙榮’。”他説。

  據林福傑介紹,在清代,江門同善堂成立了“敬惜字紙會”,出錢雇人在大街小巷拾取字紙,焚燒後深埋,或投入海中。拾取字紙的人每拾滿一“竹笠”(小籮,方言)的工資是白銀5分。

  “當時,會城有個人叫梁榮,是從新會小岡遷到新會會城的。據史料記載,他14歲那年(約在清同治九年,即1870年)就開始以此為生計。他長年身背竹笠,左手搖銅鈴,右手持鐵夾,到處拾字紙,人稱‘字紙榮’。”林福傑説:“梁榮曾一度到羅浮山學道,回會城後,在新會象山紫雲洞做道士,但是仍堅持拾取字紙,從不厭倦,還對人説這是‘功德無量’,‘甘之如飴’。”

  據史料記載,抗日戰爭期間,會城淪陷後,江門的各善堂解體,梁榮也在1941年去世。“字紙榮”的事,當年在會城人盡皆知。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