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收藏 > 藏品熱點 > 正文

字號:  

文玩手串的源與流:清代朝珠的誕生

  • 發佈時間:2015-03-18 11:21:23  來源:人民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孫毅

  佛珠的傳承與清代朝珠的誕生

  佛教傳入中土,發展至隋唐才進入繁榮期,佛珠也開始被大量用於中土佛教中。基於因地取材的需要,製作佛珠的菩提子被香木、硬皮樹的樹籽所取代。按照制式,佛珠通常可分為持珠、佩珠、挂珠三類。持珠,就是佛教徒手中持念的佛珠。這種珠串在文玩圈中俗稱手持,其珠數為18-54顆不等,常配有雍容大氣的墜飾和流蘇;佩珠,即戴在手腕上的佛珠,也就是上面我們説後來發展成手串的念珠。佩珠在文玩界俗稱手串,珠數以18顆子珠最為常見,這也與當今文玩手串的珠數相差無幾,由佛教佩珠演變而來的手串在清代宮廷裏就已經開始流行了。挂珠,即挂在脖子上的佛珠,通常由108顆子珠穿成,並配以佛頭、隔珠、弟子珠。

  根據史料記載可知,清代的朝珠源於藏傳佛教的佛珠。早在努爾哈赤、皇太極時期,清朝政府就已經開始奉行支援藏傳佛教的政策,並經常把佛珠賞賜給屬下,各級官吏將領也把佛珠當做禮品進貢。後來作為清廷冠服佩飾標準的朝珠,其樣式就脫胎于藏傳佛珠。

  由較為常見的108顆子珠組成的上品挂珠發展而來的朝珠,是清代宮廷服飾的標準佩戴品。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所收藏的清代帝後朝服像中可以看到,努爾哈赤、皇太極和順治帝沒有佩戴朝珠,但順治帝的皇后卻佩戴了朝珠。順治帝的母親孝莊文皇后在晚年朝服像中也佩戴了朝珠。自康熙帝以後,歷代帝後的朝服像顯示均佩戴有朝珠。

  隨著滿清入關後國家輿服制度的不斷完善,宮廷創制了森嚴的著裝等級制度,它逐漸被賦予禮樂教化的功能,而朝珠也逐漸成為宮廷冠服佩飾的定制。朝珠的製作和佩戴規範也載入乾隆二十八年編纂的《欽定大清會典》中,可見官方的重視程度。清代朝珠由身子、結珠、佛頭、背雲、紀念、大墜、墜角七部分組成,周長大約在130-170釐米之間。身子由108顆珠子組成,意寓12月、24節氣、72候為一年的説法,總數定為108。還有一種説法,即佛教認為人生有108種煩惱,舊時佛寺每日朝暮各撞鐘108下,稱為“醒百八煩惱”。

  清代皇帝以及后妃、在朝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及其命婦還有侍衛等,均可佩挂朝珠。場合不同,皇帝穿著不同顏色的衣服,也要佩戴不同顏色的朝珠。皇帝祭天壇時,穿藍色朝服,佩戴青金石朝珠;祭地壇時,穿明黃色朝服,佩戴琥珀或蜜蠟朝珠;在日壇朝日禮時,穿紅色朝服,佩戴紅珊瑚朝珠;在月壇夕月禮時,穿白色朝服,佩戴綠松石朝珠。四種顏色分別代表天、地、日、月。當時官員佩戴的朝珠也分為不同等級,官階越高所佩的朝珠材質越是高貴。清代皇帝賞賜給文武百官的朝珠各式各樣,朝珠材質有東珠(珍珠)、翡翠、珊瑚、瑪瑙、琥珀、蜜蠟等,以明黃、金黃及石青色等諸色絳為裝飾。有封號的命婦也有朝珠,她們在穿著吉服參加祈谷、先蠶古禮時,只需佩挂一盤朝珠;若遇重大朝會如祭祀先帝、接受冊封時,必須穿著朝服並佩挂三盤朝珠,歷代皇后和太后的畫像中也是如此。皇帝、官僚、命婦這一龐大群體都佩戴的朝珠,似乎與現在文玩手串文化中不同材質的珠串一脈相承。

  宮廷手串的流行

  在滿清皇室上上下下沉浸在被佛教文化熏陶的宮廷禮儀服飾文化中的同時,這種制度和文化也融入到後宮女眷的日常服飾中,於是服飾上的朝珠就演變成了宮廷手串。如果説朝珠興起于朝堂之上,那麼手串則濫觴于後宮之中。

  宮廷手串的材質、工藝和朝珠並無二致,主要配飾上包括兩顆結珠、一枚佛頭、一個背雲、兩個墜子;所不同的是,宮廷手串具有的挂繩和用於隱藏繩結的珠簇,是朝珠所沒有的。中國早在西周時已有串珠,其後串珠的材質越來越多,品種有瑪瑙、滑石、石珠、骨珠、蚌珠、木珠、瓷珠、玉珠、陶珠、水晶、琉璃、玻璃、樹種、東珠、象牙等。這些歷代串珠的歷史文化積澱,豐富了清代宮廷手串中的內容。

  我們在清代宮廷后妃肖像畫與晚清后妃照片中看到有一種手串,發現它們除了戴于手腕之外,也被懸挂在衣襟扣絆。在佛教進入東北後,遊牧生活的女真人就有將佛珠挂在衣襟紐扣上的習慣,既方便隨身攜帶,又方便在誦經時捻轉記數。所以清代的宮廷手串,特意在佛頭處增設了挂扣,以方便懸挂在紐扣上佩戴。這種由18子佛珠演化而成的宮廷手串,在後宮妃嬪中曾風靡一時。它既可佩于衣服上,也可挽在手腕上,在佩戴上絲毫不受朝珠禮制的苛刻限制,還能在閒暇時把玩欣賞。

  (作者係中國收藏家協會文玩專業委員會主任)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