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畝泉水幹千年古墓現 揭秘滿城漢墓46年前之謎
- 發佈時間:2014-10-22 10:18:51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郭偉瑩
原標題:一畝泉水幹千年古墓現 揭秘滿城漢墓46年前之謎
石破天驚古墓現
河北省保定市滿城縣,中國北方的一個普通縣城,卻因46年前的一次考古發掘而被廣為人知,被稱為“金縷玉衣”的故鄉。
1968年,滿城縣城西南1.5公里的陵山上,隨著“金縷玉衣”、“長信宮燈”、“錯金博山爐”等聞名世界的稀世文物被發掘,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之墓揭開神秘面紗。而事發“文革”這一特殊歷史時期,作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重大發現”之一的滿城漢墓,發掘過程中的驚險和神秘,至今仍被世人所驚嘆。
滿城縣位於保定市西北21公里處,距縣城西南1.5公里的陵山,海拔不到300米,遠離鬧市。而正是在這座被當地百姓世代稱之為陵山的山腰中,“天下第一崖墓”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之墓因一次國防施工中的意外被發現,再現了兩千年之前的中國歷史。
談及滿城漢墓發掘之謎,當先從滿城縣的三個村子説起。
據滿城縣文物管理所所長梁艷東介紹,滿城縣境內有三個與“陵”相關的村子———北陵山村、南陵山村與守陵村。
“據流傳的説法,村民的祖輩是為王侯守陵的,這種説法在村裏流傳了上千年,但至於是為誰守陵?陵墓何在?無人知曉。”梁艷東説,1968年的一次偶然發現,才解開了村民心中的疑惑。
2014年10月15日,記者探訪滿城漢墓。順著如今已是AAAA級景區的滿城漢墓路旁指引牌,拾階而上,行至山腰,一屏“千古之謎由此揭開”的石碑立於一個大門緊閉的山洞一側。據石碑記載:一九六八年五月,解放軍某部在此處進行國防施工時,打穿了中山靖王劉勝墓“南耳室”的頂端,沉睡了兩千多年的古墓被驚醒。
而據滿城縣旅遊文物局提供的資料詳細記載,那次國防施工爆破時,爆炸聲非同一般,十分沉悶,似有回音,所崩石塊不知去向,戰士們大惑不解,四處尋找,卻驚奇地發現了一個幽深的洞穴。於是派人入內查看,發現許多陶器、骨頭、灰土、朽木等,疑是古墓,立即上報。
在戰士們帶回的四件文物中,除了三件鎦金的器物底座外,還有一件刻有“中山內府”字樣的青銅器,這使省領導和省文物部門的專家們感到了事件的重大性。因為“中山”指的是中山國,從歷史上對於中山國的記載,説明這座古墓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這無疑將是一次重大的考古發現。
現年83歲的鄭紹宗已從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所長的職位上退休多年,他是第一批進入劉勝墓的考古專家,並全程參與了滿城漢墓的發掘。“當時施工部隊上報到團部後,省政府派我和孫德海前往現場查看。”鄭紹宗回憶説,他們在前往滿城古墓現場的途中,由於當時社會情況較為複雜,幾乎每走一段路就有人攔查。因為他們是乘著軍車並在軍隊的護送下,才得以安全到達滿城。
周總理批示下的神秘考古
“我們到陵山後,看到就是一個炸開的山洞模樣的洞穴,這是打防空洞時打通了劉勝墓耳室的東南角。”鄭紹宗説,隨後河北省文物工作隊對墓中南耳室、北耳室、甬道和中室進行了清理。“經過在墓洞中實地考察,我們又發現很多戰車和陪葬馬匹的骨頭,同時還發現數百件大酒缸和彩繪酒壺,以及許多石磨盤、陶罐、琳瑯滿目的青銅器、漆器和醫療器具等物品。”鄭紹宗説,通過對馬匹的身開工具的觀察,他們初步認定為漢代器物。
了解古墓基本情況後,河北省通過中央辦公廳直接向毛主席和周總理進行了彙報。在2004年時任滿城縣文物局局長韓文柱主編的《郭沫若與滿城漢墓》一書中,郭沫若的秘書王廷芳回憶稱,1968年6月18日,周總理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盛大宴會,在歡迎當天下午到達北京的坦尚尼亞總統的間隙,向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説:“河北省滿城縣發現了一座很大的古墓,這件事十分重大,由你們負責辦理。”周總理還作出指示,考古隊由保定到滿城的車輛及其他物資保障全部由軍隊負責,軍隊將對考古安全工作給予最強有力的保護。此外,軍事工程完全服從考古發掘工作的需要。
考古工作隊由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考古所和北京軍區工程兵某部聯合組成。1968年6月27日,在嚴格保密的狀態下,考古工作隊開始進駐滿城縣的陵山。
我國著名考古學家盧兆蔭參與了滿城漢墓的發掘。據其所著《滿城漢墓》一書所述,考古隊抵達陵山後,為了不改變墓洞內的溫度和濕度,使文物不至於因氣溫和乾濕度的變化而受損,他們決定不挖墓道,還利用已經炸開的坑道進出。
據盧兆蔭描述,整個墓洞開鑿在岩石中,墓洞距山頂僅30余米,高出山腳地面約150米,墓室結構可分為墓道、甬道、南耳室、北耳室、中室和後室6部分,他們將這個墓洞稱為“滿城漢墓一號墓”。“墓洞內不僅漆黑一團,而且十分陰冷潮濕,濕度已經接近飽和,洞內和洞外相比,簡直是兩個世界。”
稀世珍品出土墓主身份浮現
考古隊員通過對墓洞回廊、甬道、耳室和中室的清理,發現大量銅錢、金銀針、陶器等物品。1968年7月12日,考古隊在解放軍的幫助下打開中室與後室之間的一道石門,並將主要力量轉向清理放置棺槨及貴重隨葬品的後室。後室開鑿在岩洞內,用不同形狀的石板建成石屋,整個後室由門道、主室和側室組成。而主室又是後室清理的重中之重,因為被葬者的棺床就停放於此。
主室北側巨大的石棺床上,當考古人員用小鐵刀、竹籤和長毛刷等工具除去表層朽木灰燼等雜物時,偶然發現了幾塊散落的玉片。於是,幾名考古隊員加快了清理工作,可誰也沒有想到,一件用金絲和閃亮青玉片連綴而成類似鎧甲狀的葬服展現在人們的眼前。這就是《史記》和《漢書》中所記載的“金縷玉衣”。
據盧兆蔭記載,修整復原後的“金縷玉衣”外觀和人體形狀相同,全長1.88米,由2498片玉片組成,編綴玉片的金絲共重1100克左右。
“‘金縷玉衣’被發現時,已經被壓扁,但這是考古工作中首次發現的保存完整的玉衣,也是我第一次看到漢代玉衣的真面目。”鄭紹宗説,雖然建國前出土過一些玉衣片,但並沒有玉衣的全貌,滿城這套”金縷玉衣”的發現,終於解開了漢代以後長期存在的“玉衣”之謎。
如今,劉勝及其妻竇綰之墓中,幽暗陰濕的墓洞內,分別陳列著二人“金縷玉衣”的複製品,雖然沒有完全真實再現,但仍能從其莊重和奢華中讀出兩千年的歷史厚重感。
“金縷玉衣”被發現之初,並沒有發現成形的屍體骨骼,因此對於墓主身份無從判斷,直到一件青銅鈁(盛酒器)的出現。這件青銅鈁的頸部刻有“中山內府銅鈁一,卅四年”的字樣。據專家介紹:“漢武帝以前中國的帝王沒有年號,在位的時間只以數計,其中‘卅四’指的就是在位的年數。”那麼在中山國有籍可考的10位王當中,只有第一代王劉勝的在位時間長達42年之久,其餘的均不到30年。因此確定這座墓室的主人就是中山國第一代王———劉勝。
郭沫若親往驚天秘密再發現
據《郭沫若與滿城漢墓》一書中郭沫若秘書王廷芳的回憶以及盧兆蔭的記載,近一個月的考古發掘,取得了重大突破,這也讓郭沫若欣喜萬分,並於1968年7月22日親自上陵山考察。
從洞口進入墓內,“金縷玉衣”、錯金博山爐、鎏金因蟠龍壺等珍貴文物讓郭沫若備加讚賞。“在墓洞內考察一個多小時後,郭老又在室外對墓地的環境、地形做了長時間的觀察,向北走出100多米。”鄭紹宗説,根據考古隊員的介紹,郭沫若判斷此處很可能有一座大墓。
郭沫若返京後,7月28日向周總理彙報滿城漢墓發掘現場的情況,並請求批准由發掘一號墓的原班人馬繼續發掘二號墓,得到總理同意。8月13日下午,在當地駐軍的協助下,第二座漢墓的發掘正式開始。三天后,考古隊就看到了墓門上方人工鑿出的崖面,基本上確定了二號墓的存在。
“長信宮燈、朱雀銅燈和朱雀銜環杯都是在二號墓中發現的,也就是在劉勝之妻竇綰的墓中發現的。”鄭紹宗説,在二號墓的後室裏,他們發現了另一套“金縷玉衣”,與一號墓中的一樣,都已被壓扁。
在二號墓墓主的貼身隨葬品中,考古人員發現了一枚“竇綰”銅質印章,這為確定墓主身份提供了無可辯駁的證明。同時,這枚印章不僅從另一方面佐證了一號墓墓主劉勝的身份,也印證了郭沫若關於二號墓墓主為劉勝之妻的推測。
經過20多天的辛苦努力,二號墓的發掘工作在1968年9月17日全部完成。至此,歷時111天的滿城漢墓發掘工作也宣告結束。1988年元月,滿城漢墓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底,滿城縣對滿城漢墓進行開發,並於1991年5月正式對外開放接待遊客,陵山千年之謎終於為世人所熟知。
“一畝泉水幹,千年古墓現”,這是在滿城當地廣為流傳的一句話。滿城縣旅遊文物局辦公室主任張賀告訴記者,滿城漢墓沉睡了2000多年才被發現,一畝泉乾涸之時,劉勝墓正好現世。“或許是一種巧合吧,當年滿城過度開采地下水,導致乾旱缺水,一畝泉也隨之乾涸。”“那次發掘不僅發現了劉勝與竇綰夫人的兩個大墓,陵山主峰南坡還有18座小型陪葬墓有待發掘。”滿城縣文物管理所所長梁艷東説,這些古墓將為研究西漢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獻科學技術提供重要的實物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