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5年01月21日 星期二

財經 > 收藏 > 收藏新聞 > 正文

字號:  

藏界虐心事:被古玩毀掉的那些詞語

  • 發佈時間:2014-08-19 09:57:11  來源:人民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孫朋浩

  第一個被毀掉的是“專家”。曾幾何時,專家是一個令人敬仰的稱號。尤其文博系統的專家,以其豐富的知識和專業的研究令文物愛好者折服。但隨著收藏熱的興起,尤其是電視鑒寶節目的推動,部分文博專家難耐寂寞,紛紛由書齋走向前臺,由考古及器物研究專家變身為文物鑒定專家。

  由於缺乏實戰經驗,書齋裏的有限知識在洶湧的倣偽大潮中很快被衝擊得七零八落。但是為了維護“專家”的體面,無法經受市場的誘惑,許多專家面對公眾和鏡頭依然言之鑿鑿地指假為真,甚至將專業良心抵押給魔鬼,不斷開具有價證書。以至於業內戲言,“偽專家之禍,遠甚偽古董之禍”。

  骨董商

  在清末民國時期,古玩行是一個有著很高地位的文化行業。骨董一詞,起于唐代。骨者,乃過去之精華,取肉腐骨存之意;董者,明曉也。骨董,即明曉古人所遺之精華也。正因如此,過去的骨董商必須精於器物之鑒定、欣賞,通曉器物所蘊涵的文化、歷史,是有知識又有實力的文化商人。相傳民國時無論達官大賈進入琉璃廠,離去時店主只送到大門內,挑開門簾,由客人自去,不卑不亢,這是一種行業身份的象徵。

  現今的古玩城,“骨董”者既已稀少,“商”之誠信也多淪落。甚至僅存鳳毛麟角的少數誠信真品店家也羞于言商,而制假販劣、不學無術者反而大行其道。骨董商越來越少,是收藏市場的大不幸。

  收藏家

  這個不用説了,去百度上查詢一下中國X大收藏家,就大致知道收藏界的現狀。收藏二字,“收”而“藏”之。收是一個考驗眼力學識的過程,藏是一個鑒賞研究和傳承的過程。如果説過去對骨董商有很高的要求,對於收藏家則更甚之。收而不精謂之陋,精而不藏謂之鄙,藏而不學謂之愚,學而不通謂之俗。正是因為有如此高的要求,在那個年代才産生了吳大澂、羅振玉、張伯駒、王世襄等一批收藏大家。這些大家不僅留下了寶貴的藏品,更留下了大量研究、鑒賞的著作。

  反觀今日之“收藏家”,實力超群大肆購買精品者多為投資大鱷,以股市手法兇悍操作藝術品市場。雖然也有幾個經常在媒體上大談藏品的藝術、文化,且不論其見識毫無超越前人之處,其目的也只是為了讓手中的藏品能賣出更好的價格。

  現在更多的是自封或被媒體吹捧出來的“收藏家”,基本上屬於錢多人傻的代名詞。滿屋滿屋的藏品都是瞎活,大把大把的鈔票滋養著倣品工廠——回頭誰稱你為收藏家,一定要注意一點:他沒準兒是在説你傻呢!

  撿漏

  撿漏曾經是古玩愛好者最大的樂趣,我們也曾無數次聽到在古玩市場上撿漏的傳説。可是説實話,自打我進入這個行業,從來沒有遇到過這麼好的事兒:花幾萬元買件東西,馬上就能值幾十萬上百萬。我也曾為此鬱悶,“腫麼”就沒這麼好的運氣呢?

  時間長了,也就漸漸釋然——在現如今這個魚龍混雜的市場,能夠以合理價格買到真品已經很幸運,想撿漏者稍不留神很可能就被漏給“剪”了!原因很簡單:沒有誰會無緣無故白送你錢。在今天這個資訊爆炸、網路、電視鑒寶節目充斥的時代,想想你那個漏從哪兒來的吧?古玩商?一線工兵?朋友?他們都不看電視的嗎?不上網的嗎?不了解行情就賣東西的嗎?自從我數次聽到一線的報價與拍賣市場齊平的時候,我就知道,撿漏的時代徹底結束了。我們唯一能做的是:把握未來的趨勢,用時間換空間。別想著今天花了一萬,明天就能值五萬,如果今年一萬買了,五年後能值五萬,那就是漏了。

  民間博物館

  隨著國家文化産業振興戰略的實施,民間博物館這一新生事物也應運而生。不幸的是,這個名詞剛剛興起,還沒來得及戴上光環,就生生給毀了!這原本是一件促進文物收藏和文化産業發展的大好事兒,但歪門邪道的人總是比正經做事的人動作快。我近年考察了10余座掛牌的民間博物館,毫無例外地都陳列著低劣的倣品。從三星堆的玉器到元青花的暖瓶,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他們做不到。這些偽品博物館的經營套路都是一個樣:利用國家文化産業的扶持政策,以及文博系統極為低下的鑒定能力,騙取博物館資格,再以此套取扶持資金、土地和貸款,形成一條偽劣文化産業鏈。隨著數家偽館的曝光,原本大有前景的民間博物館事業就此蒙上了濃厚的陰影。

  (摘自《木石齋》如是我玩)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