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05日 星期二

財經 > 收藏 > 收藏新聞 > 正文

字號:  

收藏到底是怎麼回事

  • 發佈時間:2014-08-19 09:56:50  來源:工人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孫朋浩

  近些年來,拍賣行的運作、誘惑的商業宣傳和離譜的學術界評論,一直在無休無止地提高內地收藏家難以滿足的藝術品胃口。如果説把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中國藝術品帶回國內是一種責任的話,從文化意義上我們或許還可以得到一點安慰,不過就藝術品市場全貌來看,這樣的想法可能就太天真了。

  前段時間關於蘇東坡“功甫帖”真假的喧鬧就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亂象。以貢布裏希獨具的慧眼和幾乎無人匹敵的學識來看,一些人僅憑藉“眼光”就可以辨識真假是荒謬透頂的事,特別是那些擁有文物光環、歷經歲月磨蝕的名家藝術品,沒有年譜和科學技術方面的確認,僅憑藉風格和筆觸,甚至承載介質的類同就下結論是不負責任的。大約是這個學究太過於認真了,藝術品的經營者和收藏者幾乎從來就不買賬,西方如此,東方更是這樣。比較起來,作品是誰的並不重要,好壞也是主觀的標準,只要看起來藝術作品可能是誰的就足夠了,關鍵在於其價值幾何。

  可能正是這方面的原因,中國現在的收藏家可以説是無處不在。像張伯駒那樣癡迷于藝術和文化的人,估計現在已經尋不到蹤跡了,遍佈城鄉溝壑的收藏家怎麼看都不像是傳承藝術文化的人。在精品聚集的博物館,在精選繪畫傑作的陳列殿堂,除了作為旅遊勝地的故宮外,您很難看到那些熱衷收藏的高人比肩繼踵。很早以前中國美術館熱鬧非凡過一次,據説連修鞋的師傅都去排過隊,那次人體畫展給我的啟示是,什麼時候美術館展出館藏作品或是世界名作的時候也如此擁擠,藝術家們就不會再嘲笑民眾的藝術品位了。

  説起來有些傷心,之後無論什麼展覽,比如印象派畫展,都難以望其項背。這些年藝術品買賣興旺發達,按理來説情形多少應該有所改變,不過無論是館藏作品,還是張大千的畫,都不能吸引那些熱愛藝術品的人。前些日子在一位朋友家看見一幅水墨的牡丹,據説作者之名大到無人知曉,追逐者只知道某人叫某牡丹,號稱攜帶6位數甚或7位數的現金沒有關係也不能斬獲滿意的佳作。看著墻上的佳作實在是沒什麼話好説。老實説我不太知道誰的畫好或是不好,只有都挂在一起比較,我才能告知哪幅畫的構圖更和諧,色彩和線條更讓人愉悅,諸如透視光影、神形特點之類也是感覺上的主觀意見,至於不同畫家的比較,按老師的教導,也只是誰誰揚棄了什麼,誰發展、獨創了什麼表現樣式,等等。不過這些説法沒什麼意義,完全無法評價畫的價值高低。

  話説回來,我的想法太過幼稚,出鉅資的藏家大多數都不關心藝術品的好壞和價值,他們只關心價格。悲哀的是他們是對的,藝術品本身是無價的,難題是要確定適當的價格非常困難,在日本人炒作印象派作品多年後,據説整體來看,目前的價格只有頂峰時期的十分之一或者稍多。然而大家並不需要對此類現象不安,隨著通貨膨脹的持續不斷,經歷時間檢驗的傑作,將來的價格一定會爬上來。

  不過對於那些遍佈鄉野的藏家來説,恐怕就不是那麼樂觀了。聽人説現在某些人隨便寫的幾個字價格就可能高達數十萬,一些塗鴉之作也在“名望”之下價格飛升,各式各樣的拍賣此起彼伏,連一些中小城市也能養活拍賣公司,頑石樹根也成為預期升值的藏品,街肆、飯舖充斥著那些本該去美術館和博物館的藝術品收藏家們,這讓我等外行人完全不懂收藏到底是怎麼回事。

  我不太知道木頭和頑石是不是真的會升值,但當代藝術品應該是最具升值空間的,只是關涉這方面的投資風險非常的高,不要説道聽途説的財主,即便是頂級的鑒賞家也無力控制。

  坦白説,我是誠心支援藝術品收藏行為的,其中的目的當然沒有職業鑒賞家和金融家們那麼複雜,往最壞的情況考慮,在新一季冰川時期到來的時候,我們至少有取暖引火用的材料,石頭呢就少收藏一點吧。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