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1日 星期六

財經 > 收藏 > 藏品熱點 > 正文

字號:  

《清明上河圖》為什麼這麼火

  • 發佈時間:2015-09-22 09:01:32  來源:人民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畢曉娟

  原標題:《清明上河圖》為什麼這麼火

  ■清明上河圖 局部

  ■市民在故宮博物院參觀張擇端《清明上河圖》。新華社發

  在故宮博物院展出,觀眾為睹其真容甘願排隊六個鐘

  最近一段時間,北京故宮的“石渠寶笈大展”火了,因為《清明上河圖》等中華傳世名作難得顯現真身。如果不是大清早一開門就從午門飛奔到武英殿,那參 觀者就要排隊六個小時,且只能在工作人員的催促下看五到十分鐘。對此,網路上有網友善意提醒,看畫前換上跑鞋,別忘了帶吃的和馬扎。

  每天觀眾近萬人次,參觀者像畫卷上北宋汴河兩岸的人潮一樣擁擠,《清明上河圖》遭遇“清明上河圖”式參觀。而《清明上河圖》究竟有多大的魅力讓觀眾趨之若鶩?其藝術價值到底有多高?對此,收藏週刊帶您去領略一番。

  ■收藏週刊記者 韓幫文

  簡介

  張擇端(1085年—1145年),字正道,漢族,瑯琊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北宋畫家。宣和年間任翰林待詔,擅畫樓觀、屋宇、林木、人物。存世作品有《清明上河圖》、《金明池爭標圖》等,皆為我國古代的藝術珍品。

  “展一次睡三年”是鐵律 連世博會都沒給“面子”

  作為故宮博物院90週年院慶的重要活動,9月8日,《石渠寶笈特展》在北京故宮開幕。其中,備受關注的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10年來首次全卷鋪開展出,這張連米蘭世博會的“面子”都沒給的傳世作品,終於現“真身”了。

  據媒體報道,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稱,之所以對米蘭世博會緣慳一面,因為故宮有自己的制度:對於這樣的珍貴古畫,展一次,睡三年。《清明上河圖》之 所以沒有出現在世博會,就是因為距離上次展出沒有“休息”夠3年;而此次院慶的展出,距離上一次在日本的展出已經有3年多了。“所謂紙壽千年,就是説紙是 有壽命的,很多宋畫到現在已經差不多接近千年了。而每次展覽,保護工作做得再好,每次展開也都是會有摩擦的。為了不被疲勞地使用,必須在每次展出之後讓它 們充分地休息,制度看起來很死板,但與其他博物館的藏品相比,效果是顯而易見的。”單霽翔説。

  意想不到的是,在《清明上河圖》前,觀眾更是排起了長隊。全長528釐米的《清明上河圖》全卷鋪開陳列,很多觀眾幾乎趴在展櫃上,一釐米一釐米地觀看。在現場工作人員一次次提醒中,隊伍緩緩地往前移動。不少愛好者看一遍不過癮,不惜第二次、第三次重新排隊觀看。

  “我在故宮這些年,《清明上河圖》就展出了七八次。前面那幾次沒什麼人看,根本就不用排隊。每次我去看,只有三三兩兩的人在看。”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室主任余輝在一次講座中卻曾如是表示。而短短十來年的時間,觀眾的觀展熱情就發出了如此巨大的變化。

  現在,鋻於觀眾參觀熱情高漲,故宮博物院還擬於2020年,即紫禁城建成600年之時,再次舉辦以《清明上河圖》為主題的專題書畫展覽。

  繪製587個人物三教九流皆入畫 使其獨具魅力

  本次“石渠寶笈特展”共分典藏篇和編纂篇,諸多國寶級展品皆列于武英殿的典藏篇,展出的書畫文物規格之高、一級品之多,在故宮博物院乃至中國博物館 界都極為難得。隋代展子虔的《遊春圖》、唐代韓滉的《五牛圖》、宋代李公麟的《臨韋偃牧放圖卷》等赫赫有名的巨作,連同《清明上河圖》一併展出,但觀者寥 寥,一冷一熱形成強烈反差。普通觀者為何如此追慕《清明上河圖》?這與作品本身的藝術魅力不無關聯。

  傳世的《清明上河圖》為絹本,長約528.7釐米,寬24.8釐米。畫卷以全景式構圖,嚴謹而精細的筆法,展現出北宋都城開封汴河沿岸的社會生活風貌。

  畫面的內容結構,大致可分為三個段落,畫卷右端起始為城郊的農村風光,寂靜的原野,略顯寒意,漸而有村落田疇,柳樹低垂。中段以“虹橋”為中心,形成了全畫最為緊湊、最為熱鬧的場面。後段為城門內外的景象,城樓高聳巍峨,街道縱橫交錯,店舖鱗次櫛比。

  有學者統計,全卷總計繪製人物達587個、動物13種、植物9種,牲畜50余頭,船隻、車轎各20余個。所有這些大者盈寸,小者如豆的人物及其活動,在畫面上安排得紛而不亂,繁而有序,勞逸苦樂,生動有致,前後呼應,形神兼備。

  明代著名詩人李東陽所作的《清明上河圖記》中,對《清明上河圖》中人物的刻畫,作過十分生動具體的描述:“人物則官、士、農、賈、醫、卜、僧道、青 隸、筒師、纜夫、婦女、減獲之行者、坐者、授者、受者,間者、答者、呼者、應者、騎而馳者、負者、戴者抱而攜者、導而前呵者、執斧鋸者、操備鐳者、持杯嬰 者、袒而風者、困而睡者、倦而欠伸者、乘轎而塞簾以窺者。又有以板為輿,無輪箱而陸曳者,有牽重舟溯急流,極力寸進,圓橋匝岸,駐足而旁觀,皆若交歡助 叫,百口而同聲者。”從這段描述中可以看出,畫家把當時各行各業、三教九流的人物,都惟妙惟肖地繪進了這幅畫卷,這不僅體現了作者非凡的寫實能力,同時也 體現了作者對當時社會生活廣泛而深入的了解。

  《清明上河圖》“身世”曲折 一度險遭遺棄

  《清明上河圖》這件享譽古今中外的傳世傑作,在問世以後的900多年裏,多次被收進皇宮,也歷經劫難,並曾險遭遺棄。

  據史料記載,張擇端完成這幅歌頌太平盛世的歷史長卷後,首先將它呈獻給了宋徽宗。宋徽宗趙佶專門用他所特有的瘦金體為此畫題寫了“清明上河圖”五 字,並蓋上了他的雙龍小印。明嘉靖三年(西元1524年),畫卷轉到長洲人陸完的手裏。陸完死後,其兒子急等錢用,便將《清明上河圖》賣至昆山顧鼎臣家, 後被嚴嵩父子強行索去。

  隆慶時,嚴嵩父子被御史鄒應龍彈劾,終於官場失勢,嚴世蕃被斬,嚴府被抄,《清明上河圖》再度收入皇宮。到清朝後,《清明上河圖》先由陸費墀收藏。 陸費墀是乾隆時進士,他得圖後也在上面鈐印題跋,後又被湖廣總督畢沅購得,便與其弟畢瀧同賞,現今畫上有二人印記。後畢沅因獲罪被處死,家産被抄沒入宮, 這幅《清明上河圖》被收入皇宮。清廷將《清明上河圖》收在了紫禁城的迎春閣內。嘉慶帝對其珍愛有加,命人將它收錄在《石渠寶笈三編》一書內。

  辛亥革命後,清廷倒臺,《清明上河圖》連同其他珍貴書畫一起,被清末代皇帝溥儀盜出宮外,先存在天津租界張園內。1932年這幅名畫又被帶到長春, 存在偽皇宮東院圖書樓中。1945年,隨著抗戰的勝利,溥儀準備攜此畫逃往日本,後被蘇聯紅軍截獲。後來溥儀被遣送回國,但《清明上河圖》下落不明。

  新中國建立後,相關部門著手整理日偽留存文化遺産,有書畫鑒定專家在東北博物館庫房的贗品堆裏翻出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這幅畫上雖沒有作者簽 名,然而歷代名人的題跋豐富翔實,歷代的收藏印章紛繁複雜,僅末代皇帝溥儀的印章就有三枚之多。尤其是畫卷之後金代張著的題跋中明確地記載有張擇端生平。 後經更多專家考證,確認這幅長卷即千百年來名聞遐邇的《清明上河圖》。至此,遺失多年的稀世國寶,得以入藏故宮博物院。

  (參考文獻:《五問清明上河圖》、《一次朝聖之旅》、《<清明上河圖>的故事》、《夢回汴梁》等)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