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9月18日 星期三

財經 > 收藏 > 藏品熱點 > 正文

字號:  

瘋狂的紅木市場:逐利心理導致拋棄傳統工藝

  • 發佈時間:2015-08-10 09:32:35  來源:人民網  作者:江粵軍  責任編輯:畢曉娟

  原標題:瘋狂的紅木市場:逐利心理導致拋棄傳統工藝

明 黃花梨荷葉式六足香幾

  明 黃花梨荷葉式六足香幾

明 黃花梨木足鼓凳

  明 黃花梨木足鼓凳

等待拼裝的紅木傢具半成品

  等待拼裝的紅木傢具半成品

 

  今年以來,在深圳、東莞等各大傢具展覽會上,所謂的“新中式”傢具蜂擁而出、旌旗招展,大舉向紅木傢具市場進軍。這些仍然採用名貴紅木製作,但大多拋棄了傳統的榫卯結構、框架結構,以當代性和創新性為標桿的傢具,引發了業界的諸多憂慮。中國傢具協會甚至召開論壇“中國傳統傢具的範圍邊界與定義”,以期正本清源,保衛優秀的傳統木工製作技藝。那麼,紅木傢具到底應該具備什麼樣的標準?“新中式”會給紅木傢具行業帶來什麼樣的傷害?消費者又該如何辨識傳統傢具的特殊結構?請看業界專家為你解惑、支招。

  逐利心理導致拋棄傳統工藝

  中國傳統傢具幾百年來能夠得到世人的認可和稱道,最重要的工藝在於榫卯結構和框架結構。

  中國傢具協會傳統傢具專業委員會主席團主席鄧雪松告訴記者,近代以來,傳統傢具收藏熱的源發地並不在中國,而是西方人首先“發現”了明式傢具,對其造型、工藝及藝術理念極為讚賞,而後在中國大面積收購,“現在明式傢具中的經典款,百分之八十都在西方”。後來,國內藏家才逐漸青睞傳統紅木傢具,當代倣古紅木傢具市場也才日益形成。

  但近年來,為何一些拋棄了傳統工藝的所謂“新中式”紅木傢具會現身市場?北京元亨利古典傢具董事長楊波認為,很多紅木廠家為了吸引“70後”、“80後”中比較有實力的買家,在款式上追時髦、趕新潮,一些設計師也不懂得傳統傢具之妙,腦瓜一熱就推出一件“奇思妙想”的産品,這樣的東西往往就不顧傳統紅木傢具工藝上的框架結構和榫卯結構了。

  鄧雪松則更本質地分析了個中原因。他表示,從全世界範圍來講,傢具分兩大類型,一是側重於文化傳承的,這些傢具可以代代相傳,歷久彌新,不僅材質好,工藝也很特別;另外一種則是很便宜的消費品,這樣的傢具保養再好,也難以傳承給後人。中國傳統紅木傢具毫無疑問屬於前者,是精英文化和傑出手工藝相結合的産物。

  而現在不少本來從事傳統紅木傢具生産的企業,看到現代傢具的市場份額,現代傢具又看到了傳統傢具這種“人傻錢多速來”的高端消費,導致産生一種圍城式的心理——裏面的人想出去賺快錢,外面的人想進來賺大錢。在利益的驅使下,很多人想把傳統傢具帶向消費市場,佔領更大的市場份額,賺更多的錢。“毫無疑問,用流水線的方式製作,將傳統傢具中的榫卯一減再減,乃至直接用鐵釘、鐵片代替,材料中能夠拼接的拼接,人工上能夠精減的精減,用化學漆實現的就不用大漆……這種方式當然可以更快地賺到錢,獲得更豐厚的利潤。因此,是逐利心理導致了‘新中式’的氾濫,千萬不要以為是極簡文化的盛行、當代設計文化的繁榮或其他精英文化所推動的。”

  而很多買家不懂傳統文化,拿紅木材質作為炫富炫貴的資本,無疑也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這其實就像是到夜市上吃燒烤,卻專門要點鮑魚,要的就是那種人無我有的感覺。”

  丟了傳統製作工藝 嚴重縮短傢具壽命

  這些在古典傢具設計師伍炳亮看來屬於“偽創新”的紅木傢具流佈市場,又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呢?

  楊波表示,不再採用傳統的榫卯結構,而用鐵釘、金屬構件等進行連接,首先嚴重縮短傢具的壽命,影響傢具的傳承。因為釘子的使用年限遠遠不及紅木。“為什麼明代傢具保存到現在還能完好如初?就是其完全不需要半根釘子、半顆螺絲。釘子別説難以經歷三五百年不變形,就是三五十年,也夠嗆。而且,用榫卯結構做出來的傢具隨時可以拆裝,用金屬構件卻很難。因此,在紅木傢具製作上,鐵件連接是一大忌。”

  另外,現在很多“新潮”設計師不懂框架結構,設計出來的傢具耐受力也差。“以前人們做一件東西,譬如説圈椅,可能要翻來覆去研究幾年,從人體學、力學方面進行嚴格考量,各個框架、部件都充分考慮到傢具的穩定性和壽命等因素。因此,一把凳子從三樓掉下來可能都不會摔壞。今天,對框架結構不重視的‘創新’傢具,就不好説了。”所以,楊波強調,“中式傢具的底線,就是榫卯和框架結構,這兩點切不可丟。”

  除此之外,很多款式搶眼的“新中式”,在這十幾二十年間可能會被認可甚至被年輕人追捧,但潮流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很快前浪就會死在沙灘上。“15年前的‘新式’傢具放到現在,肯定是沒人要的。消費文化、流行文化的生命太短了。”

  可見,無論從哪點看,只標新立異、不顧傳統工藝的所謂“新中式”,對於名貴木材來説,都是極大的浪費。“紅木傢具的材質要歷經幾百年甚至上千年才能成材,是非常珍稀的資源,用傳統工藝製作的傢具,可以從明代沿用至今,自然是非常環保的。但今人如果為了牟取暴利將木材當做‘唐僧肉’,以創新為藉口進行快餐式生産,很快就作廢,那不僅是巨大的資源浪費,簡直是生態災難了。”鄧雪松表示。

  為此,中國傢具協會傳統傢具專業委員會一直倡導,傳統傢具可以不是紅木傢具,用軟木、用便宜的木材製作都沒問題;但紅木傢具必須是傳統傢具,要符合傳統的製作規範,以榫卯結構、框架結構為工藝基礎,精工細作,代代傳承。只有這樣,傳統傢具體系才不會被現代消費體系所衝垮,優秀的手工藝才不會在當代沒落,林木資源、生態環境也才不會被嚴重破壞。

  鄧雪松説:“紅木傢具本應是一個小眾消費品,但現在整個産業過大,生産過剩,這是需要警惕的。如果購買者對傳統傢具沒有深入的了解和真正的熱愛,只是為了攀比去消費紅木,那是文化之哀和木料之災。這種苗頭和趨勢,必須加以遏制。”

  機器幫忙還是幫兇 關鍵看人怎麼去用

  傳統手工藝的式微,有人認為當代科技進步也“難辭其咎”。最近有相關報道稱:“高效的加工工藝,使得原本傳統手工雕刻需要幾天才能完成的工作,採用電腦雕刻瞬間就能完成。”

  那麼,機器製作、雕刻到底效果如何?對工藝進步是起到“反派”作用還是“輔佐”作用呢?堅持純手工製作的伍炳亮認為,很多榫卯結構是機器處理不了的,用電腦雕刻也往往顯得死板,像複製品一樣,只有高超的純手工技術,雕刻出來的傢具紋飾才會栩栩如生、活靈活現。

  不過楊波則認為,機器對當代紅木傢具製作很有幫助,可以大大提高精確度。“以前人工拉坯很難做到那麼直、那麼平,用機器拉坯就能達到。只要設計合理,裝飾方面前期用機器雕刻,然後再用人工修光,同樣能展現作品的藝術價值。”

  鄧雪松也強調,技術沒有好壞之分,人心才有好壞,使用先進技術,關鍵要看抱的是什麼心態和初衷。“如果是為了做出更好的效果,實現更好的品質,今天的科技進步確實可以大顯身手。譬如以前木料買回來了,要靠自然發幹,放一年、兩年,等到木性趨於穩定了才製作傢具,現在靠微波、電力等進行烘乾,不僅速度快,而且沒有降低木材的品質和性能,這是經過科學驗證了的;還有,以前靠人工開榫卯,很慢,現在借助機器開得又快又嚴密;圓木開板也是,現在用水磨開,誤差控制在0.1毫米左右,以前完全靠人工,誤差會達到兩三毫米以上……可以説,用機器打粗坯,人工再進行深加工、精加工,珠聯璧合做出的紅木傢具最好。但如果出於追求高額利潤目的,對工藝品質不負責任,這種動機就會讓技術淪為幫兇。”

  鑒別:看半成品是“殺手锏”

  是否為榫卯結構,是否偷工減料,從紅木傢具成品的外觀上是很難辨別出來的。因此,楊波主張消費者要多看,多了解,學會欣賞紅木傢具,然後再到企業的生産線參觀,是否為傳統工藝製作,心裏就有數了。

  鄧雪松也認為,首先要挑選大品牌、大企業選購。這些企業要考慮品牌的長久性,不可能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做了那麼多年,在全國開了那麼多店,很不容易,但只要出一兩單負面事情,牌子就可能砸了”。

  更保險的做法是,消費者已落訂一套紅木傢具後,當傢具的整個榫卯結構做好還沒有拼裝之前,到廠家看貨,在每塊材料上簽名;等廠家拼裝好還沒上漆之前,再去檢驗一遍。

  這樣,首先可以杜絕廠家因為消費者無法“透視”成品而偷工。“當然,今天紅木傢具製作‘偷工’還有一個原因——廠家對中國傳統傢具研究不夠、認識不足,只知道其中一個普遍做法,不清楚其他更好更合理的做法。譬如做一個大桌子,桌面上的面板需要下面一條橫襯托住。為了防止面板和橫襯之間脫落,傳統用了一個燕尾榫將兩者嚴絲密縫地結合起來。但現在不少紅木廠家不懂得這個技藝,用膠水來黏。這方面,就要靠消費者自己成為行家裏手,對紅木傢具的工藝爛熟於心,才能真正判別了。”

  至於是否減料,看半成品也往往能一目了然。以前的老傢具,面板都是1.2釐米厚,惟其如此,在熱脹冷縮和南北溫度差異下才不會開裂。這是一個前人經過長期實踐總結出來的安全系數。但現在一些廠家做桌子的面板、櫃子的櫃板,只有0.8釐米厚,這樣就不太安全了,在極端氣候條件下有百分之五六十的開裂可能,如果半成品時去看,就可以當場量過;又譬如圈椅,按照傳統的做法,前腿和後腿之間是一根棍子通上去的,要一塊料開成。而長料和短料的價格差別很大,現在有些廠家為了節省成本,就上面用一塊料,下面用一塊料,成品看起來是一根棍子的模樣。但這樣其實已經改變了棍子的力學結構,不夠結實了。看半成品,這根棍子是否為拼接的也很清楚;再有,真正的紅木硬度高,蟲子是咬不動的,而一些廠家為了節約成本,用了白皮做邊材,這就很容易被蟲蛀了,如果上完漆打完蠟,是分辨不出來的,半成品一檢查,卻能真假立辨。

  因此,鄧雪松表示,看半成品是購買紅木傢具的“殺手锏”,買名貴傢具,如果廠家又不太知名,採取這個方式最奏效。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