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6日 星期四

財經 > 收藏 > 藏品熱點 > 正文

字號:  

小心老標簽成藏品護身符

  • 發佈時間:2014-12-08 09:28:01  來源:廣州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田燕

  

明 銅胎掐絲琺瑯香盒

  

明 銅胎掐絲琺瑯香盒

  

清雍正 胭脂紅的琺瑯彩“九秋同慶”小碗

  

清雍正 胭脂紅的琺瑯彩“九秋同慶”小碗

  

清雍正 釉裏紅三多紋碗

  

清雍正 釉裏紅三多紋碗

  有“老標簽”的藏品更值錢 但行家提醒收藏還是看藏品“本體”  收藏者薛先生從去年秋拍開始入市,目標很明確—買有“老標簽”的藏品:“市場魚目混珠,有老標簽就是"護身符"。”不過,有“老標簽”的藏品就一定能驗明“真身”嗎?最近市場出現了幾種假老標簽藏品的手法,市場人士提醒收藏者還是要根據藏品的材質、年代等來鑒定真假,不要過分依靠外在的附加條件,否則容易本末倒置而上當。

  有老標簽的藏品通常指兩種“貨”,一種是出自國營文物商店的“店貨”,一種是曾出現、成交于知名拍賣行的拍品,原因是這些藏品都貼著印有文物商店或拍賣行標誌和藏品描述的小貼紙。

  “老店貨”至少也是舊倣品

  “有老標簽的藏品受到追捧,正是側面反映市場上假的東西越來越多,而市場的權威越來越少的現狀。”一個經營古玩20多年的老行家告訴記者,以前老一輩專家們在世的時候,市場有“定海神針”,亂七八糟的“假專家”不敢隨便出來大放厥詞,而如今誰也不服誰,收藏者入行後,機緣巧合先碰到什麼群體、專家,往往就成為誰的追隨者,“這是對這一行很沉重的話題,因為沒有標準可言。”

  而像薛先生這種“有錢就任性”的收藏者,並不把精力放在搜索民間舊藏,也不期待以此獲得“低買高賣”的機會,而是願意花高價買得到出處清晰、曾經過市場考驗的“明貨”。他們直接尋找那些幾十年前從國有文物商店賣出的“店貨”,或10餘年來出現在香港佳士得、蘇富比的老拍品,以此儘量保障自己能買到真品。

  專家曾波強20多年來任職于廣州市文物總店,對情況頗為了解:“我們國家的文物商店大部分開始於上世紀50~60年代,當時的古董不值錢,假古董極少,庫存比較有保證,即使不是古董,最起碼也是清末或稍後舊倣的,不會像現在的市場一樣新倣滿天飛。”

  有“老標簽”市價更高

  文物商店是民間最早的文物流通渠道。同時,他們還是培養文物人才的“黃埔軍校”,不少市場行家早年都“混跡”于文物商店,陳先生就是其中一個典型例子,除了在文物商店“練眼”、拜師外,他早年在文物店買下的書畫、文玩,使他成為業內的大藏家:“早年的"店貨"很便宜,現在越來越值錢,賣哪一件都能大賺。”

  在市場上,有文物商店老標簽的拍品受到認可。如某拍賣行曾推出清華學瀾、金城書畫合璧紫檀雕龍折扇一把,就特別註明“附帶北京文物商店舊藏標簽”,另一件拍品“北京文物商店舊藏精製《寓言故事圖》端硯一盒4件”,也特地註明“此件藏品帶北京市文物商店標簽”,並附加“帶原裝木盒”。也有拍賣行見機推出文物商店舊藏的專題或專場。上海某家拍賣行曾多次推出“國有文物商店舊藏藝術品專場拍賣會”,據悉拍品受託于江西省文物商店、湖州市文物商店、常州市文物商店等。

  曾波強強調“店貨”不是指現在買進的庫存,而特指早年買入的老貨,而市場也更認可老標簽:“比如廣州文物總店的標簽,最早的字樣是"廣州文物店",顏色是黃的,比較簡單,而對商品的描述是用鋼筆手寫的,標價也多是1元、2元、5元的,後來慢慢轉變為用圓珠筆寫的,價格也漲了。”不過,早年無論是市場還是文物店都對標簽不太在意,有的老標簽還被清走,所以不是所有出自文物店的藏品都有老標簽。另外,在文物店的瓷器上也往往會有一些標識,比如在白釉處或底部用藍色或紅色的油漆做記號,單色釉的寫“色”字加標號,彩瓷的寫“彩”字加標號。在出售前,文物店就會用天拿水把油漆清掉。

  而近幾年,這些標簽成為了藏品的“身份證”了,文物店也格外注意保留這些證據。“以前擔心老標簽上寫的是過去的價格,比如1元,現在賣10萬元了,買家們會不接受,但現在買家的心態不一樣了,不管你以前是多少錢買的,現在賣多少錢,只要東西是好的、對的,成本多少錢跟買家自己沒有關係。”

  收藏者也極為認可曾經有知名拍賣公司如香港蘇富比、香港佳士得的標簽的藏品。曾波強就曾在市場上見到一件貼滿十多二十個標簽的拍品,這件拍品多年來在幾大拍賣行間陸續現身,因為流傳有序受到買家的熱烈競拍。

  收藏TIPS

  老標簽也有“假冒偽劣”

  不過,近段時間,市場上出現了假老標簽的藏品。“老標簽可能是假的,這個不稀奇,更"巧妙"的方式是把真老標簽"移花接木"。”曾波強告訴記者,方法一是根據真的老標簽上所描述的名稱有針對性地製作贗品,一種是把便宜的藏品上的老標簽揭下,貼到新倣的“高級貨”上來。儘管10餘年來香港蘇富比、香港佳士得的拍品都可以在網路上查詢對比,但是更久遠值錢的資料難以找到,“方便”了造假者的魚目混珠。

  據了解,貼在書畫上的老標簽相對更容易揭下來,只要一濕一幹就能“得手”,器物上的老標簽相對難揭下來,但是由於早年使用的是糨糊而不是不黏膠,所以難度也不太大。造假者一般不會對頂級藏品下手,因為越貴重的藏品越受關注,難以躲過專家行家們犀利的眼光,而數萬元、數十萬元的藏品就更容易被“下手”。

  “老標簽有假,老錦盒也一樣有假。”陳先生發現,最近某家拍賣公司推出老錦盒,成交價竟接近2萬元,“有的造假者就會利用這些錦盒來賣自己的贗品,因為有的收藏者看到錦盒是老的,有可能推理裏面裝的也是"老東西"。”

  曾波強對比強調,收藏者還是要從本質上解決鑒定問題:“標簽也好、錦盒也好、老圖錄也好,都是藏品"驗身"的附加條件,都是皮毛,不能以此來定真假。比如看一件瓷器的真假,外在的都是輔助條件,辨真假還是要看型、胎、釉,回到本質上去。”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