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0月18日 星期五

財經 > 收藏 > 收藏新聞 > 正文

字號:  

男子用髮絲般竹條編寶扇 8萬收購仍不賣

  • 發佈時間:2014-12-08 09:21:37  來源:華西都市報  作者:杜強  責任編輯:田燕

  

何啟榮向妻子介紹自己新編的“宮廷寶扇”

  

何啟榮向妻子介紹自己新編的“宮廷寶扇”

  他從小酷愛竹編,他的作品“宮廷寶扇”被業內譽為中華竹編工藝精品中的一絕,他的不少精美作品在各種大型展覽會上獲獎,有作品被中央美院收藏,甚至落戶美國市場。

  他,就是南充市營山縣朗池鎮太平村“竹編達人”何啟榮。然而,現在他的這門“絕技”卻遇到了“後繼無人”的尷尬。

  昨日,華西城市讀本記者在何啟榮家見證了他作品的精美,他也向記者講述了他的擔憂和希望。

  酷愛竹編

  妻子看好他的技藝

  12月7日,記者來到何啟榮家,他正坐在堂屋中戴著放大鏡、手拿鑷子,集中精力,小心翼翼編織竹編。

  他説,由於祖父、父親都擅長編織篾席、簸箕、扇子等物件,受他們影響,何啟榮從小就學會了用竹條編背簍、扇子等竹器。

  在長期的竹器製作中,何啟榮發現了奧秘,“不同色澤的篾絲在光線下可以産生不同的反射效果,同樣的篾絲所放的位置不同,也會給人帶來不同的視覺享受。”那時候,他就開始琢磨、潛心研究,前往自貢、眉山等地學習、參觀,在技藝上深受啟發,他的竹編工藝也有了長足發展。

  何啟榮回憶説,“1978年,有人給我介紹認識了同縣的胡瑞瓊,她比我小5歲,是位美少女。”現在,雖然已是老夫老妻,説起妻子,何啟榮仍毫不掩飾説她就是自己傾慕的對象。“我覺得他就是在搞藝術,覺得年輕小夥有這麼一門竹編技藝,應該有發展前景。”胡瑞瓊答應了這門婚事,甚至主動擔起了家裏的所有重擔,讓何啟榮能夠有精力一頭扎進他所鍾愛的竹編工藝。

  探究創新

  髮絲般竹條編出“寶扇”

  何啟榮向記者展示了不少作品,他的作品都是編織成扇狀,儘管經歷了歲月的滄桑,但《麻姑獻壽》等寶扇依然精美絕倫,扇頁薄如紙,手感如絲如綢,凝神細賞才發現圖案並非用畫筆而作,而是用比頭髮還細的竹絲編織而成。

  1973年5月,何啟榮編織出第一把工藝扇《熊貓戲竹》,受到了原南充地區外貿局重獎。初獲成功更堅定了他對竹編工藝的追求,他決定挑戰傳統工藝,通過深入研究造型、用料、圖案,查閱大量的圖片資料,觀看古代戲劇,揣摩劇中人物的衣著、神態和動作,以及前往甘肅敦煌莫高窟臨摹石刻、壁畫,汲取本地和外地竹編工藝的精華,經反覆實踐,大膽創新,他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取材時要選取韌性強、光澤度好的優質慈竹,鋸竹、劃竹條、剝蔑、蒸煮竹蔑、晾幹、刮蔑……最後將竹蔑製作成比頭髮還細的竹絲,僅前期準備竹編材料就要花上三個月。”何啟榮細數著製作“宮廷寶扇”的工序。按照設計好的圖案編織,在方寸間就要用到200至500根竹絲,編織一把柔如絲綢的“宮廷寶扇”要花費大約一年的時間。

  由3200根竹絲編成的《女媧補天》,頭髮、眉毛都清晰可見;而剛完成的《跨虎入山》作品,用細如髮絲的3500條竹絲,歷時一年編成。前不久,有人欲以8萬元購買一件精美竹編作品,但何啟榮未舍得出手。

  他的願望

  年輕人加入,將傳統技藝永久傳承

  40多年的竹編生涯,何啟榮先後編織了《喜鵲鬧梅》《孔雀開屏》《太蓬仙境》等數十件精美作品。他編織的《嫦娥奔月》被中央美院收藏,《跨虎入山》《麻姑獻壽》亮相首屆中國民間藝術百絕群英會、“百年經典作品”展,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中國文化管理學會評為金獎。《獻壽圖》《蘭香草》等竹編落戶美國市場,業內人士和社會評價他為“川北竹編狀元”,其竹編工藝也被稱為“蜀中絕活”。

  和幾乎所有民間傳統技藝一樣,因後繼無人,何啟榮同樣面臨著“失傳”的現狀。“這門竹編技藝凝聚著何家數代人的心血,歷經數百年的傳承和創新,竹編過程既考心力,也考眼力。”何啟榮曾試圖讓村裏的年輕人學習這門技藝,但村民們見一做就是數日甚至數月,大多望而卻步。

  2006年,南充市政府批准了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何啟榮創作的“營山宮廷寶扇”名列其中,“幾年前,這一竹編技藝申請省級‘非遺’時,不論是文化創造力、傳統工藝和技能,還是地方特色、文化交流,都符合申報標準,但審定時,因沒有傳承人最終與其失之交臂。”

  何啟榮有幾分無奈地説,“現在人們對傳統技藝的熱愛已不及當年,我之前收過的幾個學徒也因種種原因放棄了,我真擔心這門技藝就這樣失傳。”而目前,讓何啟榮欣慰的是,女兒承諾在工作之餘,學習竹編技藝,“我希望更多年輕人加入進來,掌握微編絕技,使這門竹編技藝永遠傳承下去。”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