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財經 > 收藏 > 藏品熱點 > 正文

字號:  

聖母像裏的青花碗

  • 發佈時間:2014-09-29 09:03:49  來源:人民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田燕

  原標題:聖母像裏的青花碗

  

《穎國武襄公楊洪》

  

《穎國武襄公楊洪》

  

《三王朝拜》

  

《三王朝拜》

  要説西方人對中國的了解,許多都是從這個“明”字開始的。這個字易讀易懂易解釋,但凡哪本西方童書故事中要加一個東方來的孩子,名字往往會叫“明”。所以,對許多人來説,明朝並不陌生,明式傢具、青花瓷,大家都會略知一二,但這些知識是有局限的。這個展覽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打破這種局限。

  大英博物館的“明:皇朝盛世五十年”大展很早就打出廣告了。今年6月在維多利亞博物館舉行的陶瓷收藏家巴特勒爵士的追思會上,遇到將近二十年沒有見面的霍吉淑,知道她和牛津大學藝術系的柯律格教授正為這個展覽忙得不可開交。他們已經花了五年時間做準備,此展將介紹一批從未在西方露過面的文物。每隔十年左右,大英博物館總要推出一次劃時代的中國文化大展,例如1996年第一次向英國公眾展示三星堆文物的“中國古代文化之謎”大展,2007年“秦始皇:中國兵馬俑”大展,都曾轟動一時。看這次明朝大展的宣傳架勢,應該與那兩次大展同一等級。於是,期待了一個夏天,開展當天,我就興衝衝前往觀展。

  先不説我對這個展覽的總體印象,先交代一下策展人自己的看法。明朝歷史長達兩百七十六年,此展選擇1400到1450年間短短的五十年,乍看很受局限。但我知道西方學者做學問,往往喜歡從小處著眼,以微觀説明宏觀,反而能更深刻、更全面,所以,此展的時間跨度以永樂皇帝奪位始,到正統皇帝“土木堡之變”被俘終,展覽的角度是很新奇的。霍吉淑解釋説,雖然這五十年不能説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五十年,但它的影響和意義都很深遠,因為這五十年可以説是中國的再建立:都城從南京搬往北京,修復紫禁城,開始編纂《永樂大典》。在宮廷權勢上,文官的實力也將最終超越武將而佔據更重要的地位,成為管理階層的核心。而且,這個時期中國也與外界開始了豐富多元的外交貿易往來,例如鄭和下西洋,率領龐大的船隊前往東南亞、中東和非洲,探險之旅早過哥倫布和達·伽馬。許多西方人認為到了十六世紀,中國才在歐洲人的視野中出現,這比實際情況晚了一個世紀。而且,當時的中國與亞洲地區本身的交往也很多、很重要,例如朝鮮王國、日本、越南等。明代流傳下來的豐富物質文化,既見證了明朝本身的繁榮,也見證了中國與世界各地的外交與貿易來往。所以大英博物館希望能夠通過展覽整體呈現出十五世紀早期中國與歐洲及世界的聯繫。

  要説西方人對中國的了解,許多都是從這個“明”字開始的。這個字易讀易懂易解釋,但凡哪本西方童書故事中要加一個東方來的孩子,名字往往會叫“明”。所以,對許多人來説,明朝並不陌生,明式傢具、青花瓷,大家都會略知一二,但這些知識是有局限的。霍吉淑説,這個展覽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打破這種局限,要向英國公眾介紹北京以外的其他重要文化。明太祖朱元璋為了能更好地控制中國,實行分封制,把兒孫分封到各個重要的地區和軍事重鎮做藩王。這些宗室藩王在明朝歷史上相當重要,所以,山東魯荒王朱檀墓以及湖北梁莊王朱瞻垍墓中出土的文物,都是這次展覽的亮點,能讓人耳目一新。其實,整個展覽的由來還要感謝梁莊王墓呢。2009年,柯律格到湖北進行學術交流,在那裏看到了梁莊王墓出土的文物,特別是那些金器,大為傾倒,因為明朝瓷器保留得多,但金器相當少(金子可以熔化之後再使用),所以,在國外的博物館中很少能見到中國的金器。

  這個展覽很熱鬧,共有兩百一十八件展品,包括金器、銀器、瓷器、兵器、繪畫、服飾、雕塑、傢具等,其中除了大英博物館自藏外,百分之七十是從世界各地三十來家博物館及私人收藏借來的展品。展覽被分為宮廷、武、文、教、朝貢五個展區。

  第一展區以明代宮廷生活為主題,是背景介紹,五十年中那四位皇帝的不同性格在展廳中得到歸納:永樂皇帝朱棣被視為“武士”,執政僅僅一年的洪熙皇帝被定義為“行政者”,宣德皇帝在位十年,因善書畫,被稱為“審美家”,而九歲繼位的正統皇帝就是不知世事的“少年皇帝”了。展廳中列出四位皇帝及王妃的年表,還對什麼是宦官做了介紹。展出的文物精品包括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的《宣宗射獵圖》,湖北梁莊王墓中出土的王妃魏氏的銅質髹金的封冊帖、做工考究的金鳳簪等飾品,還有山東魯荒王朱檀墓中出土的織金緞龍袍以及九縫皮弁,維多利亞博物館藏的一張圖案繁複的剔紅龍鳳紋聯屜案,大英博物館的雕漆人物盤等。這些金光閃閃的物品和圖案繁複的傢具與一般人印象中清雅的明朝藝術很不一樣。

  第二展區的主題為軍事文化。首先有一尊大英博物館自藏的《真武像》,其他奪人眼球的亮點文物包括:故宮博物院所藏的《朱瞻基行樂圖》,描繪明宣宗便服簷帽在禦園觀賞各種體育競技表演,畫面上從右到左以工筆寫實的手法依次描繪了射箭、蹴鞠、馬球、捶丸、投壺等;美國亞瑟·賽克勒美術館所藏《穎國武襄公楊洪》,畫面上部的于謙讚詞能最好地描繪這位身著紅袍威風凜凜的明朝大將:“神完氣充,貌偉言揚。江湖宇量,鐵石肝腸。胸盤韜略而神鬼莫測,手操劍戟而星斗垂芒。摧鋒萬里,轟雷迅電。號令三軍,烈日秋霜。功在朝廷,威振邊疆。一騎前驅,萬夫莫當。旌旗所指,犬羊遁藏……”楊洪身後站著兩個侍衛,其中一位單耳上戴著耳環,展覽介紹説耳環並不是中原漢人的習俗,但在蒙古人中卻很普遍,也許這是大元帝國的遺風?其他有趣的繪畫作品包括故宮所藏的《湖畔射獵圖》和《柳蔭雙駿圖》等。這一展區中還有一把英國皇家兵器博物館所藏的金銀嵌寶石獸面紋鐵劍,據説是永樂皇帝的寶劍,劍柄是真金製成,刻有喜馬拉雅山藏族風格的獅面裝飾,兩隻眼睛由一紅一綠的寶石鑲成,與寶劍一起展出的還有馬鞍、頭盔、劍鞘等。

  第三展區的主題是文人藝術,宣德皇帝自己會舞筆弄墨,這期間的文化古籍方面也有豐碩的發展。這個展區中有故宮所藏宣宗1426年2月10日的詔書《刺諭文武群臣夏原吉》,大英圖書館所藏的最早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的《杏園雅集圖》,表現了宣宗朝中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的聚會,卷後有三楊及多人的題跋。宣德年間所制瓷器極負盛名,這裡展出了上海博物館藏宣德年制的青花琴棋書畫圖罐,表現仕女的文藝生活。大英博物館所藏明宣德年間的青花勾蓮紋扁瓶以及掐絲琺瑯雲龍紋蓋罐,精美無比。我最喜歡的展品之一是德國國家博物館所藏的夏昶的《湘江春雨圖》的長軸畫卷,水墨竹石富有文人氣息。其他十五世紀的繪畫精品包括德藏陳錄的《梅月圖》,上海博物館藏戴進的《金臺送別圖》等。

  第四個展區是關於中國人的信仰。最有趣的是一本與《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並排展示的《古蘭經》,此經來自北京牛街清真寺,抄于1400年,作者署名“Hajji Rashad ibn Ali al-Sini”,“al-Sini”的意思是來自中國,看來當時伊斯蘭教在北京就頗為流行。很高興我曾經供職過的木版基金會也有兩件展品在其中,一是《大方廣佛華嚴經》,一是《釋氏源流》。關於道教的經典有大英圖書館所藏《玉樞經》,也有許多人在山西博物院的四幅《九天后土聖母諸神眾》前駐足,議論著佛教道教的區別。

  第五展區題為“朝貢”,展現明朝中國與亞洲及西方的聯繫,鄭和下西洋是其重要部分。這裡展出了造船的工具,顯要位置上擺著中國國家博物館所藏的鄭和銅鐘,鐘上鑄有銘文“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字樣,此鐘打造于1431年鄭和第七次下西洋之前。還有費城藝術博物館所藏《瑞應麒麟圖》,上畫一長頸鹿一侍從,描繪1414年鄭和下西洋時榜葛剌國進貢的長頸鹿,有趣的是,在索馬利亞語中,長頸鹿一詞是girrin,可能是因為受到中國麒麟二字發音的影響。

  整個展覽的最後一件展品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畫家Andrea Mantegna的油畫《三王朝拜》(Adoration of the Magi),這幅作品創作于1495至1505年之間,畫上,聖母懷抱聖嬰,三位東方的國王獻上禮物,其中盛放黃金的正是中國的青花碗。油畫旁的展櫃中擺放著一個青花碗,花紋圖案顏色仿佛都剛從畫上走下來。

  花了兩個小時將這個展覽細細走一圈下來,總體上的感覺是比較雜亂。雖然梁莊王墓出土的金器確實讓人耳目一新,但沒有當年三星堆初次面對英國公眾時給人的震撼。整個展覽仿佛給那五十年擺了好多個小攤位,缺少前因後果上下文的內在聯繫。中文標題“皇朝盛世五十年”還算切題,但英文標題“Ming: 50 Years That Changed China”(改變了中國的五十年),有些讓人不知所云。這些展品如何證明那五十年改變了中國?如何改變了中國?展覽沒有進一步的説明和探索。展覽的色彩和設計也很熱鬧,好像生怕觀眾厭倦,催促著大家往前走。展品的錄音解説也太簡單,就事論事,很少給人提供進一步的資訊。

  讓我想到從去年10月到今年1月在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V&A)展出的由張弘星策劃的《中國名畫展》,那個展覽一共展出近八十件作品,縱貫西元700年到1900年間的中國繪畫,根據年代及主題概括成五個展廳,歷史感、學術性都很強。展覽以波士頓美術館所藏的宋徽宗摹本《搗練圖》開始,其他展品略舉數例如下:法國巴黎集美博物館所藏敦煌繪畫、張僧繇(傳)《五星二十八宿神圖》(大阪博物館藏)、李公年《冬景山水圖》(普林斯頓大學美術館)、陳容《九龍圖》(波士頓美術博物館)、米友仁《雲山圖》(大都會博物館)、 宋徽宗《瑞鶴圖》(遼寧省博物館)、 戴進《靈谷春雲圖》(柏林亞洲博物館)、 仇英《潯陽送別圖》(堪薩斯美術博物館)、沈周《虎丘十二景圖》(克利夫蘭美術博物館)、文徵明《拙政園圖詩》(大都會博物館)、徐揚《姑蘇繁華圖》(遼寧省博物館)、石濤《清湘書畫稿》(北京故宮博物院)、八大山人《河上花圖》(天津博物館)等等。展覽的設計相當大氣、充滿人文氣息,展品之間有足夠的空間讓參觀者駐足,整個展廳的光線很暗,其主色調和文字説明都以靜謐為上,為參觀者提供了一個觀摩中國繪畫的最佳環境。它不求涵蓋中國繪畫史,策展人也沒提供太多的歷史大背景,沒把觀眾當傻瓜詳細交代唐宋元明清的來龍去脈,然而,因為策展人在每一幅繪畫每一張説明上都很費心思,畫上題詩題字他都逐句翻譯不厭其煩,再加上平心靜氣的環境,觀眾在理解中國繪畫的美感和特點的同時,也仿佛做了一次與歷史與東方的心靈的溝通。

  當時看過那個展覽,我就覺得那個展與喜歡熱鬧的V&A格格不入,它應該是在大英博物館舉辦的。而看過如今的這個明朝展覽後,我有同樣明顯的感覺,就是這個明朝展在V&A倒會更合適。

  柯律格在一次採訪中説:“我不希望大家看了這次展覽後只留下一種對明代的刻板印象;我希望讓大家看到其中的多元性、複雜性和矛盾。”這點確實是做到了。然而對於世界一流的最頂級的博物館來説,這真夠了麼?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