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收藏 > 藏品熱點 > 正文

字號:  

淺談中國白酒收藏:喝也文化藏也文化

  • 發佈時間:2014-09-29 08:59:35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田燕

  原標題:淺談中國白酒收藏 喝也文化藏也文化

  酒曲釀酒是中國釀酒的精華所在。酒曲中所生長的微生物主要是黴菌,對黴菌的利用是中國人發明創造的,有位日本著名的微生物學家認為這甚至可與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相媲美。此發明使中國歷史上産生了無數的名酒佳釀,令無數英雄為之“折腰”。如此佳釀不能長期保存收藏豈不遺憾?國外的名酒保存百年以上的屢見不鮮,名酒收藏更是綿延不絕,中國的名酒收藏何時能見彩虹?

  不得不説的包裝

  要想使老酒長期完好地保存下來,需要很多方面的因素。比如酒精度數、貯存環境、溫度、濕度、運輸、包裝等,其中包裝是長期保存的關鍵。

  民國以前,中國的酒廠多為私營的作坊式,酒的容器大多為陶制的酒罈,由於産量不大,銷售以散酒為主,大多供應本地市場。成品酒多以陶罐陶瓶為主,也有瓷瓶,玻璃瓶的很少。陶瓶陶罐儲存酒時間長了一定會有滲漏,不易長期保存,加之我國地緣廣闊,交通不便,異地存酒是很困難的。所以,至今保存100年以上或者60年以上的陳年酒絕大多數是散裝酒,均來自酒廠的酒窖。這些陳年的老酒以極少的比例與新酒調配,就是現在市場上那所謂的年份酒。這些“年份酒”畢竟裝的不是100%的老酒,老酒只是起到芳香劑的作用。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國家對酒類産品實行專賣制度,成立了中國專賣事業總公司,各地建有分公司,統一管理私營、公私合營、國營的各類酒廠的銷售。1953年,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明確規定:酒精和國家名酒為計劃供應之商品,由總公司掌握,統一分配。

  既然要“統一分配”,就需要“統一包裝”。“玻璃瓶”便應運而生。

  即使現在,分裝酒類的容器性價比最好的也是玻璃瓶,世界上大多數名酒至今沿用最廣泛的也是玻璃瓶。瓷瓶也是不錯的選擇,但是成本較高、易碎,而且不透明,不能隨時直接觀察酒液;陶瓶、紫砂陶、木血料等易滲漏;竹筒、皮囊等更不易保存。中國的酒廠在民國期間就有使用玻璃瓶的,也有保存至今比較完好的,但廣泛使用玻璃瓶裝酒是新中國成立後。名酒中可查到的汾酒使用得最早,瀘州老窖也很早就採用了玻璃瓶,茅臺一直沿用當地産的上過釉的土陶瓷瓶,1966年以後才使用乳白玻璃瓶至今。

  為滿足大眾的需要,國家財政稅收、出口創匯的需要,“統一管理”、“統一生産”、“統一包裝”、“統一分配”出來的新中國酒業,使得中國古老的釀酒技術綻放了光彩,也成就了後來的“八大名酒”、“十七大名酒”,為我們今天的國酒收藏夯實了基礎。

  即使採用了玻璃瓶裝酒,解決了瓶體的滲漏問題,但大多數瓶裝酒依然沒能保存下來。那時的瓶裝酒,經常遇到放在家裏沒幾年酒就“不翼而飛”,主要的原因就是封口不過關。那時候瓶裝酒的封口主要是軟木塞外封豬尿泡皮或塑膠膠帽,或者馬口鐵蓋(就像今天的啤酒蓋),或鐵蓋外包塑膠膠帽、螺旋式金屬蓋。

  這些封口方式以及封口製作工藝,即使在特意保存的情況下也不能保證瓶裝酒不發生揮發、滲漏等現象,也就無法使多數瓶裝酒長期保存。

  也還是有一定數量的瓶裝酒完好地保存至今,有些甚至“一滴未灑”。馬王堆漢墓歷經2000多年都可以保存完好,何況現代的一瓶酒?灌裝時“碰巧”瓶口和封口咬合得很“準確”,又“碰巧”遇到了適當的保存環境,一瓶酒被“完美”保存下來是有可能的。但是,與其當年的銷售量以及多年的消耗量相比,加之經過了動蕩的年代,被完整保存下來的老酒幾乎是“百里存一”甚至“千中存一”。所以,白酒收藏,酒滿品好的才有最高的收藏價值。

  該收藏什麼酒?

  從1952年到1989年,國家共組織了5次全國範圍的評酒會,先後評選出了十七種國家名白酒,涵蓋了我們常説的“四大名酒”、“八大名酒”、“十七大名酒”,包括茅臺酒、汾酒、瀘州老窖、五糧液、董酒、西鳳酒等。這些國家名酒歷史悠久,品質穩定可靠,當然處在老酒收藏的第一線。此外,一些當年獲二等獎的國家優質酒以及“省優”、“部優”酒、全國各地方的地方名酒,也可以入藏。

  從年代上劃分,一般來説,從新中國成立到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前的老酒最具收藏價值。那時期,正值計劃經濟,各酒廠並非以經濟效益為主,甚至在生産上不考慮産量、不管成本,反而成就了好酒。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後期,全國的酒廠紛紛改制,部分酒廠盲目抓産量、講效益的結果是酒質的下降,再加上一段時期,“食用酒精勾兌酒”橫行(傳統釀酒耗糧巨大,成本很高),有的傳統名酒廠也跟風而上,産品品質自然令人堪憂。

  自商品經濟化以來,全國各種酒類的評選也風起雲湧,選出的“名酒”無數。但是,如今提起國家名酒,基本還是1989年以前的“十七大名酒”。因為那五屆國家級名酒評選時,基本沒有多少商業利害關係,對評委要求也很嚴,樣品要求也高,評選結果也就相對公正。例如,1984年在山西太原舉行的全國第四屆評酒會,評委均經過考核並擇優錄用,參選樣品也要求同樣産品的年産值要在100萬元以上,存量不少於100箱。這就基本杜絕了用“特製”酒參選的現象,使評選結果具有代表性。

  當然,現在的白酒也有很多恢復傳統工藝釀造的佳品,其包裝更是無可挑剔,入藏這樣的好酒若干年後不也是古董老酒嗎?

  喝也文化,藏也文化

  首先是飲用價值。眾所週知,中國白酒通常沒有保質期。酒在存放過程中,會産生多種酯類物質,就是俗稱的“醇化”過程。各種酯類會産生各種特殊的香氣,但這種醇化是非常緩慢的。所以,白酒通常是存放時間越久越好。其中以純糧釀造的高度白酒最適宜久藏,低度酒和“勾兌”酒就不易久藏。

  打開一瓶老名酒,或直接飲用,或兌上同類新酒飲用,或兌其他酒飲用,那久散不絕的“老味兒”和特殊的香氣,非親歷不能描述。

  其次是懷舊。酒液、酒瓶、酒標、酒包裝,甚至歲月刻在酒瓶上的印記,無不映射著那個時代的特徵和烙印,給經歷了那個時代的人濃重的懷舊氣息。即使沒有經過那個年代,也能感受那份厚重的力量。

  總之,鑒藏老酒是很“文化”的事情,喝也文化,藏也文化。

  中國的假貨向來屢禁不止,酒類也是一樣。製造販賣假酒一直是危害企業利益,甚至公民健康安全的大事。這也給收藏老酒帶來了麻煩。

  鑒定老酒的真偽,開瓶品嘗,甚至化驗成分自然可以得出結論。這樣一來,一瓶酒的收藏價值也就沒了。不開瓶,辨真偽,是鑒定收藏老酒必須具備的功夫。

  鑒定老酒一是需要鑒定知識,要對各種酒的商標史、包裝史瞭如指掌;二是需要足夠的經驗,要多練手。以茅臺酒為例,要知道從1950年起,幾十年來共使用了多少種商標,哪些用於出口,哪些用於內銷,用的是什麼材質的紙張、什麼油墨印刷的;要知道這些商標分別使用於哪些具體年份?再細一些,不同的年份,茅臺酒商標的圖案、尺寸都是不同的,哪怕是微小的不同也需要熟練掌握;在包裝上,共使用過多少種瓶子,瓶子的大小尺寸和材質也有不同;還有酒標和背貼,不同年份上的文字、尺寸也有不同;更重要的是瓶口,如果是舊瓶裝新酒,瓶蓋就是鑒定真偽的核心。

  在所有的名酒中,茅臺酒廠對它的瓶蓋似乎最下功夫。上世紀50年代的茅臺酒封口距比較特殊,使用的是軟木塞,外包豬尿泡封口。上世紀60年代後,採用的是塑膠塞外擰塑膠蓋或金屬蓋,外面再用塑封的辦法,期間的一些年份還使用了飄帶。這些塑膠蓋以及塑封皮子在不同的年代顏色也有不同,大小高矮也有不同。還有外包裝,有的時期有盒,有的時期無盒,有的時期僅僅用一層棉紙包裝,而棉紙包裝也有講究。後來,茅臺酒瓶口使用了義大利進口的先進技術,瓶口採用了噴碼的技術顯示日期。

  了解了這些基本知識後,還要熟悉長期以來茅臺酒本身的防偽技術。如此,見到一瓶老茅臺,不用開瓶,您也就能基本判斷出真偽了。由此推開,對全國多數名酒了解到這種程度後,您自然成為“鑒定專家”了。

  中華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國菜,就要配中國酒。

  老酒作為能喝的古董,越來越被“食不厭精”的老饕和“貪杯”者們發掘和消耗,剩下的,價值只會越來越高,這也是老酒收藏投資的最大特色。

  中國老酒收藏曆經十年,從網路時代始,拍賣時代起,接下來恐怕要進入資本金融時代了。老酒是可以喝的文物、可以藏的文化,正處於少年成長期,價值洼地比比皆是,選擇幾款自己鍾愛的品種,或飲或藏或交流,自由方便,人皆可能。

  買上一些老酒甚至新酒中的佼佼者,幾年後賣掉三分之一,收回全部成本甚至盈餘,再喝掉、送掉三分之一享受生活,其餘的繼續收藏,繼續傳承,這就是所謂的:“喝一瓶、賣一瓶、存一瓶”。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