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財經 > 收藏 > 藏品熱點 > 正文

字號:  

自貢北周"大公井"確定 發現灰燼和青瓷片

  • 發佈時間:2014-09-10 10:17:18  來源:華西都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郭偉瑩

古鹽道(資料圖)

  “千年鹽都”井鹽開採歷史已有近兩千年,自東漢章帝時期這個地區開鑿出第一口鹽井,到這裡因鹽設鎮,因鹽設縣,因鹽設市,幾乎所有的建設歷程都跟鹽有關。川鹽濟楚,也得于地理優越,川鹽順長江漂流而下就進了各地百姓灶臺,鹽商富賈帶動鹽業發展運輸,也為鹽都留下了“古鹽道”這一文化遺存。

  9日上午,華西城市讀本記者了解到,經過考古學、古建築、交通史、鹽業史方面的國內專家對95處文物點考察後,自貢古鹽道考察結果出爐,專家們一致認為,自貢鹽業的珍貴文化遺産使自貢井鹽遺址及鹽運古道初步具備成為世界文化遺産預備名單的潛力。

  歷史遺珠

  明清鹽商鹽工築公館 密布周邊幾十公里

  在為期七天的考察期內,專家們共考察文物點95處,其中文物建築59個、遺址4個、道路6條、古城鎮8個、水運系統遺址15處、摩崖石刻2處、古墓葬1處。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考古調查組組長高大倫説,自貢以盛産井鹽聞名,早在東漢和南北朝時期,就分別出現了以“富世井”和“大公井”為代表的鹽井,明清時期迅速發展,形成了以自貢為中心,溝通黔、滇、湘、鄂的食鹽運銷路線,並且鹽商鹽工們在沿線修築公館、碼頭、船艚等,這就是古鹽道的由來。高大倫説,自貢的古鹽道並非只有一條,而是井鹽從自貢出發,發往周邊幾省市。“起點是自貢的各個鹽井,運往周邊省市,並不止一條固定線路,鹽作為調味品,終點是老百姓的灶臺。”

  專家們認為鹽運古道相關的文物建築具有空間分佈密集、緊緊圍繞鹽的勘、採、産、運、銷為中心的佈局特點。以自貢市為中心,以鹽運古道為主要路線,散佈在鹽道周邊區域的幾十公里範圍內的文物建築類型包括民居、宮、堂、廟、館、碉樓、牌坊等,其數量之多、體量之大、裝飾之精美,聚集程度及保存的完好度,在四川地區乃至全國都是十分罕見的。

  考古發掘

  灰燼和青瓷片述説“大公井”千年曆史

  大公井是本次考古調查的重點之一,據史料記載,大公井開鑿于北周武帝時期,迄今為止未進行過考古工作。據史料記載,大公井位於貢井天池山東南麓的旭水河畔,和富世井並稱為“姊妹井”,有著1400年曆史,是中國井礦鹽發祥地之一。至於它的具體位置,如今,卻沒人能給出確切的答案。

  自貢專家宋良曦説,專家們對大公井傳説記載中的文化遺存進行了勘探和試挖掘,“以前只是一种老百姓的傳説,而本次調查不僅發現若干層灰燼,還在遺址最下層發現了可能是南朝晚期至唐代的青瓷片,可以證明傳説中的大公井遺址就在這裡。”

  除此之外,位於富順縣大城鄉虎頭村東南400米沱江之濱的虎頭城,是南宋時期數十座山城形成的抗蒙山城防禦體系中重要的一座城,長約400、寬約100余米。現存城門,內外城墻、炮臺等。專家們認為其保存較好,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專家説——

  具備申遺潛力建議合理保護利用

  自貢的鹽運不僅僅涉及鹽運古道,在勘、採、産、運、銷等方面也形成了完整的體系,這與世界遺産強調的完整性和真實性是相契合的。專家們認為,這些自貢鹽業的珍貴文化遺産使自貢井鹽遺址及鹽運古道初步具備成為世界文化遺産預備名單的潛力。

  “大公井可能不是以一口井的形式孤立存在的,在遺址附近可能存在鹽井群,我們希望通過後期的考古工作找到更多的遺存。”高大倫建議,對發生或瀕臨垮塌但有重要價值的文物建築應儘快編制保護方案、採取應急搶險措施。

  自貢古鹽道主要線路:

  水路:旭水河→釜溪河→沱江→匯入長江→發往四川其他市州以及重慶、貴州、雲南、湖南、湖北

  陸路:向南:自流井、貢井→舒坪鎮→仲權鎮→漆樹鎮→進入宜賓五馳道連接進入雲南昭通、曲靖

  向北:自流井、貢井→內江威遠→資中→成都

  東北:自流井、貢井→牛佛古鎮→內江隆昌→重慶榮昌

  東南:自流井、貢井→糍粑坳→富順縣→瀘州胡市鎮

  向西:自流井或貢井→經成佳鎮→榮縣→來牟鎮→進入樂山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