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2日 星期天

財經 > 理財 > 財富生活 > 正文

字號:  

女孩曾長期遭受校園欺淩:我越抵抗男生就越來勁(3)

  • 發佈時間:2016-05-10 07:55:45  來源:新京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張明江

  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

  在知乎那個問題下面,很多人講述了自己遭遇校園欺淩的感受。他們中,有的多次嘗試自殺以求解脫,“身上的刀疤上百道”;有的帶了菜刀,“放在課桌最深處”無數次想像砍死欺淩者;還有人抑鬱成疾,遠赴海外。

  李響和小梅算是相對“幸運”的。他們都進入了大學。

  不過,他們很長一段時間處於封閉狀態,不與人交往,每當想起欺淩者們那惡毒的眼神依然很難受。

  他們對於如何和朋友相處十分無措,對他人的言行變得格外敏感,害怕自己再次被厭惡,重回當年的境地。

  李響的改變來自一次被學長強行拉到話劇社去頂班的演出。李響對剝洋蔥(微信ID:boyangcongpeople)説:“當大幕拉開,聚光燈打在我的臉上,台下一片漆黑,我小心翼翼地説出了第一個包袱,掌聲雷動,我感覺我失去多年的自信一下子回來了,從此我開始嘗試著改變,逐漸找回那個一直躲藏著的真實的自己。”

  小梅説,直到大學她才算有了人生第一個閨蜜。她很害怕失去,甚至會很害怕一個朋友去加另一個朋友的微信。

  “我害怕這兩個人一旦相識了,那他們會不會不理我了,我特別怕這個,真的。”性格強勢被打都不會掉眼淚的小梅,提及自己珍視的朋友會禁不住落淚。

  校園欺淩事件。資料圖

  事實上,校園欺淩不是中國的獨有現象,而是一個在世界青少年成長過程中普遍存在的現象。

  2015年6月5日,日本政府公佈的《兒童和青少年白皮書》顯示,日本校園欺淩現象普遍,在為期6年的追蹤調查中,近九成學生曾遭遇校園欺淩,形式包括集體孤立、無視、説人壞話等。

  調查顯示,從2007年小學四年級到2013年度初中三年級的6年間,只有13%的學生表示從未遭受校園欺淩,從未欺負過他人的學生也只佔12.7%。

  “校園欺淩就是空氣,無處不在。”日本校園欺淩題材電影《勝者即是正義》中的這句臺詞是對校園欺淩現象的真實寫照。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少年兒童研究所所長童小軍認為,校園欺淩事件可能由多種原因導致。在當前傳統的校園欺淩案件中,被欺淩者“性格孤僻、懦弱”的特點較為突出。

  除此之外,其他一些“同學討厭”的學生,如“老師的好助手”,也容易成為校園欺淩的受害者。

  童小軍説,當前中國的校園欺淩案件,面臨的最大法律問題就是沒有可操作的關於校園欺淩的定義,同時也沒有將校園欺淩定位為犯罪,缺乏保護意識。

  多年過去,李響説自己對於過往已經釋然了。他説“原諒是最好的遺忘”。“如果當年的同學再和自己説起這些往事,自己也不會再去糾結於是非對錯,盡可能忘掉這一切不快,保留更多美好的回憶。”

  他熱衷公益,在一家同志NGO兼職了8年。工作中,他會接觸到遭受校園欺淩的求助者,李響會用自己成長、改變的經歷去激勵對方。雖然內心那扇門尚未完全跨越,但他相信“時間是最好的解藥”。

  小梅成為了一名師範生,一年後,她將回歸學校。她説,自己不想讀研,渴望儘早進入學校成為一名老師,這很大程度上由於自己那些年的遭遇。她覺得自己成為師範生也是一種機緣巧合,因此要儘自己一切力量,來避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悲劇重演。

  “我經歷過,所以我明白那種感受。我一定要去做一個好老師,好好教課,好好帶孩子。這樣,説不定我自己心裏也會慢慢釋懷。”小梅對剝洋蔥(微信ID:boyangcongpeople)説。

  而知乎上那位因為跳級而被當成“叛徒”的網友,她逐漸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定義為“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他覺得一個人生存反而更自由,也許只有“自私”一點,才能保全自己。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