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理財 > 財富生活 > 正文

字號:  

紅包背後的經濟社會變遷 成平衡社會再分配的工具

  • 發佈時間:2016-02-06 07:21:03  來源:東方網  作者:方海平  責任編輯:張明江

  儘管當下中國經濟增長面臨巨大壓力,增速創下新低。不可否認的是,在過去幾十年中,中國經濟社會以及生活于其中的個體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在每年春節都會上演的紅包節目中就可窺一斑。

  網際網路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也逐漸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如今提到“紅包”二字,估計大家不約而同想到的都是微信紅包、支付寶紅包等。但早些年的紅包,那是真正意義上的“紅包”——紅色的紙做的“包”,當然,讓人興奮的不是那個“包”,而是包裏面的內容——錢。

  紅包是個很奇妙的東西,在我們年少且沒有收入之前,它是一種收入來源,而當我們步入社會參加工作有了經濟來源的時候,它又開始演變成一種支出。按照約定俗成的規則,家族中紅包總是從擁有財富的一方流向沒有財富的一方,無需交換,也非借貸。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説,紅包幾乎是一種平衡社會再分配的工具,中國古人的智慧在此彰顯得淋漓盡致。

  但是,當社會經濟水準還在溫飽線上徘徊時,紅包的這一“功能”其實很大程度上被扭曲了。趁著寫作此文之機,筆者跟很多人聊起往年紅包收入的事,雖然回憶起舊時光好不熱鬧,但大都恍然醒悟:當年都是被長輩們欺騙過的啊。原來,很多人都有過類似經歷,盼星星盼月亮盼來的壓歲紅包,往往被父母變相收回了。他們有的直接索要回去,美其名曰“幫你保管”,一旦上交再無歸還之日;有的雖未要回,但事實上卻變成學費或本就有的零花錢的一部分。總之,結果往往是竹籃打水,落得一場空歡喜。

  儘管如此,大家對當年父母的“無賴”行為還是深表理解的。因為在那樣的年月裏,每一分錢都有每一分錢的用處,每一分錢都要用得其所。但是隨著經濟的增長,社會的發展,紅包的意義也開始發生了變化。

  整個社會創造的財富大為增長的同時,個人的財富也更加豐富了。除了必要的支出,開始有了多餘的閒錢自由支配,那麼紅包的本來意義就得以還原。大部分人向晚輩們發出的紅包不再索回,它成為一種表達慈愛維繫親情的渠道。而對於晚輩而言,這成為一筆真正的收入來源,如何支配他們則成了另一個話題。

  除此之外,被網際網路變革了的當今社會,紅包的概念和意義還在發生著讓人始料未及的變化。它不再是春節的專屬節目,也不再只是孩子們的蜜糖,“搶紅包”成了全年無休、老少皆宜的活動,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監測數據:去年除夕當天,微信紅包收發總量達10.1億次,是前一年的200倍。

  紅包的作用也被“發揚光大”了。網際網路支付平臺每年都會利用“紅包大戰”來搶佔市場份額,看看今年的各家戰前宣言:支付寶斥鉅資2.69億元搶下猴年春晚的獨家合作資格,並表示將在春晚拿出高達8億元的紅包;騰訊説微信要拿出朋友圈廣告除夕前後10天的收入用來發現金紅包,預計金額將達9位數;百度錢包則表示要在1月28日到2月22日,在包括糯米、愛奇藝、手機百度等“百度家族”上發放總價值60億元的“福袋”。

  不僅如此,紅包還承擔了一些隱秘功能。據筆者了解,新一屆政府嚴懲腐敗風氣,出臺八項規定,堵住了一些“人情往來”的渠道,而這些網際網路支付平臺則為此做了某種填補,很多人通過紅包來進行看不見摸不著的利益傳輸。頻繁出現的紅包陷阱也在時刻提醒著人們:技術是一柄達摩克利斯之劍,能助人也能傷人。

  在經濟社會巨變的過程中,即使是小小的紅包也在跟著不斷變化,生活于其中的人們在享受這一福利的同時,也應當理解其背後的邏輯,知曉當中的利益關係,識別其中的風險,正確對待之。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