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理財 > 財富生活 > 正文

字號:  

獲醫生安慰小蘿莉出院 家長稱沒想到醫生那麼用心

  • 發佈時間:2015-09-22 10:50:04  來源:錢江晚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張明江

  被醫生叔叔懷抱安慰的小蘿莉,昨天出院了。

  上週六,本報健康微信“浙江名醫館”第一時間發佈了一組手術前醫生叔叔安撫小病人的照片,迅速在網路上走紅,引起全國媒體關注(見9月20日A6版)。

  接到小蘿莉要出院的消息,大家又驚又喜,孩子週五才接受心臟手術,居然只過了一個週末就能康復出院,當然是最大的喜事。

  昨天上午9點半,浙大兒院濱江院區10樓,醫生在徵求了小姑娘爸爸的同意之後,一起接受了媒體的採訪。

  孩子爸爸:

  以前覺得醫生就是一份職業

  現在感覺不一樣了

  採訪在一間10多平方米大小的示教室進行,20多個記者,還有四五台錄影機架在面前,架勢有點大,很多路過的病人家屬也來湊熱鬧。

  接受採訪前,爸爸對記者們説,女兒的病情,其實一直瞞著很多親戚,另外也不希望全家人今後的生活受影響,希望大家能為他們保留一點隱私,不出鏡,聲音做了處理之後再播出。

  爸爸在示教室接受採訪的時候,小姑娘正在心超室復查。尊重爸爸的意思,記者們沒有去打擾小姑娘。胸外科主任李建華告訴大家,小姑娘的病治好了,將來可以和健康孩子一樣。

  “以前覺得醫生只是一份職業,醫生跟其他人一樣,都只是幹活的,現在覺得不一樣了。”爸爸説,這是他經歷了這次事情之後最大的感受。

  手術那天,他跟著女兒的病床,從10樓到4樓手術室;手術期間,孩子的媽媽一直不停問他:你有沒有跟進去啊,不知道女兒怎麼樣啊,很心急。

  在手術室外等過親人手術的人都知道,這是怎樣一種滋味。

  “後來看到照片,她一下子就放心了。”爸爸説,在此之前,他以為小孩子做手術,不管哭沒哭,進了手術室直接就上麻醉了,沒想到醫生護士那麼用心。

  父親石卓:

  有了女兒後更懂孩子

  身上的小物件,都能拿來哄孩子

  小姑娘的爸爸覺得醫生的工作不一樣,但醫生們説,其實很平常。

  雖然昨天不是手術日,但照片中那個醫生石卓依然穿著他的綠色手術衣,接受了採訪。他指指搭在脖子上的聽診器和左邊口袋上夾著的胸牌和聽診器,“這些東西,都能拿來哄孩子。”

  孩子見到陌生人,一般都不願講話,他和孩子交流有3個關鍵詞:微笑、有趣的東西,以及耐心。

  孩子願意來玩你的聽診器,説明他開始接納你了,願意讓你為他檢查身體了。”他笑著説。很多病人的家屬形容他有“春天般的笑容”,但其實,這只是個淡淡的,普通的微笑,在病人眼裏竟有那麼大魔力。

  今年37歲的石卓,有一個6歲的女兒。他説,醫生和普通人一樣,面對孩子錶現出來的疼愛是本能;不過,有了孩子之後,自己確實更懂孩子心理了。

  浙大兒院胸外科和心臟中心,有4個團隊,一年要完成1500多臺手術。因為工作忙碌,石卓其實沒有太多時間陪自己孩子,只有下了班才有時間。剛當上爸爸那陣子,有時候女兒突然哭了或是“無理取鬧”,他也沒轍。

  在女兒這裡遇挫之後,他專門買了兒童心理學方面的書。

  “成年人具備理性,小孩不同,想要什麼,就要得到什麼。比如孩子要媽媽陪,他不知道媽媽有工作,有責任在身,所以不能陪她。”

  上週五,這個小姑娘在手術室嚎啕大哭的時候,護士怎麼哄都哄不好,他聽到小姑娘一直在喊“我要爸爸”,就把小姑娘接了過來。既是醫生又是爸爸的他,也許當時滿足的是小姑娘要爸爸在身邊的需求。

  石醫生的同事梁靚,也從和自己兒子的交流中,得到很多與小病人溝通的靈感。她辦公室裏,有好些小玩偶,用來哄小姑娘很管用;對付小男孩,就聊聊男孩子喜歡的動畫片,她有個6歲的兒子。

  醫生石卓:

  “醫患”這個詞讓人彆扭

  對患者有三個訣竅

  石卓是河南南陽人,本科在河南醫科大學就讀,2002年大學畢業後又考入浙江大學,攻讀小兒心外科碩博連讀研究生,2007年進入浙大兒院胸外科工作。

  大學期間,石卓在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實習了2個月,當時的帶教老師是兒內科的羅強教授,石卓説,自己研究生選擇兒科專業,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帶教老師太有魅力”。

  “他對學生很上心,對自己的專業很精通,我是被老師的個人魅力吸引了。”這話聽起來像是玩笑話,但石卓的表情挺嚴肅。

  研究生選擇小兒心外科,他也徵求了羅教授的意見:第一,國內小兒外科醫生比較缺乏,第二,小兒外科,患兒的治療效果相對比較理想。

  除了臨床工作,石卓目前還擔任了浙大醫學院13級本科生的班主任,他給班主任這個工作的定位是“堅定他們學醫的信心,給他們一些鼓勵”。

  石卓説,他一直覺得,“醫患”這個詞兒,聽起來有點彆扭,似乎把“醫患”和“買賣”一樣對立起來了。有一次,學生就醫患關係的話題來採訪他,他也是這麼回答。

  “目前的醫患關係,我覺得是好的,病人來醫院,當然希望病好起來,這也是我們的希望。”只不過,三甲醫院太忙,醫生和患者都很辛苦,但既然大環境不能改變,就從小環境開始改變吧。

  現在看到傷醫報道,他已經很少轉發,和學生在微信、QQ上交流時,更傾向選擇一些正能量的文章。而作為醫生,他説自己也一直在摸索如何跟病人(主要是家屬)溝通。

  記者問他,有具體的訣竅嗎?他笑笑説,這些東西只可意會不能言傳。但他有三個原則:與病人為善的心;不管結果好壞,對病人坦誠;耐心。

  也許將來,某個年輕的醫學生,也會像當年的石卓一樣,被老師的魅力吸引,選擇這份事業。

  麻醉師金自瑛:

  醫者仁心

  其實也是人之常情

  昨天,記者也見到了這組照片的拍攝者,經常和石卓搭檔的麻醉師金自瑛。

  雖然這樣的場景,幾乎天天在手術室上演,但小姑娘太萌,瘦瘦的,眼睛大大的,梨花帶雨的可憐樣,讓她想起了自己女兒小時候,再加上石醫生一副“好爸爸上身”的架勢——畫面太美,就抓拍了幾張。

  有20年工作經歷的她對記者説,相比成人麻醉,小兒麻醉的劑量要求更精細,在學校的時候,大家關注點都在專業上,根本沒想到還要做安慰病人的工作。

  “不過這些東西不用教,我們的工作對像是人,看到那些生病的小孩子,誰都有憐憫之心,自然而然就會去安慰他們。”摸摸小孩的臉蛋兒,拉拉小手,把他們摟進懷裏,不安和恐懼就慢慢消失了。抱孩子有很多抱法,她的經驗是把孩子整個摟進懷裏效果最好。

  胸外科主任李建華對記者説,兒科醫生的工作,有時候就像幼兒園、小學老師,與孩子溝通的時候,都要找到孩子最能接受的方式。

  “小小孩,要用肢體語言安慰;跟上小學的孩子套近乎,就要聊聊他們喜歡的籃球、排球啊,即使你對這些根本一竅不通。”李建華平常也會帶著學生,去學校給小學生做科普,學學怎麼和小孩子打交道。

  石醫生有句話讓記者印象很深,他説選擇一個工作,就想著怎樣把它做好,就像你選擇做記者一樣。

  我理解這大概就是一種專業精神,因為高度專業,你會看到一個對病人溫潤有禮、負責任的醫生。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