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財經 > 理財 > 財富生活 > 正文

字號:  

七夕節並非“中國情人節” 傳統節日庸俗化引擔憂

  • 發佈時間:2015-08-20 07:23:40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呂春榮  責任編輯:胡愛善

  遊樂場大辦水下接吻大賽,電商超商高唱“浪漫情歌”,五星酒店重磅推出百萬情侶套餐……七夕來了!這個傳統節日催生了“浪漫經濟”,一系列貼有“中國情人節”標簽的商業活動正如火如荼在全國各地展開。

  對此,專家表示,七夕節並非“中國情人節”,像許多其他中國傳統節日一樣,七夕節文化也正在被“庸俗化”,如何結合時代特點傳承傳統文化精髓,引人深思。

  傳統七夕節並非“情人節”

  8月20日,是傳統的七夕節,90後福建小夥小王早早就開始為送女友禮物而傷腦筋。在2月14日的西方情人節,他已經過了一場“情人劫”,犧牲了一個月的工資,玩了一把浪漫。如今,這個“中國情人節”的到來讓他再陷煩惱之中。

  “薪資本來就不高,但眼看週遭的朋友都開始籌劃七夕浪漫旅程,自己也不得不又硬著頭皮安排七夕活動。”小王無奈地説,“其實在家鄉,七夕節是乞巧節,不是所謂的‘情人節’。節日當天,鄉里會舉行敬祀等傳統風俗活動。但近幾年,七夕節也變了,越過越像情人節了,雖然很難理解,但自己只能接受。”

  正如小王所言,其實,傳統七夕節並非情人節。七夕節又名乞巧節,源於漢代。東晉葛洪《西京雜記》中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如此看來,乞巧節並不是紀念牛郎織女的愛情,而是紀念織女這個人,民間又稱“七姐”。

  “從傳統故事來説,七夕紀念的是夫妻間忠貞不渝的情感,而非一般意義上的‘情人’。”中國民俗學會榮譽會長、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專家委員會副主任烏丙安對中新網記者表示,傳統的七夕節有特定的內涵和傳統,沒必要將其更名去和其他節日作類比。2006年,七夕節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這更説明全社會都應該把這個節日作為中國特有的文化遺産加以保護。

  2011年6月1日,旨在讓大量非遺能夠“老有所依”的《非遺法》正式實施。其中第五條規定:禁止以歪曲、貶損等方式使用非物質文化遺産。

  烏丙安説,“七夕節並非‘中國情人節’,中國也不存在‘中國情人節’。七夕節,是有著千年曆史的中國傳統節日,是國家的文化根基,不能輕易改變。某些商家不能為了經濟目的,隨意糟蹋、貶損這個節日。”

  “如今,七夕節被過成了‘中國情人節’,是把七夕節文化庸俗化了。”烏丙安説,目前,日本、南韓、越南等國均還在過傳統意義上的七夕節,這些國家中不存在所謂“情人節”的叫法。

  8月18日,福州民眾在商場購物。七夕將至,福州街頭洋溢著濃濃的“情味”,各大商場精心佈置購物環境,營造浪漫的節日氣氛,搶佔商機。不少年輕人也已經提前購買禮物,準備給另一半驚喜。 張斌 攝

  傳統節日漸變味

  扎堆出行、高速龜行、景區“賞人”、旅館爆滿……這些情形成了如今很多人對傳統節日的最深印象。

  近年來,不只是七夕,很多傳統節日都在逐漸變味。一些傳統節日變成了“吃”節、“買”節,最純粹的本土民俗節日,如端午節、中秋節,以及春節,也都被裹上一層濃墨重彩的商業外衣。

  特別是,由於工作、學習壓力等原因,很多傳統節日被當代年輕人當成“假日”、“消費日”、“情人節”來過,以此放鬆休閒。因此,在清明節,很多情侶逛街、瘋狂網購、出外旅遊等現象頻頻。

  對此,烏丙安表示,傳統節日的變味有商家不正確引導的原因,傳統節日不該被簡單地等同於“假日”、“消費日”,要守住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

  “在過傳統節日時,我們應該在其原本的文化內涵上做文章,結合時代特點,通過一些新鮮形式,把傳統文化過得時尚、有品質。”烏丙安舉例,七夕節,最該提倡的就是夫妻和睦,社區完全可以通過組織新婚夫妻走鵲橋的活動,促進夫妻感情,宣揚傳統文化。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肖放對中新網記者分析,如今的傳統節日缺文化內涵,如果大眾不太理解的話,容易偏頗地將其理解成一個假期或消費時間。

  “過去,先人們過傳統節日,講求達到文化欣賞、文化傳承、文化享受的目的,而非像如今,過分追求物欲及感官享受。”肖放説。

  “當前,我們不能簡單地説傳統節日完全變味,中國還有一些地方仍保持著傳統節日習俗。溫州洞頭、閩南地區的七夕節就過得很傳統,風俗活動也‘原汁原味’。”

  “人造節日”異軍突起

  “雙11光棍節”、“8.8爸爸節”、“5·17吃貨節”、“5·18理財節”……網際網路時代來臨,名目繁多且缺乏傳統文化內涵的“人造節日”異軍突起,成眾多年輕人的新寵。

  記者注意到,在此類節日期間,商家往往會為搶食巨大的商業蛋糕頻頻出招。節日期間,實體店會通過特殊佈置營造“節日”氛圍,而各大電商則會大打網路戰、折扣戰。

  肖放分析,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需要傳統和儀式感。而“人造節日”只是商家主導的一個消費節,並沒有文化內涵,也構不成節日。未來能否升級成為節日,需要時間檢驗。

  當前,“人造節日”雖然發展時間比較短,但與很多傳統節日相對冷清不同,這些節日卻過得異常熱鬧。如“光棍節”,就變成了全民狂歡的“購物節”。

  肖放表示,此類節日是商家巧妙利用當代年輕人的心理順勢推出的,很符合年輕人需求,年輕人自然參與性很強。但隨著時間推移,年輕人難免會從興致盎然變得興趣索然。

  “‘人造節日’往往講求一種物欲享受,人們不能真正得到文化愉悅。”肖放説,此類節日就是一種社會現象。在特定時間內,它是一種特定的社會需要,商家也需要這種形式來進行商業運作。社會不需擔憂,沒有必要倡導,也沒有必要禁止。

  資料圖:2014年8月2日,廣東百對情侶水中接吻過七夕情人節。 程景偉 攝

  傳統節日如何重振?

  節日變味、“人造節日”衝擊……如今,傳統節日面臨一系列問題。近年來,“傳統節日危機”的擔憂甚囂塵上,相關話題頻頻見諸於媒體,受到社會廣泛關注。

  去年年底,就有媒體針對“傳統節日”相關問題做了調查,數據顯示,近兩萬多人中,有近55.1%的受訪者認為應重拾傳統節日文化內涵。

  如何重振傳統節日?烏丙安説,“傳統節日傳承,不該一味照搬照抄,也不該通過古板的説教方式來傳播。傳統節日,要結合時代特點,增添符合時代需求的活動內容,面向年輕人,使之化身為更時尚與浪漫的傳統節日。”

  肖放建議,“重振傳統節日需要借助公眾、媒體、專家等各方面的力量進行引導。更為重要的是,要將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有力有效地進行説明,並直接傳達給公眾。雖然存在一定難度,但需擺正姿態,直面問題。”(完)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