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撿廢品16年賣4.5萬全捐出:我只是出點力氣
- 發佈時間:2015-07-08 08:26:06 來源:東方網 責任編輯:張明江
張廣娟在東安屯舊貨市場賣撿來的舊物
張廣娟給80多歲的“雙烈”遺孤“黃媽媽”洗腳
每週日,只要不下雨,東安屯舊貨市場就成了一條熱鬧的“地攤街”,在這眾多的舊貨商家中,有一個普通的老大娘,她賣的舊物,有衣服、收音機和各種小物件。而每賣出一件,她就會記到賬本上,她就是“南關好人”張廣娟老人。
之所以説她是“好人”,就必須説兩件事兒,一件是她賣的舊物,這些舊物都是她每天淩晨3點出去撿來的,而這個習慣她已經堅持了16年;另一件就是她賣舊物的錢,16年來她撿廢品共賣了4.5萬元,可她從未花過其中的一分錢,而是全部捐贈給了需要幫助的人。
19歲就已入黨 唐山地震捐款2000元
張廣娟老人的手佈滿皺紋,面容也比同齡人略顯蒼老,但一雙眼睛卻清澈見底,笑起來讓人感覺特別親切和溫暖。
“當時家裏條件不是很好,只有父親一個人工作,還要養活我們四個兄妹。為了能給家裏減輕些負擔,我十多歲就參加了工作。”張廣娟回憶説,“上班後父親就跟我説,既然到了工作崗位,就要把工作做好,不能比別人差。我是家裏第一個工作的孩子,為了不讓家裏擔心,我就拼命地練,拼命地加班。當時每天的任務是包水果糖110斤,我能包208斤;包方糖的任務是900盒,我能包1900盒。”沒用多久時間,張廣娟就成為了廠內公認的“包糖能手”。
張廣娟這種拼勁兒,如今仍能在她的身體上表現出來,由於長期大負荷使用手指,她的手指關節比正常人粗大很多。成為“包糖能手”後,張廣娟還未滿足,加入中國共産黨成了她當時最大的夢想。“當時食品廠生産任務很重,為了保證完成任務,就吃住在廠,有活就幹。”張廣娟説。在連續數年保持高産的情況下,19歲那年,張廣娟終於成為了一名中國共産黨黨員。
1976年7月28日,中國河北省唐山發生了芮氏7.8級(矩震級7.5級)地震,震中烈度Ⅺ度。因為發生在淩晨人們熟睡之時,使得絕大部分人毫無防備,造成242769人死亡,重傷16.4萬人。張廣娟知道後,第一時間跑去獻了血,還拿出自己積攢了十年的2000元“私房錢”全部捐獻了出來。
2000元,在當時,絕對不是個“小數”———相當於張廣娟6年的固定工資,更具體地説就是相當於捐了一台當時最搶手的進口彩電。回憶當年的舉動,張廣娟説:“看到唐山地區的人們遭受那麼大的災難和痛苦,心裏真是十分難受,都想立刻跑到唐山去幫助他們。去是沒法去,於是就想有多少捐多少,覺著捐的越多,就能幫助越多的人,於是就把自己加班攢的錢都捐了。”
廢品錢是別人的 我只是出了點力氣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引起我國社會經濟結構和價值體系發生了劃時代的變革,原本興旺的食品廠變得越來越蕭條。到了1995年,張廣娟更是接連遭受了兩次打擊:先是丈夫因病突然離世,接著就是她下了崗。
為了家庭和兩個女兒,張廣娟四處找工作,最後當上了一名環衛工,雖然工資不多,但幹得也很努力。不過在遇到一位殘疾人後,她卻毅然辭掉了這份工作。“當時我負責清掃的區域在人民廣場附近。有一天遇到一個殘疾人,我本來想給他買點東西,但工作時間不能脫崗,於是在工友那裏借了20元,偷摸地給了他。”張廣娟回憶説,“當天回家,就覺著整天見到那麼多需要幫助的人,做環衛工作時間限制太多,沒法去幫助更多的人,於是就不幹了。”
從1999年開始,為了維持家庭生計和供兩個女兒上學,張廣娟擺過地攤、打零工、做過保姆;同時張廣娟把當環衛工時養成撿廢品的習慣,堅持了下來,並用賣廢品的錢幫助了很多人,開始身邊的人,包括家人都不同意她這樣做。
“一次放學跟同學一起回家,看到我媽在揀廢品,當時感覺特沒面子,然後回家就跟她吵了架,為此半個多月沒跟母親説過話。”已經上大學的張廣娟小女兒對記者説,“後來,知道母親用撿廢品的錢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就理解了。因為我們家之前經歷過一段很困難的時期,當時有好心人幫助了我們。現在和以前相比,我們家過得很好了,我媽就是想把能省下來的錢都捐給別人。如今週日沒事兒的話,我也會幫母親到舊貨市場賣東西。”
每次賣廢品後,張廣娟都會在小本上記錄下來,這樣的小本已經有十多個了,而每個小本上面,都寫著同樣一句話———這些錢留著,去幫助別人。對此,張廣娟的回答質樸而簡單,卻令人動容:“東西是別人不要的,我只是付出些體力,幫他們賣了。所以,這些錢本來就不是我的,就應該拿去給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16年來,每天天剛濛濛亮,張廣娟就會起床,步行撿廢品。而為了讓這些東西能賣個好價錢,她還會將它們分類,一部分送到廢品收購部,一部分整理好拿到舊貨市場賣。對需要幫助的人很是慷慨的張廣娟,對自己卻有些“吝嗇”,四十多年來從未給自己買過新衣服。張廣娟指著身上穿的衣服説:“這就是我撿來的,洗完了跟新的一樣,根本沒必要去買呀。”
加入志願者成核心 一人撿變成部門收
張廣娟不但給需要幫助的人捐款,遇到需要幫助的人,同樣會熱情地伸出援手。
在張廣娟老人家裏,記者看到一封感謝信,信中記錄了張廣娟救一位龐大爺回家的過程:2012年8月29日上午,護工員祝曼春給龐大爺熬藥時,龐大爺自己一個人出了家門,等祝曼春發現時,已經找不到龐大爺了。直到下午2點多,一位身穿藍色衣服的大姐,背著龐大爺回來了。“當時,我是在武威路的金橋小區的衚同裏發現那個老人的,當時老人已經摔倒,不省人事,而且還口吐白沫,手腳抽搐,根本不認識人。”張廣娟回憶説,“於是我就到處打聽過路人和周邊居民,知道老人家的地址後,就趕緊背著他回家了。”
如今,張廣娟加入了長春市柏合助老志願者協會,並成為了協會的核心人物。協會會長李桂梅向記者介紹説:“張大姐家庭並不富裕,但還是堅持幫助別人,特別讓人敬佩。自從2012年加入‘柏合新家’,張大姐就特別積極,有時間就來。為了參與每週末給老人洗腳的活動,張大姐認真學習穴位知識和按摩手法,如今她已經是這項服務的負責人了。”
今年,協會準備給社區孤寡老人每週送一頓餃子,為了讓更多的老人吃上一頓餃子,協會成立了廢品回收部,張廣娟當仁不讓地成為了領頭人。協會會長李桂梅對記者説:“我們做的是草根慈善,因此就想到了這個辦法。雖然我們的力量有限,但希望通過我們的行動,能帶動一批人,參與到孝親敬老的事業中來。”
作為“南關好人”的張廣娟心裏堅信:每多彎一次腰,就能多給需要幫助的人一份希望。16年的早出晚歸,16年的平凡堅守,張廣娟把自己的物質生活壓到最低,卻把幫助別人的能量釋放到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