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理財 > 財富生活 > 正文

字號:  

冰點特稿:農村獨居老人談生活狀況 含淚説滿意(2)

  • 發佈時間:2015-07-01 08:25:08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陳墨  責任編輯:張明江

  很多老人一再請求“一定要把我們的情況向上反映給領導”,“幫幫我們”

  劉桂花的兒子不管她,好在嫁到鄰村去的女兒“很孝順”,常來給她送點吃的。即使住在冬如冰窖、夏如烤箱的鐵皮房中,這名老人也不願走進養老院。

  調查顯示,有兒女的老人,即便出現兒女不孝等各種原因,6成老人也選擇居家養老。他們多數人對養老院有抵觸情緒。

  “我有兒有女,不去養老院!”廣東普寧市一個富裕村子裏戴金手鐲的老人説。

  當然,還有一部分人則表示“沒錢”。調查發現,超過半數的老人不接受養老院,多數認為那是孤寡老人去的地方,經濟不能承受、不自由、不光彩、去了怕子女被指責也是重要原因。

  據調查,一半以上的鄉鎮擁有養老院,近五分之三的鄉鎮擁有老人活動室。

  “擺設!”張雄拍著沙發扶手大聲説,“有擺設比沒有擺設好,因為是進步。”他認為,那些挂著鐵鎖的活動室至少説明瞭一點,僅有場地還不夠,還需要進行組織。

  和“擺設”相比,廣東普寧市一個集體經濟發達村子的狀況就相對可觀很多。村裏修建了農村公園,可以游泳的水渠圍繞著假山。村裏在廣場上舉辦過老人投籃比賽、聘請專業教練教授過太極拳。老人們可以在村裏的宗祠喝功夫茶,出自該村的企業家還向村聯防隊捐贈了巡邏用的摩托車。

  “其實很多問題都是用錢可以解決的。”劉長喜説,他認為農村養老的根本出路是以地養老,歸根結底就是讓從土地中獲取的收益更多地轉移到農民手中。

  然而調查發現,儘管半數以上的農村老人依然如“老黃牛”般在土地上耕種,只會讓土地長莊稼的他們卻已經難以收穫財富和地位了。更多的地方政府從農民手中拿過土地,“種”出了樓房和企業。

  問卷以外,劉桂花以為學生是政府派下來了解情況解決問題的,為此激動不已。她並不是個例,很多老人搞不清楚學生和政府工作人員的區別,一再請求“一定要把我們的情況向上反映給領導”,“幫幫我們”。

  這些農村老人,有的建議公辦養老院由政府出資,老人免費入住;有的老獸醫拿出自己手寫的診斷家禽疾病的方法,希望學生帶到城市拿給專家看看;有的老人自力更生,希望自己的養豬場越辦越大,以後改建成養老院,這是他的“夢想”。

  在張雄看來,這些守在土地上的老年人是中國最後的農民、最後的傳統意義上的中國人,他們忍辱負重、逆來順受,習慣被剝奪、不知如何表達。他們“用自己的忍耐來維護家庭、家族以及村裏的榮譽”,“把村支書、村長的意識作為自己的意識,關於自己的理解是微不足道的”。

  “中國農村傳統的土地制度、勞作方式、大一統血緣關係正在被打碎,未富先老的中國農民正經受著巨大的心理緊張和焦灼。”張雄説,他們在意自己是否“中用”,擔心家裏的荒地和城裏的兒孫,他們沒有“滿意”的衡量標準。但對最切身的養老問題,他們卻並不十分在意,“就像太陽升起、月亮落下一樣自然”。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