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兄妹年齡相加863歲 全家人吃飯擺15張八仙桌
- 發佈時間:2015-06-11 07:23:02 來源:錢江晚報 責任編輯:胡愛善
第一次,我們需要用計算器去疊加一家人的年齡,這個漸增的數字,代表的是一個家庭的幸福。
杭州桐廬桐君街道麻蓬村仇嶺塢自然村,有戶潘姓人家在村裏村外出了名。因為他家十姐弟個個都長壽。十兄妹各自的年齡相加,得到一個讓人張大嘴巴驚嘆的數字:863,最大的姐姐今年98歲,最小的弟弟今年74歲,平均年齡86.3歲,十個長壽的老人,而且他們身體都十分健康,活得很有品質。
十分好奇地靠近他們,錢報記者試圖找一點長壽的秘訣,他們的回答卻讓人有些失望,總結只有6個字:糧粗、多動、家和。
聽著是不是覺得太簡單、太平凡了,好像人人都有機會呀。
一家人吃個飯
至少要15張八仙桌
城市生活很難理解農村的這樣的一個場景:僅僅是一家人吃飯,卻需要一溜兒排開15張八仙桌。可別誤會了,坐在桌子上的沒有朋友,只有親人:祖輩、父輩、哥嫂輩、子輩、孫輩——排序下來,已經是五世同堂。
這樣的場面會出現三“亂”:第一是人口太多,一家人不認識一家人;第二是有些年老的人得喊年輕人叔叔或伯伯;第三,同一個人往往有多重身份:又是舅舅又是叔叔,當然也可能既是舅爺又是爺爺。
這一家人,把中國所有的家庭稱謂給佔全了。
“我是真不曉得一家人到底有幾口,每年都要添丁添口,每年都在變,加上我年紀大了,記不全了。”第一次見到潘岩妹時,她的滿面紅光讓人“生疑”——真的98歲了?她的皮膚光滑,耳聰目明、行動便捷,頭髮也沒有全白。
“坐,坐。”上午十點多,潘岩妹老人從早飯後的“回籠覺”醒來,看到記者來,趕緊招呼我坐下,她的外孫王豐平趕緊去端茶倒水。茶杯有蓋,記者喝茶後杯蓋蓋歪了,老人還笑瞇瞇地伸手把杯蓋給扶扶正,看到這個細節是不是在心裏讚一句:“98歲的老人,還是很注意生活細節的!”
潘岩妹是十兄妹中的大姐,她還有9個弟弟妹妹。老二潘金妹95歲;老三潘金奎92歲;老四潘冬妹89歲;老五胡祖平87歲;老六潘玲娜86歲;老七潘金木84歲;八弟潘金元80歲;九妹潘春妹78歲;最小的弟弟潘金松,也74歲了。如果把十兄妹的年齡加一起,那得用上計算器:863歲,平均年齡86.3歲!
潘奶奶是真的算不清家裏有多少人了,她掰著指頭算:她這一輩是姐弟十個,各自加上丈夫或妻子就成了20人;下一輩中,我是生了4個女兒1個兒子;老二,老二家是幾個孩子來著……只能説“毛估估”超過200人,比一個加強連還多。
“去年元宵節我們兄妹聚了下,要求一個老人至少要有一個孩子陪著,結果擺了十幾桌。桌子、凳子、盤子、碟子都得去借。”如果來全了,估計光燒菜就得雇四五個廚師。
潘岩妹是真算不出家人數量,錢報記者試著幫忙計算一下,但也很難弄清,沒有人能準確説出這個數字,除非拿著家譜挨個查戶口去。
98歲的老人還能揉麵包餃子
常要求小輩“給點活幹幹”
“七分飽才能活到老。”潘岩妹老人突然説了這麼一句,她的表情就像在商量一件大事一樣,她邊回憶邊説起了故事:“我小的時候,條件不好,吃的東西本來就少,作為大姐,我還得省一口兩口給弟弟妹妹。”從那個時候開始,老人就養成了喝粥吃雜糧、清淡飲食並且只吃七分飽的習慣。後來條件好了,她的習慣也沒有改變,每餐都以軟糯、流質食物為主。她説自己的弟弟妹妹飲食和自己差不離。
另一個習慣也能給老人的身體加分:勤動——她經常會要求小輩們“給點活幹幹”。
看到女兒和外孫在剝蠶豆,她也要求幫忙剝一剝;看到家裏人誰在掃地,她也要求拿過掃把掃一掃;看到女兒拿起她的衣物去洗,她也要求放著自己來……這個時候,家人會象徵性地留一點,讓老人動一動。“外婆是真能幹,現在還能自己揉麵包餃子,電飯煲做飯、電水壺燒水更是不在話下。”王豐平説,年年體檢,醫生都説100歲對外婆來説是小菜一碟。
“我公公今年80歲,山上砍柴下地種菜都不是問題。”老八潘金元的媳婦説,她自己住在桐廬市區,但經常會回老家看望老人,每次去都有收穫:夏天的辣椒冬天的青菜,她總要提一大筐回來,這些蔬菜都是公公自己在菜園裏種的。
“我們小輩吃不完,他還會割菜送給鄰居。”媳婦説,老家蓋新房子時,從規劃、雇人、做地基到買材料、搬東西,公公都要事事經手。“身體好得很,連咳嗽感冒都少有,老人身體好,就是我們做小輩的福氣。”
其他幾兄妹的身體都很硬朗,都沒到需要小輩日日操心、服侍的地步。
孩子們注意了:
想要老人長壽,孝順很重要
如果看以上文章只看到“吃粗糧”這個竅門,那一定只是看到了“皮毛”,老人們自己也會討論自家人長壽的秘訣,覺得真正在於4個字:家和、孝順。
潘金元這樣總結:“一是父母都長壽,遺傳好,父親活到90歲,母親活到91歲;二是家庭團結和睦。”
92歲潘金奎還補充了三條:山好水好空氣好;粗茶淡飯才養人;性格樂觀、與人為善。
潘岩妹自己總結得最簡短:家和、孝順。
“孝順”這事上,潘家是有家風的。
潘家祖籍溫州青田,父親9歲那年隨人來到桐廬放牛,而後落戶於此,並在這裡成家育兒。孩子多,活得不容易,一件衣服也是“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三穿了老四穿……穿到最後縫縫補補已全不見原來模樣”。冬天是衣服當棉被,夏天往往就是打一個地鋪上,上面露出一溜排的五六個小腦袋……
窮人的孩子早懂事。生活的不易,往往會讓孩子們更早體諒到父母的艱辛。二老去世前,這一群早已經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子女輪流在床前盡孝,直至送完老人最後一程。
言傳身教之下,潘家的小輩們也學到了互敬互愛,團結友善。潘家十姐弟都被各自的兒孫照顧得很好。大姐潘岩妹説,只有生前多孝順,才能死後少遺憾。同時,這樣的孝和順還能傳遞給下一代,而下一代無微不至的照顧才能換來老人們的更加長壽。
潘奶奶的觀點有些“繞”,外孫王豐平給了個補充説明:“孩子孝順,家庭和睦,老人心情就好,心情好,當然會長壽。”
杭州的長壽老人很多
但潘家這樣的罕見
長壽老人們總結的觀點得到了研究長壽現象專家們的認可。浙江省民政研究中心主任王先利説,十兄妹都沒有讀很多書,當然沒有高學歷,但他們的“總結”卻是印證了專家們的研究的。
他説,隨著生活條件改善、醫療水準提高等,老齡社會正向長壽社會轉變。“據統計,省內有近1000萬的老年人(60歲以上)。其中,80歲以上的高齡人佔18%,長壽者佔比很高。”他認為,長壽的原因很多,包括遺傳、環境、家庭和睦度以及生活規律等等。
“截至2014年底,全省共有1977名百歲老人,比去年同期增加183人。百歲老人中有1404位女性,573位男性,女性佔比超七成,其中有3/4的百歲老人在農村。”
浙江長壽老人數量和其他省份相比算是多的,百歲老人就有將近2000人,但像桐廬十姐弟的情況則不多見。“兩三兄弟姐妹同時高壽的不少見,但一輩十人,又經歷了戰爭、饑餓、社會動蕩,還能這樣健康地活出高壽,我沒見過,這在國內也都是罕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