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在朋友圈賣假貨獲利逾8萬元 被判刑7個月
- 發佈時間:2015-04-24 07:25:27 來源:東方網 責任編輯:張明江
省檢察院通報稱利用微信等網路平臺售假越來越多
微信朋友圈原是相對私人的個人空間,然而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微商,從面膜到包包、首飾、服飾、化粧品等,打折低價特供做起了“街坊”生意。廣東省檢察院提醒,利用微信朋友圈等新平臺售假者越來越多,在微信朋友圈買東西也要多加謹慎。同樣,在微信朋友圈售假,也要承擔法律責任。
●個案
夫妻銷售假貨被判刑七個月
新快報記者從廣東省檢察院了解到,2014年,廣東檢察機關共批捕侵犯智慧財産權犯罪1719件3122人,起訴1537件2701人,分別比2013年上升67.8%和51.7%。
省檢察院偵監部門負責人介紹,目前侵犯智慧財産權犯罪仍在高位運作,被倣冒産品幾乎涉及各個類別,涉案金額動輒數百萬元,同時利用微信朋友圈等新平臺售假者也越來越多。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侵權産品的銷售渠道從傳統的店舖銷售轉變為網路銷售,如微信朋友圈、淘寶網、網上代購等。
2014年,韶關市湞江區檢察院辦理了一起利用微信平臺售假的案件。戚某和錢某是一對80後小夫妻,二人從2013年6月開始,在位於某小區的家中銷售假冒山寨名牌,他們通過微信“朋友圈”作為商業推廣平臺,銷售“LV”、“GUCCI”、“PRADA”、“愛馬仕”等的品牌皮包、錢包、皮帶,“勞力士”“歐米茄”“卡地亞”“伯爵”等品牌的手錶等商品。經訊問,夫妻二人供述,一年多來,通過銷售假冒名牌商品獲利約8萬多元。夫妻倆因銷售假冒註冊商標的商品罪,均被判處有期徒刑七個月,緩刑一年六個月,並處罰金人民幣15000元,現判決已生效。
經辦檢察官介紹,本案中,被告人通過微信“朋友圈”作為商業推廣平臺,與傳統侵犯智慧財産權犯罪案件相比,作案手段相對隱蔽,但傳播面廣及推廣速度快,銷售假冒註冊商標商品涉及面廣,社會影響惡劣。
●提醒
賣假超五萬元可判三年徒刑
廣東法制盛邦律師事務所南芳律師提醒,雖然“朋友圈”是個人空間,但侵犯智慧財産權可不看時間地點的哦,只要達到一定的涉案金額就會構成犯罪。
根據法律規定,銷售明知是假冒註冊商標的商品,銷售金額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銷售金額數額巨大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根據司法解釋,銷售明知是假冒註冊商標的商品,銷售金額在五萬元以上的,屬於“數額較大”,銷售金額在二十五萬元以上的,屬於“數額巨大”。
南芳表示,在“朋友圈”銷售假冒註冊商標的商品,的確相對隱蔽,但該罪的構成並不要求公開,哪怕是通過更隱蔽的方式進行銷售或是只銷售給了一個人,只要達到規定的銷售金額,亦構成該罪。
對在微信“朋友圈”買賣東西,目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網路交易管理辦法》在微信購物方面還沒有明文規定,而且微商沒有經過工商註冊登記,所以從法律法規上來講,還需要進一步完善。“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銷售者提供商品有欺詐行為(比如對産品功效進行虛假或誇大宣傳)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價款的3倍,如果價款的3倍不足500元的,按500元給予賠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