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1日 星期五

財經 > 理財 > 財富生活 > 正文

字號:  

八成網友直言當下虛榮消費普遍 過半買過倣冒名牌

  • 發佈時間:2015-04-02 08:03:20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張明江

漫畫:張建輝

  “倣冒名牌損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也損害了廠家的商標權和智慧財産權。”中國消費者協會副會長劉俊海指出,即使有消費者願意買倣冒名牌,對賣假貨的行為也應該堅決打擊,這樣才能打造一個平臺商、消費者、智慧財産權企業各方共贏共用、誠實守信、公平公正的現代商業環境,才能促進新常態下的轉業升級,提升消費信心,鼓勵創新。

  當下,各種高倣、A貨、水貨層出不窮。從“LU”、“adidis”等劣質山寨品,到更加講究品質的倣冒品,再到很多真假難辨的高倣品,一些消費者對於倣冒名牌的態度也變得越來越複雜。為什麼一些人會購買倣冒名牌?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手機騰訊網,對1785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66.8%的受訪者購買過倣冒名牌。86.0%的受訪者直言當下虛榮消費是一種普遍現象。

  受訪者中,男性佔48.3%,女性佔51.7%。年收入2萬元以下的佔8.0%,收入在2萬~3萬的佔12.3%,3萬~5萬的佔30.6%,5萬~10萬的佔37.4%,10.3%的人收入在10萬以上。

  66.8%受訪者購買過倣冒名牌

  在北京某高校讀大三的王雨(化名)是一名愛美的女孩。她的衣櫃裏收藏了每一季流行的衣服款式,其中不乏一些印有名牌標識的衣物。王雨告訴記者,由於目前沒有收入來源,她沒有能力購買太多正品名牌。衣櫃裏的“名牌”,大多是她從某服飾導購網站購買的“高倣品”。

  在王雨經常瀏覽的導購網站上,記者看到各種標注為“當季爆款”、“明星同款”的服飾。作為資深網購族,王雨介紹,導購網站上的“爆款”、“同款”,大都是名牌的倣品,有的價格還不到正品價格的1/10。

  調查中,66.8%的受訪者坦言自己購買過倣冒名牌。

  受訪者都購買過哪些方面的倣冒品?調查顯示,服飾(52.5%)和箱包(42.4%)最多,其他還有:護膚化粧品(15.5%)、電子産品(16.1%)、手錶(9.8%)等。

  在網上,流傳著一個“國內倣冒名牌大全”的帖子,不僅包括服飾品牌,還有電子産品品牌、洗髮水紙巾等日用品品牌,甚至還有倣冒藥品品牌。

  “嘲笑過‘山寨’的人,恐怕現在都有幾件倣冒商品。”設計專業畢業的張志偉發現,人們生活中倣冒品無處不在。“印有一線大牌標識的商品已經爛大街,穿在了各種年齡段、不同收入層次的人身上。即使是在商場中開專櫃的品牌,很多也是抄襲一線大牌的創意”。

  86.0%受訪者直言當下虛榮消費普遍

  為什麼人們會購買倣冒名牌?調查中,52.9%的受訪者認為是真品價格太高,44.4%的受訪者發現一些高倣品品質也不錯。

  在王雨看來,名牌往往價格高昂,不少年輕人喜歡追逐時尚,卻沒有強大的購買力,這就為低價倣冒品提供了市場。近幾年,倣冒技術不斷升級,A倣、高倣商品雖沒有正品在材料工藝上那麼“講究”,但不少也達到了結實耐用的程度。所以,很多人明知是倣品也會購買。

  調查顯示,35.9%的受訪者指出人們購買倣冒名牌是虛榮心作祟,35.4%的受訪者認為這種行為源於對“大牌”的狂熱追求。

  86.0%的受訪者直言,當下虛榮消費是一種普遍現象。

  做海外代購的網店老闆葉萍萍告訴記者,隨著對品牌認知度的提高,一些年輕人不屑于購買倣冒明顯的産品,希望通過“海淘”購買到質優價廉的正品。“其實,價格過低的海外代購品往往難以保證是正品,但有的顧客雖然對這樣的商品半信半疑,最終還是會買下來。而且只要品質還行,商家就不會遇到太多退貨或投訴的情況”。

  調查中,29.4%的受訪者指出人們購買倣冒名牌的原因是高倣品真假難辨,12.4%的受訪者表示是身邊有人在買,10.5%的受訪者表示是由於對品牌不了解。

  53.8%受訪者希望監管部門加大對假冒偽劣商品查處力度

  調查顯示,46.0%的受訪者不介意使用倣冒名牌。52.1%的受訪者認為購買倣冒名牌的行為可以理解,38.6%的受訪者表示反感。

  白領李萌告訴記者,她會購買一些價格合適、品質也不錯的高倣服飾、包包。但是對於會影響人健康的倣冒品,如食品、化粧品等,是無論如何也不能接受的。

  “倣冒名牌損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也損害了廠家的商標權和智慧財産權。”中國消費者協會副會長劉俊海指出,即使有消費者願意買倣冒名牌,對賣假貨的行為也應該堅決打擊,這樣才能打造一個平臺商、消費者、智慧財産權企業各方共贏共用、誠實守信、公平公正的現代商業環境,才能促進新常態下的轉業升級,提升消費信心,鼓勵創新。

  劉俊海強調,除了要打擊假貨的來源,第三方電商也要承擔相應責任。“只要網上賣假貨,平臺商都應該對消費者承擔連帶責任。而不是像某些企業家説的,他們沒有執法能力,只需要行使好自律監管職責就可以了”。

  應該如何對待倣冒名牌?調查中,53.8%的受訪者希望監管部門加大對假冒偽劣商品的查處力度,49.2%的受訪者希望網購平臺擔負起對賣家的監管責任,39.3%的受訪者建議消費者提高對名牌的辨識能力,36.3%的受訪者認為消費者應該減少虛榮消費心理。

  “一個人的品味不光體現在吃穿用等消費行為上,更體現在生産創造之中。”在張志偉看來,減少虛榮消費,有賴於每一個人對內涵的堅持和對創意的尊重。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