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掃走全球46%奢侈品 本土消費萎縮
- 發佈時間:2015-02-13 07:52:35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田燕
春節假期臨近,“中國大媽”再次成為焦點。
有義大利網民近日爆料,在某奢侈品店前的石椅旁,幾位“中國大媽”旁若無人、津津有味地吃著自帶的速食麵。一時間,網友評論形成了幾大派系,中國大媽到底是為了省錢還是省時間?或者只是吃不慣意面?總之,多數人很難理解“任性”的中國大媽的這番行為,對其中的原因也是爭議不一。不過,出境後中國大媽對奢侈品的熱愛是沒有爭議的,這也正印證了近期的一則“中國消費者76%的奢侈品購自境外”的數據。
2014年中國消費者的全球奢侈品消費達到1060億美元,佔全球奢侈品消費的46%,無可爭議地成為最大買家。但與此同時,一個無法忽視的現象是:中國消費者無視本土市場,情願把大把鈔票撒向境外。2014年,中國消費者在本土消費額同比下降11%,而境外消費同比增長超9%至810億美元,換言之,中國消費者76%的奢侈品消費發生在境外。
在這樣的情況下,國內的奢侈品市場究竟會何去何從?電商是否會成為奢侈品行業的救命稻草?二手奢侈品市場又會怎樣發展?為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進行了多方採訪,希望能夠找到行業的發展方向。
奢侈品本土消費萎縮
近日,中國奢侈品市場研究機構——財富品質研究院發佈的《2014中國奢侈品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2014年,全球奢侈品市場總容量達到創紀錄的2320億美元,預計全年增長率為7%,但這一速度已經不及往年。這其中,中國消費者的全球奢侈品消費達到1060億美元,同比增長4%。由此計算,中國人2014年買走了全球46%的奢侈品,是全球奢侈品市場無可爭議的最大買家。
在總額增長的背後,是消費地區的分化。《報告》顯示,中國消費者在本土消費額同比下降11%,而境外消費同比增長超過9%,達到810億美元,也就是説,2014年中國消費者76%的奢侈品消費發生在境外。
財富品質研究院院長周婷對記者表示,除了關稅等導致的明顯價格差異外,消費者更喜歡境外消費的原因還有“更少假貨困擾”和“更多款式選擇”。
而對於整個奢侈品行業來説,增速的放緩已經是不爭的事實。調研顯示,2014年,各大奢侈品集團銷售額增長已經明顯放緩,並且庫存積壓嚴重,打折和變相打折成為常態,同時放緩開店速度。
從各大奢侈品企業的報表也能看出這一點。全球著名奢侈品集團歷峰發佈的2014財年三季報顯示,集團銷售額與上年同期基本持平,為六年來最差業績。法國奢侈品集團LVMH(路威酩軒)發佈的2014年業績簡報顯示,受中國市場影響導致奢侈品及葡萄酒、烈酒滯銷,集團營業利潤同比減少5%,為5年來首降。而義大利奢侈品牌普拉達(01913,HK)的三季報純利同比下降27.6%。
無時尚中文網創始人唐小唐表示,中國奢侈品行業的拐點在前兩年就已經出現,各個奢侈品企業的銷售額增速持續放緩,而高端鐘錶下滑得最厲害。主要的原因就是反腐,高端鐘錶的主要消費群體就是政商界,禮品的屬性很強,受反腐的影響最為明顯。
在香港經營二手奢侈品生意多年的米蘭站(01150,HK)創始人姚君達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奢侈品的黃金十年,是2001年到2010年這十年。而最近幾年,受到高端消費品整體下滑的影響,行業增長明顯放緩。
米蘭站近年來業績堪憂,公司的收入和利潤在2011年達到頂峰,隨後開始下滑,2011年、2012年及2013年的利潤分別為4796萬港元、虧損1393萬港元及虧損3796萬港元。2014年中報顯示,公司當期虧損為1977萬港元,比2013年上半年擴大了近一倍。
中國市場漸被大牌拋棄
在種種原因的影響下,“重視中國消費者,但是不重視中國市場”,成為很多國際品牌管理者目前的普遍心態。周婷對記者直言,中國奢侈品市場正在被國際奢侈品牌拋棄。她表示,除了中國消費者市場主要在國外這個因素外,假貨也是很多品牌放棄中國市場的主要原因之一,調研發現,奢侈品假貨的市場可見度是真品的6倍以上,假貨積重難返,甚至已經達到全渠道覆蓋,奢侈品牌現在已經無力打假。
與此同時,前幾年紛涌出現的奢侈品電商,如呼哈網、網易尚品、走秀網等接連傳出創始人離職、關閉、大規模裁員等消息,行業陷入盈利困境。就在上周,尚品網剛剛傳出裁員消息,隨後公司回應稱屬“正常調整”。
平安證券研報顯示,作為奢侈品日益重要的消費大國,我國奢侈品網購銷售額僅佔總體銷售額的3%,但線上銷售額增速連續兩年超過30%,市場潛力較大。主流電商此前紛紛加大了奢侈品類的推動力度,除天貓、京東等平臺電商陸續上線奢侈品渠道,銀泰網、走秀網、第五大道、佳品網、尚品網、聚尚網、優眾網等一系列主打奢侈品或高端精品網購的電商網站涌現,“奢侈品電商”的概念也一度吸引了眾多來自風投的資金。根據清科研究中心的統計數據,2010年至2011年的兩年間,與奢侈品相關的電子商務網站投資事件共發生23筆,披露資金數額的21筆投資總額達到了5.29億美元。不過,隨後幾年國內奢侈品電商融資案例總數明顯下滑,資本對這一領域的熱情已經在逐漸消退。
垂直類奢侈品電商難言樂觀
企業也正在不斷摸索中。作為一家原本專注線下的企業創始人,姚君達告訴記者,公司已經在嘗試網路回收(也叫空中回收)。“這是目前的一個新做法,才做了一年,但是反應很好。剛開始我們每月回收100個包,現在每月可以收到1000個包。”姚君達説。
在他看來,未來電商一定是主流方向之一,但網上二手貨品的買賣,目前還沒有真正開始。他告訴記者,目前像愛馬仕等十多萬的産品在網上還比較難賣,但是低端一些的二手包“非常好賣”。他認為,將來消費者對奢侈品電商的信任度應該會逐步上升,比如先嘗試買5000元以下的商品,逐漸過渡,未來就可以接受2萬元的商品。
而周婷告訴記者,她並不看好國內大量的奢侈品垂直電商。她表示,奢侈品電商在2008年左右就開始興起,到了2011年大量死去,而在2014年末2015年初,又有一些奢侈品電商出現嚴重問題。“這個市場整體來説是藍海,但是垂直型電商,也就是把門店直接搬到網上這種電商,必死無疑。因為他們沒有品牌授權,拼低價又導致沒有忠實客戶,客戶體驗也跟不上,商業模式沒有出路。”周婷説,“但平臺型電商還有前景,目前還沒有成功者,天貓有這方面的雛形,但是還遠遠不夠。未來不排除資本的力量推動一些電商向平臺方向轉型,但這需要整合産業鏈資源,包括客戶資源、品牌資源、行業影響力等,目前還沒有看到這樣的平臺。”
唐小唐也表示對國內奢侈品電商平臺“看空”。他告訴記者,在英國曾排名第三的奢侈品電商My-wardrobe近期已經破産,而國外的奢侈品消費顯然比國內要成熟。不論在哪,拿不到大品牌的授權,是國內外電商的一個共同的硬傷。
二手奢侈品市場發展障礙多
其實,二手奢侈品市場並不是一個小市場。周婷告訴記者,奢侈品行業經過二十年的發展,中國消費者手中目前已經積累了相當大的存量,據統計,目前可以二次流通的奢侈品總量約有3000億元,並呈現每年20%左右的高速增長態勢。但是由於種種原因,二手奢侈品市場的交易額很小,只有幾十億元,大量消費者手中的物品並沒有盤活成為可交易的商品。
同時,奢侈品的二手經營公司大部分規模較小,並多數處於虧損狀態,整體還沒有看到清晰可行的商業模式。她認為,很多二手奢侈品經營商仍然是在做一個流通商,而沒有把服務真正做好。“目前寺庫在這個領域摸索出一些經驗,這已經很不容易。但整個行業還沒有形成一個真正的商業模式,行業仍然在摸索當中向前走。”周婷説。
她對記者表示,二手奢侈品市場雖然看上去很有前景,但是發展障礙也很多。首先就是貨源的問題,目前的二手奢侈品運營商大部分缺乏富豪服務業經驗,缺乏大客戶資源積累等;其次是專業人才、特別是專業奢侈品鑒定和保養維修人員匱乏;第三就是假貨的衝擊;第四是行業標準的缺失,監管較難,目前只有一些企業的標準,而沒有全行業通用的規範。
唐小唐則認為,奢侈品二手市場始終是一個小眾市場,電子商務會適當擴大受眾,但仍然不會成為一個大眾市場。此外,奢侈品的商品屬性與普通商品仍然是不同的,對於單價偏高的商品,多數人恐怕還不能接受網購,且消費者對於多數奢侈品電商平臺的信任度始終偏低。“很多奢侈品電商已經拿不到融資了。”唐小唐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