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家商業銀行獲批私募牌照 好事一樁卻怕宣傳
- 發佈時間:2015-11-26 07:38:00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胡愛善
證券時報記者 劉筱攸 梅菀
短短5個月內,17家商業銀行向基金業協會申請備案私募牌照獲批。銀監會對此回應平淡。
“自己的小弟跟人跑了,換你你開心不?”這是一家已拿到牌照,卻不敢再做任何宣傳的股份行資産管理部老總的原話。據悉,基金業協會由證監會監督指導。
當前,關於大金融監管體系的討論異常熱烈。“即使‘一行三會’合併暫難落地,監管之間至少也應馬上建立一個資訊溝通機制。”業內相關人士建議,如果出現可能發生爭端的業務,應事先明確機構監管主體和業務監管主體。
“低調低調再低調”
“其實我們本來也想宣傳一下的,畢竟是好事嘛。但是知道上面找了幾家去談話,我們決定低調低調再低調。”11月18日獲批私募基金管理人牌照的一家股份行內部人士告訴證券時報記者。
同一天到手資質證書的,還有6家銀行。至此,有資格直接發行證券投資基金、股權投資基金等的銀行,在5個月內擴容到17家。
據悉,此前有幾家城商行在資格獲批後,第一時間公佈了消息。而這似乎為自己惹上麻煩。其中一家城商行投行部門老總告訴記者,該行在意識到“風向不對”後,主動去銀監會“與主管部門加強溝通”。
目前,大部分獲批銀行的業務部門都在刻意回避官方宣傳。在常規的“豐富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手段、培育新的利潤增長點”的總結後,恒豐銀行研究院常務院長胡海峰特地指出,下一步該行將落實中國銀監會等監管部門的要求,在做好風險隔離的前提下,積極探索投貸聯動業務模式。
事實上,多家受訪銀行相關人士表示,證監會私募基金監管部的態度比較積極正面。“證監會上周組織過他們一堆銀行去開會,措詞和態度都很克制,就是那種又愛又不敢越界的感覺。”一位接近監管層的知情人士説,“畢竟是別人家的孩子。”
曾數次表態鼓勵商業銀行探索投貸聯動的相關監管部門,這次給銀行的感覺,更多的是緊繃。“估計誰都不會,也不敢妄自發産品。現在發新産品還是要到銀監會去報備的,都是要跟銀監會溝通,不如一早就溝通。”上述知情人士直言。
壓力下謹言慎行
目前,獲批私募基金管理人資格牌照的銀行數量仍在增加。記者獲悉,華東地區一家城商行仍在向基金業協會申請資格備案,但多數銀行則是靜觀其變。“現在申請了也難有具體業務開展,即使有了牌照,監管層沒溝通清楚,做了也後怕。”一位不願具名的上海大行資管部副總説。
業內人士表示,因為監管部門缺乏協調導致金融機構“誠惶誠恐”甚至“手忙腳亂”的情況已多次出現。最近的一次,是今年股市調整期間對結構化融資産品的規範,部分信託公司和證券公司“互掐”,作為優先級資金提供者的銀行也深受牽連。
“一筆結構化配資産品,對於投資者有沒有風險承擔能力,管理者是不是專業機構,我們是審了又審,而這也正是市場最需要的業務,結果監管機構領導口頭通知一下,就把插頭拔了。”上述大行資管部副總説。
華北地區一家股份行資管部總經理觀點一致。“現在我們的業務只要涉及股權市場,都謹慎很多。”他説,監管部門之間應該有一致性,即使有些業務不正式發文,也要有個內部溝通機制。
在部分銀行因私募管理人資格備案一事被監管部門施以“臉色”後,有圈內人士評價:“銀行備案發契約型私募,悄悄做也就是了,偏偏某行高調宣傳,唉。當年搞理財直融工具,中信銀行的教訓咋就沒人吸取呢。”
2013年9月份,中信銀行在其官網高調宣佈已獲得首批理財資産管理業務試點資格。但是,“迫於某種壓力,中信銀行此後在官網將此新聞悄悄撤下。”中信銀行一家省級分行原副行長説,最後首批獲此資格的銀行並未包含中信銀行。
當時另有説法是中信銀行在其官網上的表述存在瑕疵,涉嫌失實披露,因而失去首批試點資格。但是,這一事件也被市場解讀為有關部門缺乏溝通。“試點業務涉及到中債登託管、評級機構等部門,事先溝通並不充分。”上述中信銀行省級分行原副行長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