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財經 > 銀行 > 銀行要聞 > 正文

字號:  

金融資産交易平臺發展 需打破多種桎梏

  • 發佈時間:2015-09-24 02:38:30  來源:新華網  作者:馬傳茂  責任編輯:胡愛善

  在記者與多位市場人士的交流中,金融資産交易市場被認為是“大藍海市場”,原因是“沉澱資産量太大”。

  首先看看存量金融資産結構,有數據説除股票、部分債券、公募基金外,約2/3的金融産品在設計時並未附加流動性條款。

  僅以總規模在200萬億元左右的銀行資産為例,華夏銀行行長樊大志認為50%~60%是信貸資産,但大部分信貸資産是沉澱資産,不具備流動性。

  具體而言,銀行對信貸資産普遍採取持有到期模式,於是存貸利差成為銀行主要收入來源。隨著銀行資産規模的不斷擴張,由於缺乏流動市場,信貸市場的系統性風險“堰塞湖”被越抬越高。

  此外,“非標”的出現及擴張也造就了大量沉澱資産。一方面是由於政府為應對2008年金融海嘯出臺四萬億計劃,直接導致以信託為首的非標出現;銀行無法滿足房地産、基建行業的巨大貨幣吞噬能力也為非標的出現提供必然性。

  大量金融資産缺乏公開交易場所,只能依賴線下對接。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國內的金融資産交易平臺就如雨後春筍般誕生。彼時陸金所成立的初衷,應該就是希望借此讓平安的資産流動起來,打造面對機構投資者的網際網路金融資産交易平臺。

  再看看金融資産交易平臺是什麼,國內金融資産交易平臺一般定位於區域性的銀行間市場,是對全國性銀行間市場的補充。它以網際網路為基礎,為金融資産證券化提供交易、配置平臺。

  在交易品種方面,目前國內金融資産交易市場上主要包括金融資産公開交易業務、金融産品非公開交易業務及其他創新産品、服務。其中,金融資産交易業務主要指金融企業國有産權轉讓、金融機構不良資産交易等業務;金融産品非公開交易業務主要包括銀行理財、信託産品、信貸資産、私募基金、資産支援類産品等金融品種;此外還包括其他標準化金融創新産品的諮詢、開發、設計、交易和服務。

  包括新開業的大連金融資産交易所在內,目前國記憶體在北京、天津、前海等10余家金融資産交易所,加上各地的金融資産交易中心,看上去交易平臺不少。但各金交所鮮有清晰的業務模式,多為地方政府的戰略性安排,且産品種類過於同質化。

  這種同質化競爭的背後一方面是創新監管的缺位,另一方面是創新能力的不足,二者合力使得目前金融資産交易平臺的業務創新還主要停留在基礎産品層面,結構化金融産品、資産證券化、金融衍生品等層次化創新産品發展有限。

  説監管缺位,第一是指金融資産交易平臺的監管單位是省市金融辦,但平臺的交易主體大部分是銀證信保等金融機構,受銀監會監管,二者在政策效力、合規判定上是不統一的;第二是指目前國內缺乏創新的行業標準、缺乏監管和審批規則,這就導致交易平臺不能確定創新的合法範圍,增加了創新成本。

  記者認為,要解決這一問題,相關法律法規體系的建立、鼓勵金融産品創新缺一不可,只有打破這一發展桎梏,金融資産交易平臺才能迎來更大發展,真正實現“盤活存量”。

  當然,對金融資産的風險評估的手段還不夠多,沒有風險價格認定的標準,這也給交易價格的形成帶來很大問題。此時,需要考慮如何科學地對金融資産採用合適的估值方法進行定價。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