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銀行 > 銀行要聞 > 正文

字號:  

7月金融數據回暖實為虛高 貨幣政策仍有放鬆空間

  • 發佈時間:2015-08-12 07:58: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孟凡霞  責任編輯:張明江

  人民幣匯率中間價下調1136個基點,創歷史最大跌幅,令市場紛紛猜測央行背後的意圖,穩經濟、刺激出口成為市場熱議的原因。央行昨日公佈的月度金融數據也反映出金融數據回暖、實體經濟信貸需求不旺的虛高現象。研究人士稱,降準、降匯率等穩增長政策仍有實施空間。

  央行數據顯示,截至7月底,廣義貨幣(M2)餘額135.32萬億元,同比增長13.3%,增速比上月末高1.5個百分點,是近5個月來首次超過全年12%的增長目標。信貸數據也大幅增長,7月人民幣貸款增加1.48萬億元,同比多增1.61萬億元。不過,社會融資規模卻大幅減少,7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7188億元,比上月少1.11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多5327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從社會融資口徑計算,7月新增人民幣貸款為5890億元;而金融統計報告中,7月新增貸款卻高達1.48萬億元,相差甚大。對此,中信建投證券研究發展部宏觀債券研究團隊首席分析師黃文濤表示,社會融資口徑統計的是銀行投向實體經濟的貸款,二者背離與銀行同業拆放給中證金公司救市有關。

  在眾多分析人士看來,7月信貸規模和M2的大幅回暖,與股市大幅震蕩,監管機構出手救市脫不開關係。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M2的大幅增長主要受兩個因素影響:一是今年以來央行連續降息、降準累計效應顯現,商業銀行加大對實體經濟貸款支援,派生存款增長,增加了金融體系流動性;二是為了穩定資本市場,商業銀行對證金公司提供同業貸款支援,放大了派生存款。

  而信貸投放的結構也顯示出了這一點。7月新增人民幣貸款中,投向居民、非金融性公司以及非銀行金融機構的貸款分別為2752億元、3127億元和8864億元,非銀行金融機構的新增貸款佔到當月新增的58.59%。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此次數據異常主要還需要歸因于國家對於A股市場的系列維穩措施。維穩主角證金公司的主要資金來源就是商業銀行授信。非金融企業中長期貸款增加不多,新增票據融資仍保持高位,反映實體經濟信貸需求依然不旺。

  由於救市而引發的金融數據回暖顯然難以延續。連平指出,M2增速顯著回升主要因為非銀行金融機構存款大幅增加,難以持續。隨著股市重新回歸理性,貸款增長會很快回歸常態。

  溫彬表示,今年7月,官方和財新PMI指數雙雙下降,財新PMI指數更是連續5個月低於50以下,對外貿易增長持續低迷,“降三率”(降準、降息、降匯率)穩增長依然具有空間。

  “金融數據轉暖與穩增長關聯不大,扣除救市因素金融數據羸弱,反而意味著後續仍需繼續加大穩增長的力度,貨幣政策可能會寬鬆配合穩增長,但考慮到實際利率水準,降息幾無可能。”黃文濤説道。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