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銀行 > 銀行要聞 > 正文

字號:  

匯豐裁員為我國銀行業敲響警鐘

  • 發佈時間:2015-06-23 10:24:04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作者:雷振華  責任編輯:胡愛善

  英國匯豐銀行控股公司(以下簡稱匯豐)日前宣佈,全球裁員近5萬人,同時砍掉投資銀行業務。這次裁員是該行首席執行官改革計劃的一部分,其中一半裁員將出自出售匯豐在巴西和土耳其的業務。

  眾所週知,匯豐銀行自1992年就已成為世界第一大銀行集團,僅匯豐在我國的營業網點就達到150個,同時匯豐還是世界上公認的最有效率銀行,該行招募的員工亦堪稱銀行界精英。表面上看,匯豐裁員是為了縮減資産輕裝上陣。深入分析發現,該行每人平均創效水準逐年下降和人浮於事現象不斷涌現或許是裁員主因。事實上,該行首席執行官狠下心來拿人員“開刀”,並非早間外界傳言執行官意欲顯露管理才能和追求減員增效,筆者認為則是在全球經濟大環境下行趨勢加大與全球實體經濟持續走弱的“雙重擠壓”下,銀行受到牽連而不得已為之。匯豐率先選擇裁員,恰恰是從未雨綢繆的角度考慮以“自我瘦身”方式提前應對來自經濟環境的擠壓,巧妙地為在職員工提前施壓和增強員工的適應能力,最終達到以“精兵強將”贏得其市場競爭力的目的。

  回頭來看,我國銀行業從業人員自2012年開始,每年以8.5個百分點的比率快速增長,一句流傳在民間的俗語“現在大街小巷什麼都缺,唯獨不缺銀行”的點評入木三分。話語雖然有失偏頗,但個中道理卻值得銀行管理層和監管層細細思量。從小處講,社區銀行、自助銀行、人工銀行幾乎成了人們出門遭遇的“第一道風景”,乃至一打開網頁做銀行業務的廣告便鋪天蓋地衝擊著人們的視線,這是不是預示著我國銀行業發展得“過了頭”?再從大處看,在銀行業利潤增長業已邁入個位數的現實下,申辦銀行機構的企業卻如雨後春筍版涌現,這種極度吻合“物極必反”鐵律的現象,是否又在告誡我國銀行業還需要繼續無節制地擴展嗎?匯豐裁員雖然是國外之事,雖然裁員的對象沒有涉及國內,按照常規邏輯理解為“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也不無道理,但匯豐的舉動為全球銀行業發出不可盲目“鋪攤子”的警示聲應無懸念。

  透過現象看本質,近3年來我國類銀行機構的發展速度之快捷,非全球任何國家可比擬。數據顯示,全國各地僅登記在冊的小額貸款公司、投資公司、財務公司、P2P平臺、資金互助社等“類銀行”機構,至去年底已多達25326家。與之同時,3年來的民間非法集資融資呈現爆髮式增長,金額上億元的案件成了“家常便飯”,全國公安機關僅去年破獲的非法集資案件7500余起。尤其令人不解的是今年光媒體暴露的銀行存款“飛單”就接近幾十億元。毫不誇張地説,金融案件已成為我國社會的一大公害。因此,面對匯豐裁員的動作,我們既要認識到當前金融機構的“臃腫”,又要反思當前緊鑼密鼓推行銀行業擴大開放與數量化發展的“瘍癢”,還要多途徑深化對金融機構和類金融機構的普查,並站在經濟和政治雙重高度重新回顧金融發展的利與弊,看清當前金融深化改革的路障,消除盲目決策“鋪攤子”的內生性同質化風險。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當今我國銀行業的繁榮是建立在犧牲數以萬計實體經濟企業利益基礎之上的結晶,這種非理性的繁榮遲早要以常人不可理解的方式結束。

  筆者認為,當務之急需要金融管理層以匯豐裁員為教訓,全面強化全國範圍內的銀行與類銀行機構的監管與整治,做到該撤的撤、該並的並、該破産的破産、該整治的整治。特別是對小額貸款公司、投資公司、財務公司、P2P平臺、資金互助社等“類銀行”機構,要由各地政府金融辦牽頭,各地銀監局提供業務支援,組織公安、審計、經信委等多個部門開展普查式核查,並通過當地電視臺、廣播電臺以及各類資訊發佈平臺等,公開向公眾告知這些機構的業務經營範圍以及應執行的合法利率水準,從源頭避免非法集資和吸收存款,減少這些類銀行機構對金融生態環境的破壞。以此,凈化金融環境。

  在此基礎上,管理層還要看到當前我國銀行類機構數量上已經處於事實上的“飽和”,關鍵在於激發銀行業的創新活力以及用新的法律法規保障銀行業開展普惠金融的落實,走出銀行業以品質促發展的科學穩健發展之路。雷振華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