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銀行 > 銀行要聞 > 正文

字號:  

銀行混改雷聲:交行打頭陣 匯金減持釋放信號

  • 發佈時間:2015-06-06 07:42: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胡金華  責任編輯:王文舉

  國內銀行業要實現全面開放,外資可以收購中國的銀行業;銀行混業經營加速,將轉型成為國際投行,可以經營保險、證券,市盈率也將向國外同行看齊。

  中國銀行業“混改”已聽到樓梯響。

  6月1日,A股在經歷了5月28日暴跌之後,展開報復性反彈,其中銀行板塊漲幅最大,交通銀行強勢漲停,整個銀行板塊漲幅超過4%。隔日,市場傳出消息稱,交通銀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在一個月前已上報國務院,並且預計最快兩周內獲批。而在6月4日,交通銀行在港交所發佈公告稱,持續高度關注國家金融體制改革等方面的要求,仍在積極研究深化改革、完善公司治理機制的有關問題,目前未有應披露而未披露的資訊。

  消息虛虛實實,但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銀行業“混改”大幕正徐徐拉開。6月5日,《華夏時報》記者從相關渠道獲悉,在交通銀行試點“混改”身後,中國銀行有望成為下一個試點“混改”的國有大行,再加上4月份招商銀行推出了員工持股計劃,整個銀行業混合所有制改革大有“全面開花”之勢。與此同時,銀行拿到券商牌照的時間似乎也越來越近。

  “如果只是從面上進行高管激勵、員工持股計劃,而不徹底從根本上改變公司的治理結構,那麼即將開始的銀行業‘混改’也只是一句口號。在國有銀行紛紛上市完成第一步轉型之後,現在國家提出的混合所有制對於銀行而言,無疑是‘二次革命’。”6月3日,在談及對銀行業“混改”的看法時,上海一位剛從銀行監管體系離開、進入民營銀行任職的前監管官員對《華夏時報》記者稱。

  革命式“混改”

  在銀行業“混改”路上,交通銀行已先行一步。

  早在2014年交行發佈中報時,交通銀行副行長于亞利就曾表示,作為上市公司,交通銀行已形成了國有資本、社會資本和海外資本共同參與的股權結構,具備了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基本特徵,正在積極研究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公司內部治理機制的可行方案。此後一年中,交通銀行頻頻傳出“混改”動作,包括高管購買自家股票、用人制度更趨市場化、加大一線業務人員獎勵彈性、今年首次“出海”以13.534億港元購買巴西BBM銀行80%流通股權等。

  儘管如此,資産龐大的銀行業,在市場化之路上似乎並不順暢。

  在上述前監管官員看來,現在整個國有銀行業如同宏觀經濟一樣,面臨著息差縮窄、壞賬率增加、存款流失等多重困境,尤其在利率完全市場化的背景下,國有銀行比起市場化程度更高的股份制商業銀行來,挑戰更多。

  “這些年,從國有銀行經營狀況來看,整個盈利來源絕大部分都是靠息差,在利率管制的時代,這固然能鎖定大行的利潤來源,中間業務的發展佔比很小。但是整個銀行業息差縮窄一個點,對於銀行業尤其是國有銀行的利潤影響可能就是上千億元,現在進行公司經營業務以及股權架構上的變革,已經顯得相當迫切。”上述前監管官員向本報記者直言。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此前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也表示,在商業銀行混合所有制改革上,一是股權結構的改革,銀行公司治理的目標是維護利益相關者的權益;另一塊是公司治理。

  “現實情況是,一些國有銀行,國有比例過高,像四大銀行基本上都是這樣,這就使得中小股東一部分訴求不能夠很好地得到體現,將國有股比例適當降下來,騰出一些國有資金用於國家建設,還可以引進一些民營、外資等成分比較複雜的所有制的形式,使得股權結構更加多元化,能夠更好地體現市場的意志;在公司治理層面,國有銀行代表大股東的意志,在人事任命上還受到中央有關部門管理。在這種情況下,很多的利益相關主體,如股東、存款人和員工的利益沒有得到充分尊重,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銀行對資源分配和經營策略的扭曲。”連平指出。

  記者了解到,已經在探路“混改”方向的交行,其自2005年上市以來,股權結構也是最符合混合所有制基本特徵的,截至2015年一季度末,財政部持股比例為26.53%,香港上海匯豐銀行有限公司持股18.70%,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持股4.43%。

  匯金釋放的信號

  雖然6月4日交通銀行在香港發佈的公告對於“混改”方案依舊守口如瓶,但是外界依然關注這家國內第五大國有股份制銀行的“混改”之路。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核心,説到底就是國有股能不能減持、怎麼減持,國有銀行需要引進哪些資本,這些資本的進駐能不能給銀行的經營帶來積極的影響;第二,在吸引境內外各種資本進來之後,能不能擁有董事會的席位和話語權、決策權。從國有銀行自身來説,混合所有制的實行,要推進高管的股權激勵和員工持股計劃,而這一切都必須要和公司的經營業績掛鉤。”6月5日,上海高級金融學院一位教授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稱。

  而就在此前的5月26日,作為國內四大銀行的大股東中央匯金年內首次在A股減持工商銀行建設銀行的股權,金額分別為16.29億和19.06億元。此舉被外界解讀為啟動國有銀行“混改”的信號。

  對此,國金證券分析師馬鯤鵬指出,與社保對四大行多次減持行為不同的是,社保只是投資人的角色,是純粹的市場化操作,匯金作為四大行的國有控股股東,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減持。接下來,匯金進一步減持會跟銀行業“混改”的舉措相連,即通過大宗交易、定向轉讓的形式,將國有持股轉讓給作為戰投引入的民間資本。

  值得關注的是,從今年1月1日起,《國務院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銀行管理條例〉的決定》正式施行,其中明確規定:2017年,國內銀行業要實現全面開放,外資可以收購中國的銀行業;銀行混業經營加速,將轉型成為國際投行,可以經營保險、證券,市盈率也將向國外同行看齊。

  “兩次混改消息都能刺激銀行股不斷上漲,上次是去年11月,直接帶動大盤上漲,幾乎重演當年巴菲特買入美國銀行股的情景。當時由於美國市場對銀行股基本面的擔憂,使得銀行股的估值普遍在6-8倍左右,而巴菲特認為,混業經營給銀行帶來改善是當時市場所預料不到的,大筆連續買入銀行股,幾年後獲得30倍的超額收益。”6月5日,香港市場資深金融分析師李文凱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稱。

  銀行業重生?

  銀行業被資本市場充分認可,這顯然是一個頗具誘惑力的想像。在李文凱看來,國內銀行業在混業經營方面,目前已經擁有多張牌照,獨缺券商牌照,國內銀行想要向國外銀行看齊,券商經紀和投行業務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投行業務往往都是銀行利潤的重要來源。

  就在6月3日,市場有消息稱,交通銀行正在收購無錫華英證券,初始收購股份或為33.3%,其也是華英證券外方股東蘇格蘭皇家銀行持有的股份,很可能在下半年完成收購。除交通銀行之外,興業銀行今年也有望獲得券商牌照。不過對於收購券商事宜,記者致電兩家銀行相關人士,並未得到印證。

  早在今年3月初,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張曉軍就表示,目前證監會正在研究落實“新國九條”,研究銀行在風險隔離基礎上申請券商牌照的情況,但是目前尚沒有時間表。

  對此,馬鯤鵬6月5日在受訪時指出,商業銀行獲得券商牌照應該會很快了,雖然中國《商業銀行法》中還沒有作出修改銀行可以經營券商業務的許可,不過一般都是先有案例,再修改法律。

  連平也表示,從金融混業和市場成熟度的角度來看,銀行拿到券商牌照是大勢所趨,可能今年就有望成行。

  保險業內資深觀察人士指出,和當年五大國有銀行紛紛進入保險領域的場景一樣,從交通銀行開始,率先獲得中保康聯控股股權,成立交銀康聯,此後是建設銀行控股建信人壽、工商銀行控股成立工銀安盛人壽等。

  這一次,還是交通銀行嗎?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