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銀行 > 銀行要聞 > 正文

字號:  

曾剛:地方債務置換增加銀行轉型壓力

  • 發佈時間:2015-03-18 00:30:30  來源:中國證券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胡愛善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所銀行研究室主任 曾剛

  在現代經濟體系中,政府收支行為對經濟、金融運作有重要影響,在我國目前的體制下更是舉足輕重。過去一段時間中,地方政府債務及其發展可能對銀行業産生的影響,一直都是市場高度擔憂的問題。近期財政部下發通知,允許地方政府發行債券來置換存量債務,總額度為1萬億元。消息一齣,極大提振了市場信心,圍繞中國版“QE”的各種爭論也馬上成了關注焦點。在我們看來,債務置換儘管有短期效應,但它更重要的意義卻在於重塑中央地方財政關係,推動財政體制改革的全面深入。在這一點上,將其簡單類比為“QE”或“扭轉操作”顯然並不恰當。也正因為這種長期制度改革的背景,債務置換可能産生的影響,也遠不止于貸款與債券兩種資産的互換,銀行業的風險、收益以及未來的發展模式,或都將發生深刻變化。

  地方政府債務置換對銀行業的影響可以從短期和長期兩個角度來分析。短期看,主要是對風險結構、資産收益水準等方面的影響;長期而言,則與銀行的主流業務模式、客戶結構以及戰略發展方向密切相關。

  短期可緩解銀行流動性風險

  從市場的理解,置換能緩解銀行面臨的地方債務風險。有關地方債務的研究和討論已多,不再贅述。從之前的審計結果來看,地方債務償付的核心問題不在於其規模大到不能負擔,而在於期限錯配嚴重,大部分資金都流向了中長期項目,難以在短期內産生覆蓋本息償還所需的現金流。期限錯配意味著債務展期不可避免。

  展期的模式之一是銀行用新貸款來置換到期的舊貸款。但這種操作有兩方面障礙。一是監管約束,從2010年之後,監管部門加大地方投融資平臺貸款的限制;二是流動性約束,隨利率市場化加速推進,銀行負債來源的穩定性明顯下降,成本也大幅上升。在這種情況下,大規模貸款展期會給銀行帶來較大的流動性壓力。此外,考慮到貸款期限遠短于項目投資期,可能還需要後續多輪的展期操作。

  展期的模式之二是用地方政府發債來置換銀行貸款。與貸款展期相比,這種方案對存量問題的解決更加徹底,不會産生太多遺留問題。從財政部公佈的資訊來看,此次置換範圍是截至2013年6月30日的地方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存量債務中、2015年到期需要償還的部分。據2013年審計結果,截至2013年6月30日地方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存量債務中,2015年到期需償還18578億元,1萬億元的總債券額度佔2015年到期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的53.8%。這將大大緩解地方債務的本息償付問題,並改善銀行的流動性狀況。

  從利潤的角度來看,這次置換的影響還不太明確,要取決於宏觀政策環境以及銀行的資産定價情況。如果1萬億元地方債全部由商業銀行購買,發債所獲資金則全部用以償還銀行貸款本息的話,銀行利潤變化將取決於兩種資産的相對收益狀況。從目前情況看,債券平均收益率顯著低於信貸利率,這顯然會拉低銀行整體的資産收益率。當然,在間接的層面,這種置換對銀行利潤也會有正面效應。一是提高資金使用效率。考慮到債券的高流動性,置換可以加快資産週轉速度;二是降低監管成本。現有監管要求下,公共部門實體債權的風險權重為20%,低於一般工商企業的100%,這種資産置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節約銀行的資本佔用。此外,在信貸額度管理和存貸比限制方面,貸款與債券的轉換也能降低銀行達標的成本。

  長期將加大銀行轉型壓力

  在過去的發展中,規模快速擴張是中國銀行業的顯著特徵,也是維持其利潤高增長的重要基礎。從2003年到2014年,銀行業總資産從不到30萬億元,大幅攀升到160萬億元以上,年均增速超過20%。從外部環境講,如此大幅的規模擴張之所以可以實現,在於旺盛的有效信貸需求,而其中有相當大部分與地方政府直接或間接相關。從實際的償付看,這些投向地方政府的貸款信用風險不高,算得上是相當優質的貸款。

  2013年數據顯示,全國地方政府平臺的平均不良率僅為0.17%,其中省級平臺為0.03%,市縣級平臺不良貸款率分別為0.24%和0.28%。此外,交通運輸類平臺不良率則為0.29%。過去兩年中,隨經濟放緩,這些平臺貸款的不良率應有一定上升,但與一般企業貸款品質的嚴重下滑相比,安全邊際仍要高出很多。當然,這種高償付能力並非源於資金使用效率,更多地在於地方政府動用資源的能力。

  長期看,在債務置換以及與之相關的財政體制改革後,與地方政府相關的信貸投放將大幅減少,而可用於一般企業或個人的資金則相應增多。理論上,這種調整可能會提高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但實際上,在經濟週期下行的背景下,這種調整意味著銀行貸款組合的整體風險上升,亟需探索與之相適應的業務模式。具體而言,銀行需要幾個方面的創新與調整。

  一是業務模式創新。從長期看,財政體制改革並不是要否認城鎮化過程中地方政府合理的融資需求,而是通過管理體制和融資體制的改變來確保融資規模可持續,並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對銀行來説,通過業務模式調整來適應這種變化,不僅可以拓展自身業務空間,也有助於各項改革政策的順利推進。在趨勢上,未來政府債務將更多依賴直接融資,與之相適應的業務模式,也應逐步從傳統的信貸轉向財務諮詢、債券承銷以及債券投資等綜合服務,收入也從單一的貸款利息,轉變為債券收益和投資銀行業務收入等更為多元的形式。

  二是客戶結構調整。在相當長的時間中,地方政府都是商業銀行重要的客戶,也是支撐部分銀行規模擴張的重要力量。此輪財政體制改革,勢必對地方政府的融資能力形成較強的約束,融資需求將顯著下降。這種情況下,銀行必須要加快調整客戶結構,轉向議價能力較高,但規模相對較小的零售、小微業務領域。在過去幾年中,銀行業普遍加大了對這類客戶的投入。2014年,商業銀行的新增貸款中,個人貸款佔比最高,達到了28%,遠高於傳統的批發零售業和製造業。不過,需要指出的,這種客戶結構調整並不是容易的事情。長期與大企業、政府打交道形成的模式和理念,難以適應小微和零售客戶,儘管有些銀行在規模上實現了突破,但很快暴露出了嚴重的風險。加之網際網路金融在零售領域的迅速滲透所形成的競爭,銀行客戶結構調整之路依然任重道遠。

  總體上看,此次債務置換不僅是地方政府債務存量的處置,更重要的是財政體制改革中的重要一環,是對地方政府融資能力的約束和融資模式的徹底改變。這一變化對銀行的影響,也不僅僅是資産結構調整或降低了存量風險,更重要的是給銀行提出了業務模式重構的挑戰。具體地説,財政部43號文終結了既有的模式,而新模式應該如何?還需要銀行通過轉型與調整來探索,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明確的方向。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