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銀行3大坎要跨:社交大數據如何變金融大數據
- 發佈時間:2015-01-19 03:36:20 來源:解放日報 責任編輯:孫毅
18日,首批民營銀行中的深圳前海微眾銀行開始試營業。微眾銀行相關負責人表示,試營業為銀行股東、銀行員工辦理開戶;邀請目標客戶參與業務體驗;與此同時加強同業聯動,建立合作關係。目前,一些“隱形”障礙和困擾仍擺在這家網際網路銀行面前,亟待突破。
如何破“金融基礎設施”障礙
“網際網路金融面臨首要挑戰是基礎設施建設。”微眾銀行行長曹彤認為,線上身份識別是網際網路金融最重要的基礎設施。
由於不設物理網點,無營業櫃檯,遠端開戶成為微眾銀行首先要解決的問題。然而,根據目前監管政策,客戶開立銀行賬戶等都必須進行面簽,這一強制規定一度被認為是網路銀行的最大障礙。
據了解,微眾銀行將使用“人臉識別”技術代替傳統“面簽”的身份驗證方式。但此模式能否得到監管認可?可喜的是,央行近日下發了《關於銀行業金融機構遠端開立人民幣銀行賬戶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對銀行遠端開立賬戶提出框架性意見。
“只要能達到保護投資者的目的,通過其他辦法解決面簽問題並非不可。”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郭田勇認為。
“社交大數據”如何變“金融大數據”
在“人臉識別”驗證身份後,據稱微眾銀行將通過“大數據分析”方法對申請人發放具體貸款。
據微眾銀行介紹,微眾銀行的大數據系統匯集了40萬億條數據資訊,因此微眾銀行不需要調查信用、到府擔保,整個服務依託于網際網路。
據了解,微眾銀行的網際網路大數據借助騰訊旗下各種平臺的資源,主要運用社交網路上的海量資訊,比如線上時長、登錄行為、虛擬財産、支付頻率、購物習慣、社交行為等,為用戶建立基於線上行為的徵信報告。
業內人士表示,微眾銀行會利用騰訊不同數據源,通過採集並處理包括即時通信、電商交易、虛擬消費、關係鏈、媒體行為和基礎畫像等數據,並根據統計學方法,得出信用主體的信用得分。
但是,社交大數據得出的信用評分並不能簡單地與金融信用畫等號。事實上,數據採集量越大,可能帶來的“數據噪音”也越多。
廣東網際網路金融協會秘書長朱明春認為,由於騰訊的“社交屬性”大於“金融屬性”,以騰訊資源為主導的微眾銀行仍面臨信用評分系統存在無效資訊干擾等問題,信用模型的建立可能需要不斷修正。
股權結構是否存在隱患
公開資訊顯示,微眾銀行共有10名股東,3家發起人深圳市騰訊網域電腦網路有限公司持股30%、深圳市百業源投資有限公司和深圳市立業集團有限公司分別持股20%。
微眾銀行其他7名法人股東分別是:深圳市淳永投資有限公司(持股9.9%),深圳市橫崗投資股份有限公司(持股5%),深圳光匯石油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持股4%),涌金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信太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深圳市金立通信設備有限公司(各持股3%),中化美林石油化工集團有限公司(持股2.1%)。
“從目前來看,騰訊對微眾銀行的發展可以説是‘全力支援’,光是提供徵信數據這一點,其對微眾銀行的貢獻就顯然超過30%。”朱明春説。多位業內人士表示,由於騰訊對微眾銀行付出的資源“明顯較大”,這一股權結構可能為未來微眾銀行的發展埋下隱患。
近期,阿裏係螞蟻金融服務集團與天弘基金的另一股東內蒙古君正能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之間有關增資入股天弘基金引起的糾紛,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