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3日 星期天

財經 > 銀行 > 銀行要聞 > 正文

字號:  

遼農信社不良率逾四成 西部某地涉農貸款100%逾期

  • 發佈時間:2014-12-18 07:41:18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張莫 林遠  責任編輯:張明江

  經濟下行週期,三農貸款壞賬問題逐漸浮出水面。《經濟參考報》記者日前在多地採訪發現,不少基層商業銀行和農信社正深受其擾。以遼寧省為例,業內人士透露,今年前11個月,該省60多家農信社總規模約為600億元的農戶貸款中,250億元為不良貸款,不良率逾40%。另據一位商業銀行工作人員透露,在西部某些地區,涉農貸款接近100%逾期。

  業內專家表示,涉農小額信用貸款由於鮮有抵押物和擔保方的引入,壞賬壓力高企現象普遍,這也是現代農業和金融體系出現衝突所致,目前二者還沒有形成任何一種可以相互依託和互補的體制。

  “這幾年農信社的情況都不太樂觀,今年逾四成的不良率還是在當地政府加大清收力度背景下的數據。”一位了解情況的業內人士對記者説,農信社在各地都是獨立法人,貸款不需要“層層報批”,貸款風控比不上銀行,因此壞賬率更高。

  比起農信社,體制更為完善的商業銀行的涉農貸款資産品質情況要好得多,不過在某些農業大省,三農貸款壞賬問題也較為嚴重,有的地方涉農貸款不良率甚至達到6%或7%,遠高於商業銀行整體的不良率水準。“尤其在經濟下行週期,銀行貸款‘良’也可變為‘不良’,今年的壓力非常大。”一位商業銀行支行人士坦言。

  記者了解到,三農金融壞賬問題久未根治。近年來,一些主打小微企業貸款的銀行更多地將觸角伸入農村地區,並且積極進行産品創新,引入更多擔保方式或是增加可處置的抵押物品種。不過,“控制風險”依然是其面臨的首要挑戰。

  某國有銀行地方分行的三農金融業務負責人表示,目前大部分涉農擔保都引入了反擔保措施。“在涉農貸款方面,現在我們主要和國有背景的擔保公司合作,我們也想和民營擔保公司合作,但是很多民營擔保公司對農村市場的信用環境不看好,對於涉農擔保都非常小心”。

  在增加抵押物品種方面,一些銀行也在嘗試農房(小産權房)抵押、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等。“這方面的嘗試基本上都需要當地政府的支援和認可,否則,若貸款出現不良,金融機構很難將抵押物變現。”上述銀行三農金融業務負責人表示,即便如此,商業銀行也非常擔心,由於一些抵押中心或是流轉平臺尚不完善,銀行處置抵押物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也是很多銀行對這一嘗試態度謹慎的原因之一。

  在業內專家看來,涉農貸款的風險和壞賬問題只是涉農金融長期裹足不前的一個表像,其背後的深層原因在於現代農業和金融體系之間存在矛盾。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過去人們長期把商業銀行看作是國家的財産,但是現在已經是國家控股的股份制企業,資産除了國家以外還屬於各個股東,某種程度上他們追求利潤對股東負責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商業銀行的存在和其基本追求,跟支農項目有內在的糾結和矛盾。

  一位商業銀行基層人士對記者坦言,涉農貸款某種程度上是“吃力不討好”的業務。“和給一個大企業貸款相比,你付出的各方面的成本一點不少,也需要派信貸員反覆調研,但是一筆貸款的利潤其實非常有限。”他表示,受壞賬問題困擾,很多本該主攻三農貸款的農信社近年來也已逐漸淡出農村市場。

  儘管今年以來,國家出臺了不少支援三農金融的政策,包括“定向降準”“將享受稅收優惠的農戶小額貸款限額從5萬元提高到10萬元,並把對縣域農村金融機構保險業收入減按3%徵收營業稅的稅收優惠政策,延長至2016年底”等,但是都不能根本解決這一矛盾。

  “現代農業和金融的體系衝突就在於,有些根本性制度是不可能改變的,是讓農村去適應金融,還是讓金融體系去適應現代農業的現實需求,目前還沒有形成任何一種可以相互依託和互補的體制。”陳錫文説,克服這一矛盾,僅僅靠行政命令不行,關鍵是如何使商業銀行的可持續性和農民的需求結合起來,這也是十多年來中國農業一直在爭論卻沒有解決好的問題。

  據了解,在全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專門為農業農村金融服務設置金融機構的國家不足十分之一。專家認為,中國擁有如此巨大的農業農村市場,切實需要專門設置一個為農業服務的金融機構和體系。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