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是否需要信用卡?如何樹立良好的信用觀念?隨著9月開學季的到來,這些問題再次成為關注焦點。多位業內人士對經濟日報記者表示,校園金融服務要堅持“開正門、防風險、正觀念”。
對於備受關注的大學生開辦信用卡一事,記者走訪北京地區的多家銀行網點發現,目前普遍推薦大學生“辦副卡”,即與其父親或母親的信用卡綁定,開辦一張父母信用卡的副卡,所有欠款由父母償還。
那麼,大學生能否脫離父母獨立開辦信用卡?部分商業銀行明確表示,大學生不能獨立申請信用卡,因為他們尚未工作、無收入、無還款來源;部分商業銀行表示,大學生可以嘗試申請信用卡,但此申請可能被風險控制系統攔截,即便通過了審批,信用卡的額度也很低甚至為零,相當於銀行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張“借記卡”,但該卡附加了信用卡權益,如電影、餐飲優惠和積分等。
大學生信用卡業務收緊具有歷史原因。此前,乘網際網路金融的東風,部分未經監管審批的機構違規開展校園貸款業務,一度亂象頻出,如濫發高利貸、暴力催收、裸條貸款等,嚴重侵害了大學生的合法權益。為此,金融管理部門、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于2017年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校園貸規範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要求疏堵結合、打開正門、紮緊圍欄、加強治理。
如何打開正門?《通知》明確提出,鼓勵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進一步針對大學生合理需求研發産品,提高對大學生的服務效率;經監管部門批准設立的機構,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根據大學生群體的風險特點,開發既能滿足大學生需求,又能有效控制風險的校園金融産品。
大學生有哪些金融服務需求?“大學生處於學習成長的階段,多數人首次離開家庭進入校園,除了學生補貼、兼職收入等,暫未産生獨立的收入來源,但會發生衣食住行等消費行為。”中國工商銀行總行個人金融業務部網路金融處副處長江忠明説,其金融服務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5個方面。一是賬戶管理需求,以“校園一卡通”為代表;二是金融知識普及與消費者權益保護需求,以反詐、投資者教育資訊為代表;三是支付需求,以美食、出行、休閒娛樂等消費為代表;四是融資需求,以部分畢業生、準畢業生的創業、購房、家裝、購車需求為代表;五是日常理財需求。
江忠明介紹,為了更好滿足以上需求,工商銀行於今年6月至8月,以“幫助青年擇業、支援青年創業”為主題,面向全國應屆畢業生、準畢業生,結合畢業消費、擇業就業、入職發薪、租房安家等場景,邀請外部專家講解擇業資訊,推出代發工資、辦卡優惠等入職禮包以及創業、安居等金融服務方案。
打開了正門,更要堵偏門。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認為,一方面,要採取多種措施,加大整治力度,堅決遏制違規借貸無序蔓延。其中,公安、法院等部門要主動、及時介入套路貸、高利貸、暴力催債等違法行為,有關部門要加強配合、協同發力,防止非法“校園貸”死灰複燃;另一方面,正規金融機構提供校園信貸服務時,要加強對第二還款來源的審核,從源頭上把控信貸風險,堅持“剛性扣減”原則,金融機構在授信審批、額度調整時,在本行核定的總授信額度的基礎上,要扣減申請人在其他金融機構已獲得的累計信用卡授信總額,從而避免過度授信、多頭授信。
從長遠來看,還要進一步正觀念、補教育。近期,多地金融管理部門已開展了“金融知識進校園”活動,幫助大學生樹立理性的投資消費理念、提升金融風險防範能力、提高金融素養。“信用是經濟身份證,是大學生的隱形簡歷。”董希淼説,大學生要理性借貸,借貸後要及時還貸,確保自身的信用記錄良好,杜絕過度消費、過度借貸。同時還要保護好個人資訊,切忌輕易通過網路途徑貸款,向非法金融機構洩露個人資訊。 (經濟日報記者 郭子源)
(責任編輯:易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