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8日 星期三

股改上市“黃金十年”已逝 銀行業未來如何突圍

  • 發佈時間:2015-10-28 07:47:42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胡愛善

  2015年以來,隨著經濟進入新常態,利率市場化的如期而至,網際網路金融創新模式的倒逼,銀行正面臨著業績增速下滑、資産品質承壓的空前考驗,在盈利模式和經營策略上經歷著再一次的蛻變。

  10月27日,是中國建設銀行率先在香港掛牌上市十週年,也是內地大型商業銀行股改上市十週年。十年間,銀行業資産規模迅速擴張,盈利能力持續增強,經歷了從股改上市以來脫胎換骨的巨變。

  2015年以來,隨著經濟進入新常態,利率市場化的如期而至,網際網路金融創新模式的倒逼,銀行正面臨著業績增速下滑、資産品質承壓的空前考驗,在盈利模式和經營策略上經歷著再一次的蛻變。

  銀行業涅槃:股改十年脫胎換骨

  “財務重組(剝離不良資産、國家注資)、股份制改造、引入戰略投資者、完善公司治理、建立現代銀行管理體制、上市……”中國銀行戰略研究部副總經理宗良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回憶著國有大行的上市路徑。

  對於長期扮演國有企業“提款機”、具有濃厚行政色彩的五大銀行,上市對於銀行業是一場涅槃重生。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中國經濟遭遇嚴重下行風險,中國銀行業不良貸款率高達30%~40%。1998年財政部發行2700億元特別國債用於補充國有商業銀行資本金,1999年四大行向四大資産管理公司剝離1.4萬億元不良資産。但到2001年底,中國加入WTO後,四大國有銀行仍處於資不抵債的狀況。

  “核心問題是銀行發展機制,沒有建立新的風險管理體系,否則不良貸款還會增加。”宗良説,改變體製成為銀行涅槃的“藥方”。

  2002年2月,第二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明確,具備條件的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可改組為國有控股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條件成熟的可以上市,由此拉開了國有銀行股改上市的大幕。

  完成股改後,引進國際戰略投資者將國有銀行帶到資本市場的舞臺。2006年10月27日,建行率先登陸H股市場,成為國內第一家上市銀行。隨後兩年,工行、中行、交行和建行先後在H股、A股市場上市,2010年7月,農行登陸A+H股市場,標誌著國有大行上市征途的全部完成。

  平安銀行行長邵平近期回顧銀行業十年時表示,産權改革和資産剝離,是商業銀行這十年快速發展的原始動力。從2000年開始,政府“刮骨療傷”,先後3次剝離商業銀行不良資産,規模總量超過2.6萬億元,使當時處於“技術破産”邊緣的銀行業終於甩下沉重包袱,從而為接下來“低不良、高增長”的浴火重生奠定了基礎。

  在國有大行嘗到上市的“甜頭”之後,股份制銀行以及城商行相繼進入上市的陣營,目前登陸A股的上市銀行共計16家,實現H股上市的城商行、農商行共計5家。

  過去十年:規模擴張導向成就銀行業“黃金時代”

  “過去十年,銀行業發展主要得益於中國經濟蓬勃發展的時代背景,中國經濟享受了入市、經濟改革和勞動力等多重紅利,再加上國有銀行股份制改造,從內部改革到外部經濟環境為銀行業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契機。”華夏銀行發展研究部戰略研究室負責人楊馳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銀監會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末,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産為187.8758萬億元,同比增長15.0%;總負債為173.4636萬億元,同比增長14.2%。

  事實上,過去十年銀行業經歷了從小到大、由弱變強的快速成長蛻變。在回顧銀行業發展時,楊馳坦言,主要是以粗放型發展為主,因為過去中國經濟向好,對商業銀行客戶選擇能力、風險管理能力、産品創新能力沒有提出太高的要求,銀行經營是以規模為導向的。在利率保護情況下,銀行坐吃固定利差,商業銀行動力在於做大規模,規模越大效益越好,這使得銀行對客戶選擇以地方融資平臺、大中型企業為主要客戶對象,盈利有保證,風險較小且行業穩定。近五年,商業銀行加快了高端個人客戶市場的挖掘,從而帶來了銀行業飛速發展的“黃金十年”。

  未來十年:銀行業“白銀時代”如何突圍?

  早幾年,銀行“利潤高得不好意思説”言猶在耳,轉眼間世道驟變。近兩年來,不僅是國有大行還是多數股份制銀行,凈利潤增速陸續進入“個位時代”,工行、建行、農行等三家國有大行2015年上半年的凈利潤增速甚至不足1%。股份制銀行在2015年上半年,除了平安銀行保持了雙位數凈利潤增速之外,興業、民生、招商、浦發等第一梯隊股份制銀行凈利潤增速均降至個位數。

  與此同時,不良“雙升”如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懸于銀行業頭頂。截至6月末,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良貸款餘額1.8萬億元,同比增長35.7%,比年初增加3222億元,已達去年全年增量的1.25倍;6月末,不良貸款率1.82%,較年初上升0.22個百分點。銀行業的不良貸款已經連續反彈14個季度,並且未出現拐點的徵兆。

  相較于2003年高達40%的不良資産壓力,此輪銀行業資産品質再次承壓,但兩者存在明顯差別。楊馳分析稱,上一輪商業銀行不良資産主要是體制性包袱所累,這輪不良資産更多是經濟下行壓力下,市場主體經營狀況惡化,更多為市場化因素所致。在解決手段上,這輪銀行化解不良資産須借助市場力量,以盈利化解不良資産,轉讓和資産管理公司合作化解,再次動用財政手段的可能性很小。

  “未來十年是銀行業的白銀十年。”在楊馳看來,由於中國經濟增速放緩,銀行業面臨著不確定性較大的宏觀環境。一方面,鋼鐵、水泥、石油等舊産能結構增長空間存疑,産能結構調整效果有待觀察;另一方面,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新興産業處於初創期,這種複雜的經濟結構換擋,意味著商業銀行的商業模式沒有形成很強的核心競爭力。

  “傳統行業有可能煥發新的升級,新興行業商業模式還不成熟,對銀行選擇行業和客戶提高了要求,風險在增加。”楊馳表示,由於銀行面臨著資本充足率、資金來源約束和風險管理約束,決定了其規模不能像以往盲目的擴張,要真正以效益為中心,銀行業進入精耕細作的時代。

  10月24日,央行在下調存貸款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的同時,放開了存款利率上限浮動區間,利率市場化改革宣告基本完成,銀行實現了完全自主定價,這意味著銀行以存貸利差為主的傳統盈利模式即將終結,未來競爭將更加激烈。

  近年來,受到利率市場化改革、網際網路金融的衝擊,對商業銀行的商業模式、客戶模式和産業選擇都提出新的要求。一位股份制銀行個金部負責人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利率市場化帶來銀行資金成本上升,倒逼商業銀行追求更高收益率的投資,同時,這將使得銀行風險偏好上升,轉向風險較高的中小企業,對商業銀行風險定價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事實上,伴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接踵而至,昔日“躺著賺錢”的銀行已經放下姿態,進行精耕細作的探索。建設銀行副行長楊文升近日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專訪時就表示:“新常態也好,過去也好,風險管理是永恒的話題。”

  以建行為例,提升風險管理能力主要圍繞兩個層面展開——專業化和精細化。在專業化方面,過去評價客戶更多是資産負債和損益表及各類財務數據,如今,認真研究每個行業,對每一行業走勢做出判斷,研究整個行業企業的商業模式,商業模式吃透後才能研究選擇客戶的標準。在精細化方面,不僅是分析趨勢和特點,同時還需要盡可能掌握企業每一天的變化,加強風險預警,根據趨勢和特殊因素對企業做出判斷。

  普華永道銀行業研究報告顯示,五家大型商業銀行不僅進一步推動多元化經營,也在積極把握國家政策機遇,響應“一帶一路”戰略,伴隨人民幣國際化的步伐加強國際化佈局。股份制銀行則加大利用同業資金,並加大了債券、信託受益權等投資業務比例,擴大了投資收益水準。同時,大力開拓輕資本業務,帶動手續費及佣金收入增長。

  對此,在楊馳看來,憑藉強大的資本實力、管理經驗和先進系統,大型國有銀行跟隨客戶“走出去”的需求,能夠在人民幣國際化和中國對外貿易投資中加快實現商業銀行國際化。

  “沒必要所有銀行都走國際化道路,中國並不缺少大型銀行,缺少的是有特色、深耕本土的銀行。”楊馳表示,中小銀行更多是以本土化、區域化業務為主,銀行同質化的現象會逐漸打破,經營差異將越來越明顯。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