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18日 星期四

財經 > 銀行 > 理財産品 > 正文

字號:  

近半銀行理財産品“零信披”

  • 發佈時間:2016-03-16 08:13: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沈佑榮  責任編輯:劉波

  長江商報消息信披猶抱琵琶半遮面,銀率網跟蹤監測60家銀行發現——

  銀行理財産品資訊披露猶抱琵琶半遮面。日前,銀率網發佈監測報告稱,其持續跟蹤60家銀行發現,雖然銀行理財産品信披有所改善,但仍然存在不全面、不穩定等需要改進之處,其中,近半信披存缺陷。

  銀行理財規模達23萬億

  近一年來,隨著央行7次降息、8次降準,銀行利率持續下滑,但銀行理財成為居民、機構及上市公司追捧對象。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底,銀行理財資金賬面餘額達23.5萬億元,其中,全國性股份制銀行理財産品存續餘額9.91萬億元,同比增長70%,首次趕超國有大行的8.67萬億元。

  記者查詢發現,在銀行理財規模中,一般個人類産品存續餘額達到11.64萬億元,佔全部理財産品資金餘額的一半。此外,機構專屬類産品存續餘額約為7億元,佔了總規模的三成。在投資結構上也有了明顯變化,債券及貨幣市場工具、銀行存款、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産三大類資産合計佔了理財餘額的90%。

  值得注意的是,在收益方面,非保本型産品規模上升較快,非保本浮動收益類産品餘額17.43萬億元,佔整個理財規模的七成多,相反,保本浮動收益類産品餘額3.64萬億元,下降至15.49%,保證收益類産品餘額2.43萬億元,下降至10.34%。

  理財産品信披有待改進

  儘管理財市場日趨升溫,但理財産品信批方面仍有待改善。

  3月10日,銀率網分析師閆自傑告訴記者,2013年,針對銀行理財産品信批不規範、不全面、不及時問題,銀監會曾推出全國銀行業理財産品資訊登記系統,以備案登記的方式強制銀行對監管部門披露理財産品資訊。為此,銀率網選取有代表性的60家銀行持續跟蹤,結果顯示,不少銀行在理財産品信批方面有改進,但仍存在不全面、不穩定、時滯性和藏得深等問題。

  據介紹,廣發銀行、天津銀行、匯豐銀行發行和到期資訊披露情況轉好,但興業、恒豐等7家全國性銀行産品信批品質較差。如産品説明書披露方面,從34家增至41家,整體有所改善,但還有上海銀行、廈門銀行、深圳農商行等19家銀行未在官網披露産品説明書。

  理財産品運作一直是投資人關心的熱點,也是産品信披的薄弱環節。銀率網報告顯示,監測的60家銀行中,僅有11家披露了全部産品的運作資訊報告,27家無資訊披露,剩餘的雖然披露了,但缺乏關鍵資訊,甚至無實質內容,多以“産品運作情況良好”概括。

  至於産品到期資訊,雖然不太及時、全面,但大部分銀行都會披露,唯獨法興銀行、韓亞銀行、東亞銀行和大華銀4家銀行不披露産品到期資訊。

  值得提醒的是,雖然到期資訊披露有所改善,但客戶體驗較差,用戶查詢不便。如浦發銀行到期公告須下載到電腦才能查看,恒生銀行資訊發佈位置不明顯,需打開多層窗口才行。

  信披“靠自覺”尚需時日

  “沒有文件要求銀行必須披露。”針對理財産品信披問題,一家上市銀行辦公室負責人陳先生説,目前,之所以各家銀行的産品信披存在差異,或源於各家銀行經營策略。

  一國有大行湖北省分行的潘先生表示,購買理財産品的個人投資者大多習慣於在櫃檯購買,因此,銀行在網路上披露存在缺位。至於機構投資者,銀行會有專人與之溝通。

  對此,不少投資者表示,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生活節奏較快,更習慣於坐在家裏用一部手機搞定。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副教授冀志斌認為,銀行本身在做理財産品的時候做的是表外業務,表外業務對資訊披露的要求不那麼嚴。此外,市場競爭激烈,有些産品的運作預期情況不一定理想,為了穩定投資人信心,銀行也不願意披露。因此,靠銀行自覺披露表外業務不太現實。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