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公司一直以來對技術進步所持有的樂觀主義,在全球範圍內,遭遇到來自社會和學術界越來越多的質疑與挑戰。技術杠桿讓谷歌、臉書等科技巨頭具有了更大的規模優勢,但公眾擔心,他們帶來的社會價值和社會風險,都會因此而放大。現在,國內的網際網路的從業者和研究者,也開始關注、思考新技術帶來的風險與責任。
3月20日,今日頭條創始人兼CEO張一鳴對話清華大學經管學院院長錢穎一,談到科技平臺應該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不能只看成長,不看責任,否則,就會有盲目的科技樂觀。”張一鳴説。

錢穎一和張一鳴的對話從3月21日晚上7點開始,持續了兩個小時,清華大學700多名師生旁聽了對話。話題從求學、創業、行業競爭慢慢過渡到平臺科技公司的社會責任。錢穎一梳理了近期全球網際網路巨頭在企業社會責任方面遭受的挑戰,然後詢問張一鳴對此的看法。
張一鳴説,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科技公司享有技術杠桿的紅利,規模效應變大,對社會的影響也越來越大。成為平臺的科技公司,在一定程度上變成水、電、運營商一樣的社會公共基礎設施,會影響到大量用戶、客戶和其他企業,這時,你必須去承擔一些社會責任,有一些事情,你不做就沒有人做了。
具體到今日頭條承擔的社會責任,張一鳴把今日頭條肩負的社會責任,概括為三點:科技創新的責任,內容建設和資訊服務的責任,平臺治理的責任。
首先是科技創新責任。張一鳴闡釋説,科技創新是科技公司的基本要求。科技企業需要通過創新來創造價值,給社會帶來好的方法,推動經濟的發展。今日頭條目前成立了人工智慧實驗室,聘請國內外院士作為技術顧問,成立技術戰略委員會,“以用戶利益為核心”,負責任地將人工智慧等科技應用到社會更多領域,推動社會進步。
其次是內容建設和資訊服務的責任。張一鳴説,履行這一部分的責任,重點是促進更多正能量資訊的創作與傳播。今日頭條開創頭條號千人萬元計劃,大力促進原創內容生産,豐富平臺上提供的資訊,同時建立了4000多人的內容審核編輯團隊,應對海量內容創作和消費的快速增長給審核工作帶來的挑戰。今日頭條也利用推薦技術和傳播能力,將平臺優勢應用到公益領域,創造社會價值。以“頭條尋人”為例,通過精準地域彈窗,提高社會尋找走失者的效率,曾經一天找到29位失蹤者的紀錄。截至目前,已成功幫助5000多個家庭團圓。
最後是平臺治理責任。張一鳴表示,作為一家資訊平臺,積極配合政府監管,維護平臺生態健康,是企業不可推卸的責任。目前,今日頭條已有的實踐,包括建立演算法模型打擊標題黨和低俗資訊,與密西根大學合作建立反謠言聯盟,並持續保護創作者版權和用戶個人資訊、隱私等。
“社會責任”是今日頭條2018年的關鍵詞之一。在三月初的公司年會上,張一鳴把社會責任、公司治理與全球化,列入了2018年整個公司最重要的三件事。也是在這次年會上,張一鳴提出了提煉後的今日頭條企業責任觀,包括正直向善、科技創新、創造價值、擔當責任和合作共贏五點。
“一個企業做到了正直向善,社會才會把更多重要的事情交給它來做。”張一鳴在年會上説。
(責任編輯:暢帥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