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否認移民:我是既得利益者 跑了算什麼
- 發佈時間:2014-12-30 07:50: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張少雷
王石,1951年生,萬科集團董事會主席。1973年轉業後曾就職于鄭州鐵路水電段,1978年畢業于蘭州鐵道學院給排水專業,本科學歷。其後,先後供職于廣州鐵路局、廣東省外經貿委、深圳市特區發展公司。1984年組建萬科前身深圳現代科教儀器展銷中心,任總經理。1988年起任萬科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1999年起不再兼任公司總經理。2011年赴哈佛遊學,2013年赴康橋大學做訪問學者。
“中國商人,喜歡探險,喜歡大自然”,這是王石對自己的“定義”。
63歲的王石,仍有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以及自省精神和思考能力,卻少見歲月痕跡。
王石也認為自己特別,“國內和國外都難找到我這樣的企業家”。
他是全球最大住宅開發公司的創立者。1999年,為了讓萬科完善現代企業制度,他辭去總經理一職,遠離公司管理層,選擇登山探險。2010年,他已完成“7+2”目標—攀登世界七大洲最高峰,徒步抵達北極、南極點。至今,他是中國登頂珠峰的最大年齡紀錄保持者。
作為萬科董事長,他不過問公司日常管理,但留下的團隊和建立的機制,卻讓萬科保持高速成長。2011年,萬科突破千億規模。這一年,王石開始攀爬另一座“高峰”,到美國哈佛遊學。兩年半後,又轉戰英國康橋。
2014年,萬科銷售規模跨過2000億。
有人問:“王石何時回萬科?”他答,“從未離開,何談回歸”?
有人換種問法:“會不會復出?”他答:“無論如何不會復出”。
按規劃,王石的訪學最早要到2017年才“畢業”。那時他已66歲,辭去萬科總經理後的第18年。
12月18日晚,剛從倫敦回北京、還沒倒時差的王石接受記者專訪。所談話題從企業管理到人生哲學,從商業價值到宗教科學。
“作為一個商人”,仍是他回答問題時的習慣性開頭。
“人生中最舒適的狀態”
商人王石來到中世紀小鎮康橋後,漫步美麗的劍河,聽大教堂的鐘聲,説自己體會到一種“從沒有過的感覺,好像與牛頓的靈魂為伍”。他説下午四點半的劍河邊,落葉金黃,夕陽西下,“你和學者就坐在這聊天,如沐春風的感覺”。
王石坦言康橋的遊學生活,是他自深圳創業以來,人生中真正最舒適的狀態。
這和此前在哈佛形成鮮明反差。
2011年,王石到哈佛東亞研究所訪學,首先要過語言關,其次是要當個好學生。每天步行上課,晚上回公寓做作業幾乎都要熬到淩晨。“太辛苦了,差點就抑鬱了”。哈佛之後,王石已可以用英文和教授們討論哲學話題。熟悉王石的人説,“你可能這輩子不會看到一個如此熱愛學習的人”。
哈佛遊學之後,2013年,王石轉戰康橋大學彭布魯克學院做訪問學者,研究方向是猶太宗教和文化。每天做課題、泡圖書館,和導師交流。有了哈佛的基礎,少了課程和考試,自然輕鬆很多。
猶太文化在中國人眼中略顯冷僻。王石選擇研究這個課題,是因為他認為這是觸及世界“本源”的問題。“了解西方文化,一般有兩個角度:一是哲學,二是宗教。我選擇了從宗教入手。而選擇宗教就不能離開猶太”。
一旦進入宗教話題,王石就很難被打斷。他從佛教、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的異同,一直會談到宗教的起源、流派和演變。
“一般談宗教,很多人問,你信不信?為什麼信?為什麼不信?但我不是從這個角度”。剛到哈佛,王石研究基督新教倫理如何影響資本主義精神、二戰之後美國宗教信仰的變化等。他還跑去教堂,體驗當地人的宗教生活,觀察宗教信仰怎樣影響生活。
“你信神嗎?”這是王石經常被問到的問題,“我經常糾正很多問我信仰的人,在西方信仰是很隱私的問題,但我們的文化不這麼認為,也不覺得應該尊重。”
即便如此,王石並不避談自己遊學前後的變化:“我最初是個無神論者,後來是個科學論者,而現在—我持‘不可知論。
“對宗教信仰的態度,不置身其中是沒有感覺的,很多困惑是無法解釋的。”
“不可知論者”王石希望通過研究宗教追溯文化根源的計劃才剛開始:明年底結束康橋訪學,2016年打算到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研究基督教起源,接著到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大學研究伊斯蘭教,至少到2017年才能“畢業”。
其實王石一直在尋找自己。財經作家吳曉波為王石新書《大道當然》作序,提到中國企業家的身份焦慮。王石對此表示認同,“所謂身份焦慮,對我們來講,就是不確信,沒有安全感”。
海外遊學,也是王石尋找答案的過程,“尋找自己的身份定位,你是誰?”一方面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商人地位,另一方面是這個傳統中商人與官員之間的關係。“我這個商人到底是什麼?我們是否具獨立人格?所以,不焦慮才怪!”
在哈佛,王石修了一門課,中國傳統哲學。“我覺得我不了解中國,出國後越發覺得不了解,尤其不了解我們的過去,不了解先秦諸子,不了解我們從哪來、要到哪去”,他甚至把哈佛教授請到中國,為萬科員工講課。
“你説我出國後學什麼?恰好是倒過來,(傳統文化)裏面有很多值得借鑒的地方。我們的問題是,把過去割斷了,而割斷的主要是那些好的東西,至於不好的東西,想割也割不斷。”
在他的新書結尾,王石寫到要開放自己,接納新事物,“人生60,才是開始”。
狀態最好的萬科
1999年,王石辭去萬科總經理職務時48歲,正是年富力強時。
辭職的原因,王石的解釋是,深感傳統文化中的“人治”、“領袖式的管理”與現代企業管理制度不相容。
上世紀80年代美國的王安電腦,幾乎與蘋果公司齊名。但1992年,其創始人王安去世後兩年,公司宣告破産。“過了20年,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王安電腦,而蘋果已是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
現代企業制度,一直是王石信奉和推崇的。“萬科信奉的是團隊化、制度化、透明化,淡化個人角色。你親力親為,你是創始人,又年富力強,你在那裏,就不可能淡化,所以唯一的方法是遠離它。”
辭去總經理的第一天起,王石不再介入萬科具體事務的管理。時間多了起來,他開始探險,登最高峰、飛滑翔傘、玩帆船、劃賽艇,他提到《海底兩萬里》、《魯濱遜漂流記》這些書對他的影響,也承認“當然還有英雄主義情節”。
王石的這種抽離,業界一開始難以理解。“當時觀點分兩種,一種認為很可惜,認為如果我不是過早退出公司管理,萬科可能更好,好像我是自廢武功;另一種聲音是覺得我企業玩不下去了,靠登珠峰來出名”。
“哪有這麼出名的企業家去登山送死的?”王石自嘲。
“有段時間,只要我一進山,萬科股票就會微跌,一齣山,萬科股票就會恢復。這説明股民還是有疑慮的”。直到2003年王石登珠峰時,事情才發生了變化。“登珠峰時股票沒掉,登珠峰回來股票還往上升,説明股民已適應了”。至今,王石仍然是登上珠峰的最大年齡紀錄保持者。
“不是公司離不開你,是你離不開公司。很多企業老總覺得忙不過來,我想總有一天,你是要離開的,因為一個人的工作週期是有限的,生命是有限的。當我不在,公司仍然運轉得很好,才更能顯示出我的成功”。
王石辭去總經理後,一直推動兩件事,一是萬科成立建築研究中心,其次是主導推進住宅産業化。“萬科的經營規模從我辭職時的幾十個億,到後來突破1千億,到現在兩千億,我都沒有管,都是團隊(的功勞),跟我沒有關係”。
王石認為,作為萬科董事長只幹三件事:戰略、用人和擔當。
在他此次回國前一週,萬科集團高級副總裁、北京萬科總經理毛大慶確認從2015年起赴任萬科北京區域首席執行官兼北京公司董事長。原北京區域首席執行官丁長峰接任分管商用地産管理部。原杭州萬科總經理劉肖接任北京萬科總經理。
這輪人事變動,照例引發媒體和業界猜測。
“這(變動)很大嗎?我覺得很正常”,王石説,“或者説,這和萬科以往的調整比變動是挺大的,但沒有任何人辭職離開”。
2011年,萬科執行副總裁徐洪舸、副總裁肖楠一起辭職創業。王石坦承,這是萬科近年來影響較大的一次人事變動,但“一個成熟的公司應該有這種調整”。
王石透露5年前起萬科已著手為轉型做準備,但也承認這是“危險的一跳”。
“這次人事調整,也體現這樣的意圖”。王石如此評價萬科此輪人事調整,杭州老總劉肖北上,一個原因就是“北京擁有更大的市場,也具有更大的示範意義和影響力”。
今年上半年,王石總結説,2013年是發展到第29個年頭的萬科狀態最好的一年。他説,“最好的狀態,包括一個團隊制度的透明和競爭力”。
無一個親戚朋友在萬科
儘管萬科是全球最大的住宅開發商,王石本人卻從沒進過任何富豪榜。
主動放棄萬科大部分股份後,王石已變成“打工仔”,年薪是他最重要的收入來源。根據萬科的年報,2013年萬科實現營業收入1354 .2億元,凈利潤151.2億元,王石的稅前年薪為1590萬元。加上拍廣告做代言的收入,他的大部分收入用於公益慈善。
王石在他的新書中透露,1995年,44歲時,他買了人生中第一套住房。10年後,買了第二套,購房款是儲蓄加銀行按揭。嚴格意義上説,王石算不上“土豪”。
“你不愛錢嗎?”常有人問。
“我當然愛錢,商人哪有不愛錢的,不愛錢怎麼理解錢?怎麼賺錢?”王石説,“但怎麼處置錢,是個選擇問題”,他咧嘴一笑,“我自己很有信心,我不用靠很多錢活著。我相信自己有能力(賺錢)。從深圳創業起,我就沒有以積累個人財富為目標,這點我很自信。”
“很有名,但不是很有錢”,而做公益慈善又必須有投入,王石笑稱正是他自己的這種狀態為他打開了一個更廣闊的世界。“假定沒有放棄(財富),我可能有一個公益基金,要做公益活動從基金裏撥錢就是了,但正因為我沒那麼多錢,就必須得找啊。拉廣告、贊助,可能拉馮侖很容易,拉胡葆森很容易,但不能只有這幾個哥們啊,所以必須和不熟悉的人接觸,拉到錢(才叫本事)。”
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王石的準則是:複雜問題簡單化,簡單問題絕不複雜化。
“什麼叫複雜問題簡單化?舉個例子,我家姊妹8個,加上配偶、小孩,再加上七大姑八大姨,多少人?但萬科沒有一個我的親戚朋友和家人。很多人以我的名義撰寫語錄,比如有的説,‘王石説哪三種人不用’。我一看,都是扯淡,在我這不存在哪幾種人不能用的問題”。
“移民不符合我的性格”
除了登山、遊學,王石還是“大V”,幾乎每天都會更新微網志。
2000年,萬科週刊論壇開張,其中的“王石online”版塊,被吳曉波稱作可能是所有企業家網上交流平台中最火爆的一個。後來,王石又開通部落格和微網志。
他在自己的書中寫道,“在資訊扁平化時代,誰拒絕網路誰就被淘汰。”但汶川地震期間,王石卻險被網路“淘汰”。因在部落格表態“萬科捐出200萬是合適的”,萬科遭遇到史上最大一次輿論危機。
至今,不少人對2008年6月王石在萬科臨時股東大會上的數次道歉印象深刻。“第一次感到自己與萬科如此孤獨”,王石在書中回憶“捐款門”時寫道。
“由於萬科的影響力,社會對你有了不同要求,我卻會渾然不覺。”他如此總結這次事件。“捐款門”之後,王石沒有回避社交平臺,依然頻繁上網,發部落格、微網志和微信。
“我不會因此和網際網路賭氣,但我的態度發生了改變,不再像過去那樣隨意而言、隨意而發,而是有感而發。公司也對我的部落格、微網志設置了看守系統,有許可權刪改,避免我的不慎言論再次影響萬科形象。”
近年來大部時間在國外的王石會不會也移民?
他答得肯定,“我不會移民,一是沒需求,其次我是公眾人物,是個企業家,我的事業在中國,到國外遊學也只是做中西文化比較。真有不安全感的話就更不能走,因為我是既得利益者,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受益者,要有擔當,跑了算什麼?這不符合我的性格。”
“當然,我不移民,不等於不允許別人移民,都是個人選擇”,王石説。
專訪
“我愛錢,但不用靠很多錢活著”
記者:你現在的狀態,有企業家老總表示羨慕嗎?
王石:現在逐漸有一些羨慕了(笑)。當時來講,沒有的。一種認為很可惜,替我惋惜,好像自廢武功。該全力以赴的時候你沒有全力以赴,第二是企業做不下去,所以他才去登山,靠登上珠峰來出名。
記者:萬科是全球最大的住宅開發商,但你從來沒進入過財富榜,你愛錢嗎?
王石:我當然愛錢,商人哪有不愛錢的?不愛錢怎麼理解錢,怎麼賺錢呢。問題是怎麼處置錢,是生活選擇的問題,不要説成是道德問題。我也愛錢,但愛錢的方式不同。對錢,我有信心,我不用靠很多錢活著,我自己有能力。從深圳創業,我就沒以積累個人財富為目標,這點我很自信。第二點,我也很不自信,就是我突然很有錢了,我是不是還有鬥志?我一算,光利息就吃不完了,不用擔心生活、家庭和物質上的未來了,我是不是還有奮鬥的動力?
很多企業家到最後,不是錢的問題,而是創立這個公司能控制他,而且能繼承下去,一定要有控股權。但我的想法和別人不一樣,我對這個不太有所謂。我的自信是,我不用股份,也可以管理它,甚至天天不管它,也不擔心誰把我董事長免掉,我不是説萬科一定不會把我顛覆掉,而是把我顛覆掉了,還會有人聘請我。有人説,王石天天不管公司,還拿工資,可能別人有另外一種解讀,覺得王石太厲害了,用十分之一精力,不用管公司,就成這樣了。
記者:有人覺得你主動放棄了大股東身份,放棄了財富,挺牛的。
王石:是很牛啊(笑),這是個選擇問題。本來已經很高大上了,你還要把我寫成高大上嗎?這是一個選擇問題(再笑)。
記者:你未來會移民嗎?
王石:為什麼移民?第一我沒有這個需求,第二,我是公眾人物,企業家,我的事業在中國,我去國外是做中西文化比較,萬一發生變化,正是需要你的時候,結果你跑了……我不會移民,非常清楚。很多企業家移民,那是別人的選擇,我的企業在中國,我的事業在中國,我在國外指揮,你的高管會怎麼考慮呢?當然,我不移民,不等於不允許別人移民,那是他們的選擇。
我本人是既得利益者,我是中國改革開放受益者,那麼你要擔當啊,對不對?跑了算什麼?不符合我的性格啊。
很多人跟我説,一旦公司不行了,你要重新出山。我説我正好倒過來,公司不行了,我就趕快辭職了,可能就是你佔這個位置導致公司不行了,這恰恰是我的想法,我不和別人比,我只能説這是我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