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3日 星期天

財經 > 産經 > 人物 > 正文

字號:  

宋志平:混合所有制企業要脫下政府的“黃馬褂”

  • 發佈時間:2014-11-17 16:16:04  來源:東方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孔彬彬

  企業觀察網:大家總在想國家投資國有企業目的是什麼,最近也有專家認為國企改革的方向是民營化,您怎樣看這個問題?

  宋志平首先,搞好國有企業是必須的。世界各國大都有國有企業,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又是人口大國,在關係全民利益的公益保障領域,國家擁有更多的責任,而這些都要靠國有企業來完成。但以前,我們把國有企業搞得過多和過於寬泛了。我覺得一切都應先回歸本源,理清方向和目標,才能做出正確的改革方案。作為國有經濟的實現形式,國有企業和混合所有制企業應該按照功能定位分類運營,確定不同的改革目標,國有企業要“改回去”,混合所有制企業要“改出來”。

  國有企業要怎樣“改回去”,我覺得至少包括兩點:一是目前我們有不少應是國有企業功能的企業也進行了改制,原本是公益保障型的企業也引入非公資本,引起了不合理的漲價和服務品質的下降,損害了全民的利益,失去了公益的屬性,這些國有企業可回購非公資本股權;二是嚴格按照政府的指令和預算管理,完成好政府所賦予的任務,管理人員可享有公職人員待遇,由政府核定收入,這就是所謂的“改回去”。最近我去德國訪問時了解到,德國的鐵路公司上世紀90年代曾拿出49%的股份上市,由於股價很低,流動性差,2008年政府又把上市股權全部收回了,最近柏林和漢堡也相繼把原已私有化的水務和電廠企業收歸國有了,主要是從長期運作品質和安全上考慮,這些原本是公益保障事業的企業讓國家管理更安全。

  在競爭領域,現有的國有企業要“改出來”,即做到政企分開,國有經濟只作為股東,企業完全進入市場,採用混合所有制的方法。所以我不贊成國有經濟從競爭領域完全退出,更不同意國有企業改革只能民營化的觀點。我認為應該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原則上在競爭領域裏國有經濟以混合所有制形式存在,而不再以國有企業形式參與競爭,暫時還沒能混合的國企,也可等同於混合所有制企業,給予完全市場化的身份;區別是完全國有的一人公司由國有股東獨享分紅,而混合所有制企業國家以股份比例分紅。也就是説無論國有經濟成分佔多少,只要在競爭領域,就應脫下政府的“黃馬褂”,完全市場化經營。

  企業觀察網:現在也有人説,上一輪國企改革以地方政府選擇國企退出改制的方式收場並不合適,您怎麼看?

  宋志平:這正是我為什麼説要著眼國有經濟實現形式的改革,而不是只著眼國企改革。上一輪改革由於我們關注的不是從國有經濟的分類和實現形式的改革,而是要求國有企業無一例外地市場化,一些人得出只有改制為私營企業才能進入市場的結論,一些地方出現大規模的國有企業售賣風潮。今天看來,如果當時能引入混合所有制這種模式,就不會發生那樣的事情。如果不以國有經濟的實現形式入手,不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僅從國有企業改革入手,往往是要麼改不動,要麼導致國有經濟大規模退出市場。

  企業觀察網:關於這次針對國有企業限薪,大家仍有不少想法,您怎麼看?

  宋志平:這也和怎樣看待目前國有企業性質的問題有關,如果確是國有企業、領導人確由行政任命,由政府規範薪酬無可厚非,國有企業領導人的工作和薪酬相對穩定,又有行政任命的特殊性,因而規範薪酬是必然的。現在大家有些想法,不是因為國有企業領導人薪酬不應該規範,而是因為不少處在充分競爭領域裏的國有企業並不是鐵飯碗,這類國企領導人面臨的風險和付出都很大,他們希望參照市場考慮其薪酬,但前提是必須向職業經理人身份轉變,不可能一邊挂著行政級別、一邊拿著市場化薪酬。這也是我們要把國有企業和混合所有制企業分開的一個原因。

  在混合所有制企業裏,企業負責人不會有那麼穩定的工作和薪酬,而是完全取決於企業的經營效果,在拿高薪的同時也承擔著巨大的風險,因而社會上對混合所有制企業的薪酬市場化並沒有太大意見。總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有經濟盈利方式主要通過混合所有制企業而不是國有企業實現,企業領導人想要高收入也只能到混合所有制企業,在國有企業是不會有高薪的。(企業觀察網)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