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産經 > 能源 > 正文

字號:  

專家談國際油價下跌 陰謀論證據不足産油國難承受

  • 發佈時間:2014-12-13 07:10: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作者:陳婧  責任編輯:胡愛善

  能源研究專家談國際油價下跌——

  陰謀論證據不足 産油國難以承受

  國際油價再次大跌!12月10日,全球油價指標布蘭特原油期貨價格跌破65美元,收于每桶64.24美元;紐約商品交易所的輕質原油期貨價格則收于每桶60.94美元,跌幅為4.5%。國際油價跌至5年來的最低位。

  但這還不算完。據新華社報道,國際油價11日繼續下跌,其中紐約油價跌破60美元大關,再創2009年7月的新低。截至當日收盤時,紐約商品交易所2015年1月交貨的輕質原油期貨價格下跌0.99美元,收于每桶59.95美元。2015年1月交貨的倫敦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下跌0.56美元,收于每桶63.68美元。

  這一輪油價持續下跌,從一開始就引起了不少討論。是什麼原因引起此輪油價暴跌?誰是贏家、誰是輸家?油價下跌會對世界經濟帶來什麼影響?下跌趨勢將持續多久?帶著這些問題,中國青年報記者日前採訪了幾位經濟和能源方面的專家。

  出現“陰謀論”猜測很正常

  “在美歐與俄羅斯關係正緊張的時候,很容易讓人將油價下跌與制裁俄羅斯聯想在一起。”談到此輪油價下跌的原因時,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黨委書記、國際能源與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黃曉勇教授對中國青年報記者説。

  産生這種猜測並不奇怪。俄羅斯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出口國之一,其經濟收入高度依賴能源出口,原油價格下跌無疑會讓正面臨美歐制裁的俄羅斯經濟雪上加霜。

  伊朗總統魯哈尼近日也曾放話聲稱,油價暴跌並非僅僅基於經濟因素,而是某些國家密謀聯手打壓原油價格使然。眾所週知,伊朗與美國為首的西方是“宿敵”關係。油價下跌使伊朗利益受損巨大,

  但黃曉勇教授也指出,這種“陰謀論”的猜測,目前看起來“證據不足”。他説:“利用石油價格來‘對付’俄羅斯或其他國家,需要美國和沙特等歐佩克成員國‘合謀’才能做到。但目前看來,沙特等國的行動並不是與美國同心同德、步調一致的。”

  11月27日,在油價已經大跌了近40%的時候,原油産量佔全球總産量1/3的歐佩克成員國,依然決定將石油日産量保持在3000萬桶水準不變。這一行動被解讀為歐佩克要“死磕”美國的頁巖油。

  今年以來,美國原油産量快速攀升,正在蠶食歐佩克成員國的市場份額。今年10月,美國原油日均産量超過890萬桶,已逼近沙特的生産水準。其中,美國大量開採的頁巖油貢獻了不少力量。但是,頁巖油開採成本在每桶50~70美元之間,高於沙特等海灣國家的原油開採成本。因此,沙特等國的“算盤”是:寧願不減産,任由油價繼續下跌,當油價低於美國頁巖油的生産成本時,就可以阻止頁巖油進一步佔領更大的市場。

  供需關係變化使然

  不過,歐佩克宣佈不減産的決定,也只是給已經跌幅甚巨的油價再推波助瀾了一番。在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國際能源戰略研究中心主任石澤研究員看來,真正導致這一波油價暴跌的原因,還在於原油市場的供需關係發生了變化。

  過去幾年,石油價格一直穩定在每桶90美元至110美元的範圍內。但從2013年夏天開始下跌,今夏以來更是急劇跳水。“這首先是原油供應量持續增加的緣故。”石澤研究員分析説。這種現象與北美原油産量的增加脫不開關係,美國的頁巖油自2010年起日産量已經超過360萬桶,加拿大油砂油的日産量也增加了150萬桶。

  同時,與世界經濟復蘇疲軟的景氣有關,消費市場對原油的需求量卻在持續萎縮。新興經濟體作為石油消費的主要市場之一,隨著經濟增速的放緩,對石油的需求量也在放緩。“以中國為例,中國是第二大石油消費國。2014年4月中國原油進口量為2787.5萬噸;2014年6月中國原油進口量下降到了2327.93萬噸。中國的節能增效等措施,也使得原油進口需求進一步趨弱。” 石澤研究員説。

  美國等其他主要原油消費市場情況也類似。據媒體報道,美國每天的石油消費已經減少了330萬桶。美國新的機動車輛比5年前可以節省25%的效能,美國年輕人的駕駛里程也在減少。

  基於這些分析,石澤研究員認為,原油市場供過於求,應是這一輪油價暴跌的主要原因。他補充説:“此外,美元持續堅挺、歐佩克的不減産決定,以及地緣政治層面的大國博弈對投資信心的影響,都對油價下跌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石澤研究員説。

  石油輸出國難以承受之“跌”

  “毫無疑問,石油生産國是此輪油價下跌首當其衝的利益受損者。”石澤研究員説。

  油價下跌導致和即將導致的經濟困難,已經使一些歐佩克成員國開始探討如何削減政府開支。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在歐佩克成員國中,情況最好的卡達,需要保持65美元每桶的油價才能使其保持財政預算的收支平衡,目前油價已經跌破了這一價格。“財大氣粗”的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海灣國家,雖然目前還有能力承受原油價格下跌帶來的壓力,但對於那些正處於“多事之秋”的歐佩克成員國而言,油價下跌無異於雪上加霜。

  比如伊拉克,安保開支壓力越來越大,來自極端伊斯蘭國武裝的威脅也絲毫不減。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估算,伊拉克需要每桶106美元左右的油價才能避免預算赤字。

  委內瑞拉也很麻煩,被外界認為可能會成為第一個“倒下”的國家。委內瑞拉是拉丁美洲通貨膨脹率最高的國家,其96%的出口收入來自石油銷售。在歐佩克作出不減産決定以後,委內瑞拉總統馬杜羅宣佈,由於油價下跌,委內瑞拉政府將削減財政預算,甚至要削減包括總統在內的高級政府官員的工資。即便如此,委內瑞拉還是面臨著嚴重的債務違約危機。12月11日,委內瑞拉國債價格創下16年來的最低紀錄,委內瑞拉5年內違約的幾率達93%。外匯儲備大幅萎縮,日常用品如麵粉、衛生紙在委內瑞拉也變得短缺起來。

  伊朗的情況也不樂觀。正承受制裁壓力的伊朗,需要油價維持在140美元每桶的價格才能避免預算赤字。但是,即便是在此輪油價下跌之前,這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有分析稱,如果油價進一步下跌,有可能給正在進行的“伊朗核談”平添不確定因素。對內,由於油價下跌將進一步挫傷伊朗國內經濟,這會使打著“改善經濟”口號上臺的“溫和派”總統魯哈尼進一步受到強硬派的質疑。對外,油價下跌則可能削弱伊朗在核談判中的立場,伊朗將更需要通過接受限核計劃來換取國際社會結束制裁。

  在歐佩克成員國之外,俄羅斯無疑是另一個利益受損者。世界銀行估計,只有當國際油價平均值高於每桶85美元時,俄羅斯經濟才能在2015年避免衰退。現在看來顯然並不樂觀。世界銀行預測俄羅斯經濟2015年將萎縮0.7%。世界銀行同時警告稱,如果油價繼續下滑,俄羅斯經濟的萎縮程度將更為嚴重。

  在石油出口國飽嘗油價下跌之苦時,一般而言,石油消費國顯然是受益者。英國《經濟學人》雜誌載文指出:“歐元區、印度、日本和土耳其,正享受著大額的意外之財。”對於新的石油消費中心亞洲的經濟而言,低油價在一定程度上帶來了益處。比如説,泰國是亞洲地區在石油上花費最高的國家,15%的收入用在了石油消費上。油價下跌對泰國顯然是福音。有報道稱,作為削減政府開支的一部分,泰國、馬利西亞和印尼都減少了對石油價格的補貼。

  此外,對於消費者而言,油價下跌也是顯而易見的利好消息。

  促中國思考能源安全

  在享受著油價下跌的痛苦和快樂的同時,人們難免會思索:這一輪油價下跌會持續到什麼時候?油價到底會跌到何種程度?

  一位伊朗石油部官員有些“聳人聽聞”地表示,如果歐佩克成員國不團結,或者發生價格戰,油價將繼續下跌,甚至可能跌至每桶40美元。

  可是,目前已經顯現價格戰的跡象。有報道稱,繼歐佩克的前兩大産油國沙烏地阿拉伯和伊拉克已下調向亞洲出口原油的官方售價之後,科威特10日也調低下月向亞洲出口原油的價格。市場人士將這些看作歐佩克國家為了爭奪市場份額而採取的價格戰。

  石澤研究員分析認為,在今後3~6個月內,如果沒有大的地緣政治事件等突發因素出現,油價下滑的趨勢恐怕很難逆轉。但他同時強調,“油價下跌的趨勢恐怕也不會持續時間太長。”

  “從市場角度來衡量,現在需求確實有所下降,但從長遠來看,需求還是整體需要的,因此供需關係會再次找到平衡。” 石澤研究員解釋説,“從歷史上看,上一次油價大幅下跌發生在2009年,當時在油價下跌半年左右以後就開始反彈了。”

  對於世界經濟而言,油價下跌總體來説是福還是禍?黃曉勇教授指出,在油價下跌中整體受益的國家和地區,對於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要大於經濟受損的各石油出口國的貢獻,因此,從短期來看,油價下跌是有利於世界經濟增長的。

  但問題也許並不那麼簡單。“油價大起大落給世界經濟帶來了不確定性。從總體上説,這總歸是一個不穩定因素。比如説,這會影響到各國的預算制定,等等。”石澤研究員指出。在石澤看來,最理想的狀態應該是“有所緩衝的逐步漲落”。

  對於中國在此輪油價下跌中是受損還是受益的問題,專家學者們並沒有過多糾結於此。但他們認為,此輪油價暴跌應該促使中國更多地思考能源安全問題。石澤研究員指出,作為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費國,中國在石油定價過程中卻處於被動的地位,只能根據石油的價格波動狀況被動地制定應對措施,這增加了經濟運作和預算制定的不確定性。中國的石油儲備能力還有待提高。目前中國的石油儲備天數尚不足20天;而在一些發達國家,早已建成了較為完善的石油儲備機制,許多國家都建立起了至少相當於90天的石油供應量的石油儲備。相比于中國,這些國家在油價下跌時賺到的更多。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