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9月29日 星期天

揭活熊取膽:歸真堂為上市苦撐七年 産業面臨退出

  • 發佈時間:2016-04-15 08:47:18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王蔚佳  責任編輯:吳起龍

  活熊取膽業: 苦撐七年 命懸一線

  [而在此前亞洲動物基金拍攝的紀錄片《月亮熊》中也曾指出,每年大量的中國熊膽製品流到越南、南韓、泰國等地,非法外銷的熊膽粉每年高達3000公斤。]

  對以歸真堂為代表的中國養熊産業來説,已經進入第七年上市衝刺的歸真堂能否被最終放行,似乎已經成為了這個爭議行業生存或者毀滅的信號燈。

  歸真堂“上市”

  七年後,歸真堂依然在尋求上市的各種可能,依然在風口浪尖。

  近日,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新三板)有限責任公司披露了福建歸真堂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歸真堂”)關於《福建歸真堂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掛牌申請文件的第二次反饋意見》的回復文件,在這份最新的專項反饋中,歸真堂券商恒泰證券承認,歸真堂存在售賣熊膽汁等違法行為,但其強調“存在的部分不合規方面情節輕微,不屬於重大違法違規行為”。

  這一幕似乎與七年前的2009年歸真堂首次準備上市時遭遇的質疑非常相似——在輿論對其活熊取膽道德性的洶湧爭議背後,還有對其“越界”商業化熊膽類産品的指責與擔心。

  2009年,歸真堂在所屬地福建的《泉州日報》刊登上市輔導公告;2011年2月9日,中國青年報刊登《市場應對歸真堂“活熊取膽”亮“紅牌”》,由此掀開輿論聲討之聲。

  隨後,民間的質疑迅速擴大為一場劍拔弩張的對壘——除了眾多媒體和社會團體加入反對的隊伍,動物保護公益基金會甚至聯名畢淑敏、崔永元、陳丹青等72位知名人士向中國證監會信訪辦遞交籲請函,反對歸真堂上市。

  2012年,這場備受爭議的IPO歷經了社會對其幾乎持續整年的高度關注,最終在2013年夭折——巨大的壓力之下,歸真堂創始人邱淑花在媒體面前哭訴,“早知這樣就不搞上市”。

  2013年4月,證監會宣佈歸真堂IPO中止審查;當年6月,歸真堂表示,目前不是IP0的好時機,未來時機成熟時不排除擇機再啟IPO。

  但值得注意的是,對歸真堂上市並沒有呈現一邊倒的聲音,即便是主管部門之間意見也並不統一。

  2012年,就在歸真堂事件交鋒最激烈的時候,國家林業局野生動植物保護司總工程師嚴旬曾在國新辦例行發佈會上公開表示,“證監會向林業局徵求過意見,我們的意見是兩個字:依法。只要他們(歸真堂)符合法律的,我們就同意。”

  3年後的2015年12月14日,歸真堂在股轉系統披露股轉説明書,正式申請登陸新三板,上市通道正式重啟。

  “如果歸真堂這樣以活熊取膽類産品為主業的企業上市,確實是對我們(動物保護)工作最大的否定。”北京愛它動物保護工藝基金會(“它基金”)執行秘書長張小海接受《第一財經日報》採訪時表示。

  在2012年公眾對歸真堂活熊取膽的爭論中,張小海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名字——當時以亞洲動物基金(AnimalsAsiaFoundation,AAF)中國區對外事務總監身份出現的他,迅速成為了與歸真堂對抗的動物保護組織裏“站在最前面”的代表。

  雙方陣營交鋒最激烈的時候,張小海説,他和他的同事曾經被歸真堂攔在福建惠安的養熊基地外,“其他人都可以進去,但是我們(AAF)不能進去,不受歡迎”——2012年,迫於潮涌般的輿論壓力和一些現實存在的誤解,歸真堂向國內一百餘家媒體的兩百多名記者開放了福建的養熊基地,歡迎大家參觀釋疑,但在從酒店去養熊基地的大巴開啟前,張小海被歸真堂明確告知“不受歡迎”。

  而隨著事件的不斷發展,張小海所代表的亞洲動物基金的財務報表等也隨即被公開和質疑,包括基金來源、贊助方背景,以及德國、義大利相關制藥企業的人工合成熊膽藥的“替代”陰謀等,都不斷成為雙方繼續交戰的新陣地。

  “現在3年多過去,歸真堂的熊又增加了將近400頭,民間的輿論並沒有讓它放慢任何一點點的擴張速度,它也一直在為上市做準備。”張小海告訴《第一財經日報》,從歸真堂最新提交的招股説明書來看,“截至8月31日,歸真堂養殖黑熊899頭,年可繁殖小熊100頭以上,歸真堂3年來已經增加了黑熊近400頭。”他説。

  而在股轉説明書中,歸真堂再次強調,公司所採用的無管引流,是一種安全、自然、無損害的熊膽汁採集技術,上市完全是出於企業發展的需要。

  “暗流”的市場

  “目前養熊的量已經遠遠超出了實際疾病需要的範疇,養熊産業應該通過立法層面被嚴格控制。”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副研究員謝焱向《第一財經日報》表示。

  張小海也向《第一財經日報》做了一個估算:由於各國法律嚴禁熊膽産品進口,熊膽産品目前基本只在中國消化,2006年官方數據公佈中醫藥産業對熊膽産品的需求在3000~4000公斤,按照一頭熊一年可以生産3~5公斤的熊膽粉計算,基本1000隻熊可以滿足需求。

  “然而現在國內有3萬頭黑熊用於取膽,遠遠超出實際需求,多餘的那些熊膽製品去哪兒了?”張小海認為,在國內,高檔禮品和保健品市場成了熊膽産品更大的“暗流”。

  張小海告訴《第一財經日報》,熊膽類産品被國家嚴格限制在藥品範圍內,但實際上保健品市場和禮品市場內,熊膽産品企業一直非常積極地推廣——“他們誇大宣傳,宣傳應酬之後吃熊膽解酒護肝,瞄準的就是高端禮品市場”。

  事實上,早在2001年,當時的衛生部就專門發文,不再審批以熊膽粉為原料生産的保健食品。

  但它基金今年1月從福建歸真堂廈門故宮店買到了熊膽粉(精品裝)、熊膽粉(養生裝)和瓶裝熊膽汁——這些被明令禁止的産品在宣傳冊上都強調其解毒、解酒、保肝、護膽的功效,包括“增加膽汁分泌量”、“減少膽石産生”等作用,並稱其“100%純粉,極致吸收利用”、“藥中黃金。”

  而歸真堂最高級別“金膽級”的熊膽粉,市場價是每克118元,即11.8萬元/公斤,是歸真堂主打的高端禮品市場産品。

  此前歸真堂官方網站曾宣傳“熊膽粉養生——送禮送健康,送禮新潮流”,“歸真堂熊膽粉作為高品位、真品質的名貴養生好禮,讓送的人臉上有光,用的人面上紅光”。

  公開資料顯示,2007年,歸真堂開始在全國大面積開設“熊膽館”,目標為終端數量3000~4000家——在加盟要求中規定,省級館的首批進貨標準為50萬元,年度銷售目標為500萬元;市級館首批進貨標準20萬~30萬元,年度銷售目標200萬~300萬元。

  本月,股轉系統對歸真堂提出四點質詢,包括公司在其直營店以每瓶100元價格銷售熊膽汁,藥瓶上沒有貼“中國野生動物經營利用管理專用標識”,且公司未披露取得生産和銷售膽汁的審批文件;公司在其直營店銷售沒有任何標識的木盒裝熊膽粉(每盒裝有4瓶0.25g/瓶的熊膽粉);公司直營店的宣傳資料、包裝袋等促銷物品中,包含有“至真金膽”、“建議使用人群”、“食用方法”等超出説明書的內容——這也已經是歸真堂第二次被股轉系統要求就熊膽相關産品作出説明。

  除了被推高的禮品市場之外,非法跨境貿易也在對整個産業推波助瀾。

  “熊膽製品的跨境非法貿易一直存在”,世界動物保護協會中國野生動物項目經理與科學顧問孫全輝向《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包括俄羅斯、中國、越南、泰國、馬來西亞甚至日本、南韓等都是跨境貿易上的重要鏈條。

  而在此前亞洲動物基金拍攝的紀錄片《月亮熊》中也曾指出,每年大量的中國熊膽製品流到越南、南韓、泰國等地,非法外銷的熊膽粉每年高達3000公斤。

  産業退出

  對全世界養熊規模最大的中國來説,現在似乎已經到了“不得不”面對産業退出的現實。

  “從全世界的範圍來看,商業養殖活熊産業都是在迅速萎縮的,目前只有亞洲個別國家還存在。”孫全輝告訴本報記者。

  他指出,近年來全世界動物保護的趨勢非常明顯,印度、土耳其和希臘已經相繼結束了“跳舞熊”表演,並確保這類殘忍的活動不再死灰複燃;巴基斯坦政府、社區以及當地夥伴合作,顯著減少了“熊犬廝殺”表演,並保護熊類免受其他形式的虐待;“而在亞洲(南韓、越南和中國),我們正著手解決對熊最殘酷的剝削——以獲取熊膽(汁)為目的的熊膽業”。

  他認為,鄰近國家的經驗對於中國目前養熊産業的尷尬處境或許能提供一些借鑒。

  以越南為例,全國自80年代初開始大規模飼養黑熊,主要用於生産熊膽;1994年加入CITES公約(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並將黑熊列為附錄1物種,養熊産業開始逐漸萎縮;2005年越南政府宣佈禁止活熊取膽並邀請世界動物保護協會協助執行禁令,對養熊業主登記註冊,規定養殖的熊為國家財産,同時對養殖熊進行晶片標記,防止野外的熊非法進入養熊場,而接受晶片標記的熊允許繼續飼養,但不允許繁殖。

  “2006年越南政府再次頒布法令,禁止對熊類捕獵、商業貿易和運輸,在全國支援建立野生動物犯罪舉報熱線協助執法;2011年越南政府取締了以韓日遊客為主的熊膽旅遊;截至2015年,越南全國養殖熊數量減少至1250頭,熊膽汁價格明顯下降,越南傳統醫藥協會也支援草藥替代品。”孫全輝表示。

  他告訴本報記者,南韓也通過一系列的措施正在實現産業退出,“2014年開始為養殖黑熊實施絕育手術,目前90%以上的黑熊已實施絕育,預計2023年能夠全面退出。”

  對此,謝焱也認為,野生動物馴養繁殖的商業化利用控制在一個合理的範疇,應該通過許可證制度嚴格管理,養殖單位運營情況等也應該公開查閱且經常被評估,保證野生動物的保護以及沒有被濫用。

  “活熊取膽疼不疼已經不是一個問題,我們現在要做的,是和相關産業促成一個合作座談的機會,真正面對問題,找到解決方案。”張小海表示。

  “在動物保護組織的努力下,活熊取膽作為一個爭議性話題日益被公眾了解,活熊取膽的殘忍性被消費者普遍認知;而當前活熊取膽行業的取締聲浪日益高漲,熊膽製品的目標消費者越來越少,企業經營陷入困境,行業的萎縮漸現端倪。”它基金聯合北京零點有數公司近期公佈的《中國公眾對活熊取膽及熊膽消費態度研究報告》顯示。

  此前,在藥品保健品領域,虎骨和犀牛角都已經實現了産業退出——1994年開始,任何虎製品和犀牛製品都不得被使用和交易並被退出《藥典》,開始被人工合成品替代。

  由於主營産品痰熱清注射液的原料是熊膽粉, 上海凱寶 (300039.SZ)每年對熊膽粉需求幾乎消耗了全國熊膽原料的一半,成為國內熊膽産業鏈中最大的原料使用者——2010年上海凱寶計劃擬建設1.5億元投建黑熊養殖場,但消息一齣,便遭遇了全國鋪天蓋地的聲討,不得已轉而開始研發替代産品。

  2015年8月,上海凱寶宣佈與上海中醫藥大學、重慶大學組成的産學研聯合攻關團隊,在“體外培育熊膽粉”研究上取得突破性進展,已獲得化學等值、生物等效天然熊膽粉的生物轉化熊膽粉,正在籌建一套能穩定運作並適合中試放大生産的生物反應器,以實現體外培育熊膽粉的批量生産,並完成中藥三類新藥的臨床前研究。

  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陳凱先院士認為,“熊膽粉項目研發審批是一個歷史性轉折,意味著傳統熊膽汁生産熊膽粉的模式將徹底改變。我們不僅將獲得自主智慧財産權、與天然熊膽粉化學等值、生物等效的熊膽粉替代品,解決熊膽的資源緊缺問題,也將對保護瀕危動物做出重要貢獻。”

  “行業裏很多養殖戶是絕望的,一方面他們知道國家的管理和控制會越來越嚴格,這是個沒有希望的事情;另一方面,他們的子女也沒人願意接手這個,對他們來説,如果有人出錢,他們是願意賣的。”張小海告訴《第一財經日報》。

  他告訴本報記者,“我們測算了一下,3萬頭黑熊的贖買費用9個億,補償黑熊養殖設施投資、補償養熊設施和員工轉産、下崗,補償252個國藥準字批准文號的投資,整個産業的退出費用大概在30個億以內,這並不是不能承擔的。”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