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7日 星期一

財經 > 醫藥 > 院長論道 > 正文

字號:  

北大人民醫院院長:建醫療共同體破解看病難(2)

  • 發佈時間:2014-09-10 10:32:58  來源:中國廣播網  作者:沈靜文  責任編輯:孔彬彬

  早晨8點30分,王杉扎進門診大樓裏的人流,在走廊盡頭拐進一間會議室。長桌的另一側坐了前來調研的部委官員,主題是王杉引以為傲的醫院資訊系統。每一分錢從哪兒來、到哪兒去?今天的王杉已沒有8年前的困惑。

  王杉:我們北大人民醫院現在已經做到了半小時、一小時都可以更新醫院的運營數據,可以做到全員追蹤、全程追溯,還可以做到個體化的糾錯。

  根據國家衛生計生委數據,我國800張床位以上的醫院,2005年為284家,2008年為488家,到2012年已達1059家。盤子越來越大,吃蛋糕卻仍然不易,公立醫院的“醫改”究竟要怎麼“改”?王杉眼中,“醫改”不是手段、而是結果,要能看好病、服好務,就是好的改革。

  王杉:按傳統的模式,一個人就診,單交費環節,最多可以交8到9次。現在我們可以做到一次就診交一次費或者多次就診交一次費。嚴格地講是你把錢押到銀行,人民醫院的系統跟銀行結算,你每完成一次服務,我就凍結你裏面一部分錢,每個月我去跟銀行結算。聽著特簡單吧,幹著真難,改變了128個流程。

  10點半,會議結束,王杉和院長助理劉帆並排往辦公樓走,兩人的背影都有松了一口氣的意味。8年前,王杉為了醫院資訊化建設點將劉帆,曾經不到30歲的骨科小醫生劉帆,如今是負責全院資訊系統的院長助理;在王杉正負責籌建的北京大學國際醫院,劉帆也被委以副院長之職。回想最艱難的起步時刻,劉帆的表述更謹慎一些。

  劉帆:你做任何事情,總有人支援、總有人反對,一個是利益,一個是習慣。這抵觸很自然,(關鍵)在於決策者能否堅定地推行改革往前走。當整個機構發展了,當時個人感覺受到利益損害和不習慣的人,反過來可能説,哦,原來這麼改革完可以帶來一個新的價值。

  8年裏,王杉手氣鞭落,鮮血刺傷了一些人的眼睛,卻贏得了更多的擁護。他自己慶倖的則是,醫院的試點方向與後來國家的改革方向不謀而合。

  王杉:當時“為改革服務”的想法不能説沒有,但沒有那麼強烈,當時我們主要面臨的挑戰還是讓醫院更精細、現代地管理。

  記者:最後殊途同歸了。

  王杉:誒,尤其到後來,我們做的很多事,正好是醫改的試點工作。如果我們在改革方向上先做了探索,我們就減少了執行的成本。

  再比如王杉從2007年起力推的“醫療共同體”,340家共同體中的下級醫療機構可隨時向人民醫院提出會診、轉診要求,“看病難”、“慢性病患者雲集三甲醫院”就此破局。更重要的是,無論是政府還是下級醫院,都不必為此支付任何費用。

  王杉:原本需要在我醫院住兩周,現在可以到二級醫院了,二級醫院病人不樂意去,怎麼把安全危險降到最低呢?移動視頻查房車。我的主刀大夫在人民醫院查幾次房,你就必須經過這套系統跟對面隆福醫院的大夫一起查幾次房。

  太多自稱是“人民人”的人民醫院工作人員用“強勢”形容王杉。很難説是2006年曆經“非典”和內部管理問題打擊的“人民人”迫切需要一隻強有力的手,還是將任何一個管理者放到這裡,都能炮製出這樣一個入選哈佛商學院MBA教材的經典案例。但在王杉的學生、北大人民醫院胃腸外科副主任醫師姜可偉看來,“強勢”並不是王杉的本色。

  姜可偉:可能我感受他的親情、溫情的這個側面可能更多一點,不是對我一個人,是他對夫人、對孩子、對學生。

  這樣的溫情稍縱即逝。這位把醫院當作現代企業在經營的院長,八年來始終緊盯這駕龐大沉重的馬車的去向,偏移或後退,都是他難以承受之重。

  記者手記:

  前往北大人民醫院之前,我準備了冗長的提綱,藥價加成醫藥分離、醫生多點執業、醫生簽拒收紅包協議以及醫患關係,洋洋灑灑一大篇。見到院長王杉後,這些問題都沒有用上。

  並不是這些被衛生行政主管部門點名、被每個老百姓關注的問題在人民醫院不存在,而是,如果有根治手術可以解決腿疾,為什麼還要考慮是採用藥物還是針灸來止疼呢?對於人民醫院,這個根治手術就是資訊化建設。

  這是一個匯總醫院所有數據的巨大平臺,大到醫院工程的招標,小到某位患者的某次CT影像,一切都是透明和公開的。藥片經過掃描才能到達病房,闌尾炎患者入院後每一步治療都有固定的規程,當一切由電腦把關,其實病人看重的並不是其精確性,而是知道自己被公平、規範地對待了。

  在今天,這樣的安心何其重要。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